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字時代,如何讓數(shù)學教育更高效、更生動、更充滿交互性?離不開新技術與數(shù)學教學的深度融合,更需要在教育數(shù)字化轉型中不斷推進教研方式和場景應用的迭代更新1.2024年1月,懷進鵬部長在世界數(shù)字教育大會上表示,鼓勵學校將數(shù)字平臺資源嵌入到教育教學之中,豐富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fā)揮數(shù)字技術對基礎教育的引領、推動作用.那么,如何借助數(shù)字教育資源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交互性,進而達成因人施策的效果呢?筆者基于我校使用的“橙果\"數(shù)字平臺通過精細批改、精準反饋、精深教學,探索基于數(shù)字賦能的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促進教與學的雙向精準化.
1教學實施
本節(jié)課是浙教版七年級下冊“1.4平行線的性質”之后的習題課,主要內容是利用平行線的性質解決較為復雜的平行線拐角問題,通過知識的綜合運用發(fā)展學生的幾何直觀、模型觀念等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由于傳統(tǒng)習題課教學通常以“例題 + 練習\"的形式進行,教師常常憑經驗作判斷,缺乏動態(tài)數(shù)據(jù),導致學情診斷不夠精確,課堂存在“大容量、小問題,淺思考”的現(xiàn)象[2],難以體現(xiàn)教學的交互性和針對性,因此結合數(shù)字平臺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重新設計,如圖1.
圖1數(shù)字賦能下的課堂教與學行為

1.1學情數(shù)字化,找準重難點
學生在數(shù)字校本上首先完成“平行線的性質”前測練習,教師利用數(shù)字筆批改后相關數(shù)據(jù)自動上傳至數(shù)字平臺,通過數(shù)字平臺建立課前診斷機制,快速聚焦學生的認知固著點,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設計目標和重難點.前測結果以可視化學情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前測結果共分為A,B,C,D,E五個等級.其中A等級7人,占比 17.9% ;B等級7人,占比 17.9% ;C等級8人,占比 20.5% ;D等級6人,占比 15.4% ;E等級11人,占比 28.2% .具體反饋問題如下:部分學生對于此類問題缺少思路;部分學生缺少解決此類問題方法的歸納;部分學生對于如何更簡便地解決此類問題尚存在困難.為此,教師對教學重難點進行了調整和優(yōu)化.
1.2教學數(shù)字化,實施分層探究
教師基于問題引領來評價學生,基于學生錯題來開展分層教學,即基礎題學生獨立探究解決,教師挖掘錯因本質;重點題通過學習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去解決;難點題通過教師引導的方式去解決.最終基于數(shù)字平臺,形成課前精準知識測試,課中獨立探究、小組合作、師生交互,課后錯題跟蹤的精準教學流程,如圖2所示.
圖2數(shù)字賦能下數(shù)學課堂教學

1.2.1個性探究,挖掘錯因本質
學生依據(jù)學情報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獨立分析與探究,將錯誤原因通過數(shù)字平臺反饋至教師處,教師針對錯因開展分析和講解.
問題1如圖 3,AB//DE ,∠ABC=80° ∠CDE=140° ,則∠BCD 的度數(shù)為( ).
圖3

A.30° (204號 B.40° C.60° D.80°
(1)數(shù)字化診斷
班級錯誤人數(shù)7人,錯誤率 17.95% ,錯誤率較 低,具體錯因如表1所示.
表1

(2)錯因分析
本題主要基于平行線的性質,構造出同位角(內錯角相等或同旁內角互補)實現(xiàn)角的轉移.數(shù)字化診斷錯因有三種:一是完全不會做;二是只會套用基礎模型,仍停留在模仿階段;三是做法單一,只知道找一點添加輔助線,沒有掌握解決平行線拐角問題的本質.
(3)問題分析
師:已知 AB//DE ,如何構造第三條直線截這兩條平行線?
生:延長 ED 交BC于點 F ,則 AB 和 DE 被 BC 所截,如圖4.: ?AB//DF A B: .∠EFB=ABC=80°. FD E: ∠CFD=100° 又 ∠CDE=140° ·: ∠CDF=40° :·.∠BCD=180°-∠CDF-∠CFD=40°.

