與青睞“大而全”的大型商業銀行相比,浙江的農商行一向差異化發展,追求“小而美、小而優、小而強”,但在宏觀經濟穩增長壓力下,不少機構的盈利能力遇到了挑戰,出現分化趨勢。
《財經》根據企業預警通梳理,截至7月31日,浙江共有34家農商行發布了2025年中期的相關數據,有10家的凈利潤同比出現了負增長,其中龍游農商行的凈利潤同比下滑了70%以上,吳興農商行凈利潤同比下滑了45%,青田農商行凈利潤同比下滑了44%等。
不過,同在2025年中期,浙江凈利潤同比增速在個位數的農商行有17家;另有7家銀行的凈利潤同比增速較高,在雙位數以上,其中,洞頭農商行的增速在62%,蕭山農商行的增速為11.57%。
如果將凈利潤增長率最低和最高的農商行對比,業績差距約130個百分點。
“浙江是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之一,中小銀行也非常優質。但同時也是銀行業最卷的地域,目前貸款新發放利率僅3%多,再加上一些風險的暴露,部分銀行的利潤承壓。”一位當地銀行業高管對《財經》表示。
另外,浙江的農商行幾乎全體遇到了中間業務收入困擾。有33家機構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手續費凈收入情況,26家的數值為負數。剩余的七家銀行手續費凈收入分布在0.01億元至1.05億元之間。
不過,浙江的大多數農商行不良率雖有所微升,但整體較低。在17家已公布相關數據的銀行中,僅龍游農商行、北侖農商行的不良率超過1%,其他機構均低于1%,遠優于2025年一季度末農商行的均值2.86%。
“資產質量是金融機構的生命線。相對于保利潤,我們更注重撥備覆蓋率和處理不良。”另一家當地農商行高管稱。
截至7月31日,浙江共有34家農商行發布了2025年中期的相關數據,其中10家的凈利潤同比增速為負,占比約30%。
在2024年,有近80家浙江的農商行發布了盈利指標,20家左右銀行的凈利潤同比負增速,占比為26%。而在2023年,在近80家浙江的農商行中,僅6家凈利潤同比負增速,占比為7%。
進一步看,2025年中期數據顯示,龍游農商行凈利潤同比下滑了70.71%,吳興農商行凈利潤同比下滑了45.33%,青田農商行凈利潤同比下滑了44.42%,常山農商行凈利潤同比下滑了39.16%,海鹽農商行凈利潤同比下滑了24.34%等。
不僅僅是浙江的部分銀行,當下銀行業整體利潤也繼續下降,盈利能力呈弱化趨勢。部分區域性中小銀行凈利潤下滑較大,遭到了評級機構的“特殊關照”。
例如日前,聯合資信發布2025年跟蹤評級報告,將平遙農商行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此前的BBB+下調至BBB,將其發行的“18平遙農商二級01”信用等級由BBB下調至BBB-。
7月17日,中誠信國際公告稱,決定將湖南常德農商行主體信用等級由AA調降至A+,將其發行的二級資本債的債項信用等級由A+調降至A。中誠信國際于5月稱,將榆次農商行主體信用等級由BB調降至BB-,將其發行的二級資本債的債項信用等級由BB調降至B+。
目前,龍游農商行主體信用等級為AA-,二級資本債的信用等級為A+。吳興農商行主體信用等級為AA,二級資本債信用等級為AA-。青田農商行主體信用等級為AA-,二級資本債信用等級為A+。
“不少浙江的農商行信用等級不算很高,若凈利潤繼續出現承壓,則會影響信用評級,提高在資本市場上發行債券的成本。”有行業人士表示。
但與此同時,洞頭農商行、余姚農商行、長興農商行、龍灣農商行、松陽農商行、縉云農商行、蕭山農商行等多家銀行的凈利潤同比出現了雙位數增速。
截至2025年6月末,洞頭農商行資產總額116.3億元,負債總額108.6億元,實現凈利潤0.23億元,同比上年同期的0.14億元,增速在60%以上。
蕭山農商行的盈利能力保持在行業較為靠前的地位。2025年上半年該行的凈利潤為17.82億元,同比增速為11.57%。2021年-2024年,其凈利潤分別為24.76億元、27.89億元、30.48億元。
蕭山農商行利息收入主要來源于信貸資產以及金融投資。就2024年來看,蕭山農商行實現利息凈收入56.76億元,較上一年增長了2億多元。另外,得益于債券市場行情向好,蕭山農商行取得的投資收益為13.37億元,較上一年增長了3億多元。
中間業務收入具有資本消耗低、可持續強、風險性低等優勢,在利率市場化、息差收窄的背景下,被商業銀行寄予厚望。不過,近年來該項指標在銀行業表現得并不出色,農商行更是出現了困境。