生:還可以延長 CD 交 AB 的延長線于點 G ,但是作法較麻煩,不如前者.
教師:剛才構造了 AB 和 DE 被第三條直線所截,那么能否把 AB 和 BC (或 CD )固定,考慮構造第三條平行線?
生:如圖5,過點 c 作 CH //AB ,則 ∠BCH=ABC=80° : ∠AB//DE : .CH//DE : .∠DCH=180°-∠CDE=40° : .∠BCD=∠BCH-∠DCH=40°
圖5

(4)階段總結
“橙果\"數(shù)字平臺實時記錄學生反饋,實現(xiàn)學情可視化和實時交互的功能,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通過共同探討錯誤原因和改進方法,引導學生剖析問題實質,將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結構建立關聯(lián)并逐步生長.
1.2.2小組合作,探索方法過程
教師對重點題通過學習小組合作討論和探究的方式去解決.學生在組內用不同方法和思路去解同一題,教師在一題多解的過程中記錄下學生的思維過程,對解題過程進行追問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深度思考.
問題2如圖 6,AB//EF ∠C=90° ,則 ∠α,∠β,∠γ 之間的關系是( ).
圖6

A ∴∠β=∠α+∠γ B .∠α+∠β+∠γ=180° C.∠α+∠β-∠γ=90° D. ∠β+∠γ-∠α=90° (1)數(shù)字化診斷 班級錯誤人數(shù)為16人,錯誤率 41.03%
(2)錯因分析
學生解決該題時選擇其他選項的錯誤人數(shù)基本接近,他們并未找到解決平行線拐角問題的一般方法.
(3)問題分析
師:在學習平行線拐角問題時如何作輔助線?(學生展示圖7和圖8兩種作法)
圖7

圖8

師:該題與基礎模型相比,有什么相同與不同點?
生:相同點是都有兩條線平行,不同點是基礎模型中只有三個拐角,該例題有四個拐角.
師:探究下利用哪一種方法解決這道題更簡單,(學生小組合作,組內學生一半嘗試方法一,一半嘗試方法二.)

方法一:如圖9,過點 ?C,D 分別作CM//AB, DN//AB ,則AB//CM//DN//EF : ∠α=∠BCM,∠MCD= ∠NDC,∠NDE=∠γ.
.∠α+∠β=∠BCM+∠CDN+∠NDE= ∠BCM+∠MCD+∠γ. 又 ∠BCD=90° : ?∠α+∠β=90°+∠γ. (2·: ∠α+∠β-∠γ=90°
方法二:如圖10,延長 ?CD 兩端,分別與 AB 和 EF 交于點G 和點 H ,則 ∠EHD=∠β- ∠γ,∠BCG=90°
又 AB//EF
圖10

·?∠BGC=∠EHD=∠β-∠γ. (204
又 ∠BGC+∠BCG+∠B=∠B-∠γ+90°+ ∠α=180° ,
小組討論:每個小組內并未有統(tǒng)一意見,認為兩種方法各有優(yōu)劣.
教師:兩種方法思路一致,方法二涉及“三角形內角和為 180°,r 以及“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不相鄰的兩個內角之和”這兩個性質,大多學生都會用這兩個性質,因此這兩種方法都適用.
生:如果當拐角更多時,哪一種方法更加方便呢?
師:我們留到下一階段再解決這個問題.
(4)階段總結
通過組內學生交流、分析、幫扶討論,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展開激烈的思維碰撞,逐步完善對平行線拐角問題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和熱情.兩種方法都適用解決此階段例題,但是有學生提出當拐角更多時,不知道哪種方法更方便,因此這也是下一階段需要解決的重難點問題之一.
1.2.3師生交互,培養(yǎng)推理能力
教師對難點題通過師生交互的方式去解決.教師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師生間和學生間的反復交流探究會碰撞出思維火花,協(xié)助學生共同突破難點.
問題3(i)如圖11,若 AB//CD ,則 ∠E+∠G 與 ∠B+∠F+∠D 有何關系?
(ii)如圖12,若 AB//CD ,你又能得到什么結論?請直接寫出結論.
圖11


(1)數(shù)字化診斷 班級錯誤人數(shù)為32人,錯誤率 82.05%
(2)錯因分析
之前學習的問題涉及到的拐角相對較少,學生解決起來相對簡單,第二階段問題也可以通過兩種方法解決,但是當拐角再增加一個時,學生解決起來就比較困難,說明學生對于簡單情況能夠解決,但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能力還比較欠缺,沒有從本質上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規(guī)律.
(3)問題分析
師:基于上一階段解題思路,你認為應該用哪種方法來解決問題3的第(i)小題?
生:方法一只要在中間三個拐角處作平行線即可,和前面例題的做法基本一致,但是方法二涉及的角太多,光靠一組平行線的性質來解決比較麻煩.具體做法如下.
(i)如圖13,過點 E 作EM//AB ,過點 F 作FN//AB ,過點 G 作 GH//CD

: ?AB//CD
: AB // EM // FN // GH//CD

教師:平行線拐角問題的一般作法是過拐角作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追問:在第(i)小題的基礎上,解決第(ii)小題還能用剛才的方法嗎?
生:不能,因為有 Ωn 個角,沒法通過添加輔助線來解決.
師:第(ii)小題是平行線拐角問題的一般情況,你們能否由特殊到一般,推理出平行線拐角問題的一般規(guī)律?(學生搖頭)
教師:比較第(i)小題中等號左右兩邊的角在圖形中的位置,你有沒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生1:第(i)小題中所有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所有朝右的角之和.
教師:能不能再通過相關的例子來驗證一下這個規(guī)律是否正確.
生2:觀察基本模型(如圖7、圖8),發(fā)現(xiàn) ∠1 朝向左, ∠2 和 ∠3 朝向右,且 ∠1=∠2+∠3 ,符合規(guī)律;
生3:問題2的結果是 ∠α+∠β-∠γ=90° ,如果把 ∠γ 移向到右邊,結果就變成了 ∠α+∠β=90°+ ∠γ ,就相當于 ∠α+∠β=∠C+∠γ. 因此規(guī)律成立.
教師:既然這個規(guī)律是成立的,能否得到第(2)小題的結論呢?
生:
∠E1+∠E1+……+∠En
(4)階段總結
本階段運用數(shù)字平臺的在線課件功能,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難點題型,引導學生交流、思考、推理,重點把第(i)小題研究透徹,讓學生提出和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通過轉化思想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最后通過推理發(fā)現(xiàn)并歸納規(guī)律,解決難點問題.
1.3課后精準跟蹤,個性學習定制
筆者課后及時跟蹤,通過數(shù)字平臺得到學情反饋情況,要求學生解決前測中的錯誤問題.基于平臺數(shù)據(jù)分析,為每名學生設計個性化作業(yè)單,內容包括班級錯題、個人錯題、精準提升三個層次的任務.其中,班級錯題是全體學生的共性問題;個人錯題是針對不同學生錯誤原因提供類似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實現(xiàn)個性化精準輔導,還通過舉一反三的相似提高題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精準提升題重點考查學生思維水平和探究能力,通常推薦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化教學向精準化、差異化教學邁進,形成了個性化的學習支持體系,學生能根據(jù)評價診斷合理規(guī)劃學習目標和方向,選擇適合的學習路徑去解決存在的問題,讓個性化學習真實發(fā)生.
(3)賦能學習方式轉變,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數(shù)字賦能下的數(shù)學教學以智慧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shù)字平臺與教學的互相融合,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全方位調動學生在數(shù)字技術下的多感官參與學習,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思中變,既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也促進了高階思維的發(fā)展[3].
2教學思考
(1)賦能精準講評,優(yōu)化課堂教學策略.習題課的常態(tài)是教師對學生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評,教師僅憑借批改作業(yè)時的經驗性記憶來講評并不準確,而“橙果\"數(shù)字平臺對習題課選題的針對性較強,根據(jù)平臺數(shù)據(jù)來進行講評,提升了講評的精準度,提高了課堂效率,能讓教師及時優(yōu)化課堂教學重難點.
(2)賦能診斷與練習,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橙果\"數(shù)字平臺提供的數(shù)據(jù)反饋促進課堂從單一、瑣碎的標準
參考文獻:
[1張志勇,王強,蔣敏.從解題到命題:技術賦能下試題研究的實踐路徑[J].數(shù)學通訊,2024(14):11-14,19.
[2]洪順慶,程龍軍.深入探究基本圖形漸次展開一題一課——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單元復習課為例[J].中學數(shù)學,2022(20):52-54.
[3]薛海清.基于云筆構建小學數(shù)學精準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3(12):67-7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