有33家浙江的農商行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手續費凈收入情況,26家的相關數據為負數,僅七家的相關數據為正數。2024年有76家銀行披露了手續費凈收入,僅12家的數據為正,其他51家相關數據為負。
中收低迷的原因之一在于,銀行理財自營產品的退出。《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顯示,截至6月末,有存續理財產品的銀行機構共計194家,較2025年一季度末減少20家左右。
就浙江地區而言,有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海寧農商行理財規模清零,吳興農商行理財規模半年減少超70%等。
“今年我們的自營理財已全部出清,而浙江農商理財子沒有理財子公司,中收渠道進一步收窄。”浙江地區一位農商行高管對《財經》表示。
四年前,該地監管要求中小銀行逐步退出理財業務。當時,一位中小銀行人士對《財經》表示,監管進行了窗口指導:中小銀行若想繼續開展新增的銀行理財業務,要么成立理財子公司、要么成為代銷機構,二者選其一。如果做不到,中小銀行就無法開展理財業務。
2022年4月18日,浙江農商聯合銀行掛牌成立,這標志著中國深化農信社改革“第一單”正式落地。2022年11月,原浙江銀保監局在一則針對省政協委員提案的答復中表示,支持浙江農商聯合銀行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不過,目前浙江農商理財子仍未獲批。
另一原因在于,部分銀行減免收款碼手續費。銀行為吸引商戶使用其收款碼,對商戶的收款手續費進行補貼,使商戶實際支付的手續費降低甚至為零。
“手續費收入涵蓋的范圍很廣,就農商行來看,手續費收入的大頭主要是支付結算、銀行卡、代理業務,結合上半年情況看,銀行卡和代理業務大幅波動的概率不高,減少的是支付結算這項。”一位銀行業研究人士表示。
浙江地區另外一位銀行高管對《財經》稱,在為商戶們提供的收款碼服務過程中,銀行需要貼手續費,雖然增加了存款,但支出的費用也升上去了。
過去多年來,浙江省農商行資產質量要明顯優于其他省份。目前,2025年中期數據也顯示,17家浙江的農商行發布了不良貸款率的數據,僅龍游農商行與北侖農商行的不良率超過了1%。
截至2025年6月末,龍游農商行各項貸款總額213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6.4億元,不良貸款余額3.34億元,不良貸款率1.57%。北侖農商行貸款總額393.54億元,不良貸款余額5.7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46%。
7月21日,東方金誠發布的《龍游農商行主體及相關債項2025年度跟蹤評級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該行前十大貸款中最大一筆金額2.23億元為關注類貸款,借款人系從事水泥銷售、藥品生產的民營企業,因自身生產經營不善導致貸款逾期而被納入關注類管理。
東方金誠認為,目前該客戶已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在多筆經濟糾紛中擔任被告,總體經營狀況較差、存在欠息,貸款下遷至不良的可能性較大。
在其他15家不良率低于1%的銀行中,近10家機構的不良率較2024年末出現了上升。7月29日,浙江農商銀行系統2025年上半年成績單也顯示,不良率為0.94%,而2024年末不良貸款率0.85%,均遠優于同業數據。
目前,監管部門尚未公布商業銀行在2025年中期的相關數據。2025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574億元;不良貸款率1.51%,較上季末上升0.01個百分點。分機構看,國有大行不良貸款率逆勢下降0.01個百分點至1.22%;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則分別上升0.01、0.03、0.06個百分點,至1.23%、1.79%、2.86%。
值得注意的是,在壓力之下,銀行傾向于通過釋放撥備覆蓋率調節利潤。而浙江的部分農商行則采取了相反的措施,例如在凈利潤下滑中,青田農商行的撥備覆蓋率從2024年末的508.37%提升至2025年中期的535.06%,常山農商行的撥備覆蓋率從2024年末的282.25%提升至2025年中期的357.20%。
“利潤的指標顯得沒那么重要,我們更看重風險抵抗力,增加撥備。”一位農商行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