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與幾何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建立幾何直觀、提升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然而在以往的命題和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幾何圖形的性質特征、形狀判定,圖形之間的位置、形狀關系及判定方法,對幾何試題的研究也集中于解題策略,關注點多在解題技巧上,忽略了圖形與幾何研究的“一般觀念”的統攝性價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確定的課程目標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集中體現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以研究數學對象的“一般觀念”才是真正提升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抓手.基于此,中考幾何壓軸試題的命制與評析,要充分發揮“一般觀念”的引領性作用,在情境設置和問題設問方式上要體現“研究對象 + ”,即讓學生體悟研究對象的基本內容,研究的一般路徑、一般思想和一般方法等等本源性的問題,實現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何由以知其所以然”的跨越.本文中以2022年和2023年福建省中考幾何壓軸試題為例闡述以上的思考.
等式表示 ∠ACE 與 ∠EFC 之間的數量關系,并證明;(3)如圖3,將(1)中的 ΔCDE 繞點 c 順時針旋轉(旋轉角小于 ∠ABC) ,若 ∠BAD=∠BCD ,求 ∠ADB 的度數.
圖1

圖2

圖3

例2(2023·福建·25)如圖4,在 ΔABC 中,∠BAC=90°,AB=AC,D 是 AB 邊上不與 A,B 重合的一個定點, .AO⊥BC 于點 O ,交 CD 于點 E.DF 是由線段 DC 繞點 D 順時針旋轉 90° 得到的, FD,CA 的延長線相交于點 M
1原題呈現及考法分析
1.1原題呈現
例1(2022·福建·24)已知 ΔABC?ΔDEC AB=AC ABgt;BC
圖4

(1)如圖 1,CB 平分 ∠ACD ,求證:四邊形ABDC是菱形;
圖5

(2)如圖2,將(1)中的 ΔCDE 繞點 c 逆時針旋轉(旋轉角小于 ∠BAC),BC,DE 的延長線相交于點 F ,用
(1)求證: ΔADE~ΔFMC :
(2)求 ∠ABF 的度數;
(3)若 N 是 AF 的中點,如圖5,求證: ND=NO
1.2考法分析
例1中以兩個全等三角形繞公共點旋轉,例2中以多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個中點疊加為構圖對象,融合其他豐富的幾何元素,考查學生對特殊三角形、四邊形等知識的掌握情況.依托圖形變換,將直觀操作和邏輯推理有機整合,強調對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的考查.通過不同切人點和多種解法,引導學生感悟動態幾何中的變中不變,滲透化歸與轉化、特殊與一般、函數與方程等數學思想方法,指向辨析、抽象、綜合、實踐等高階思維的考查,強調運用學科知識在復雜情境中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模型觀念、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等核心素養.
2研究幾何圖形的“一般觀念”
細究這兩道中考試題,其在試題命制的邏輯上一以貫之,即《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的“從演繹證明、運動變化、量化分析三個方面研究點、線、面、角、三角形、多邊形和圓等圖形的基本性質和相互關系”.
2.1從整體到局部,圖形研究的一般路徑
明確研究對象是幾何圖形,研究內容是圖形的基本性質和相互關系,研究的一般路徑是從整體到局部認識圖形的構成元素及相關元素.具體為:從實際生活和數學背景中抽象出幾何圖形,明確內涵(構成要素)與外延(相關要素)給出定義,并以圖形的構成要素為標準加以分類;然后從構成要素、相關要素以及其關系人手研究局部性質,具體為點、線、角度、長度、面積、周長、外徑、內徑等幾何量;再根據性質特征逆向思考,判斷一個圖形是否屬于這類圖形;接著對構成要素、相關要素特殊化獲得特例圖形,并研究其性質和判定;最后在實際問題或相關的數學問題中應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在此過程中研究方法是直觀視圖一操作畫圖一量化算圖一演繹證圖,將所獲得的結論按內在的邏輯順序,逐層展開組成知識體系并給予幾何語言表達.
2.2從靜態到變換,圖形研究的一般思想
隨著對幾何圖形的進一步研究,必然會引入平移、軸對稱和旋轉等幾何變換,從抽象到直觀、從靜態到變換更有效地探索圖形之間的關系.以幾何變換的要素為基準,將圖形變換前后對應的幾何量與變換的要素相聯系,研究變換中的不變性,讓圖形的要素及相關要素運動起來,看看運動過程中有什么規律,進而理解圖形及圖形之間的聯系.這也是進一步研究幾何圖形的一般思想,研究方法是運動變化.
2.3從一般到特殊,圖形研究的一般方法
經歷幾何圖形研究的一般路徑和一般思想,也是體現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而后對幾何圖形的要素、相關要素或變換下的要素,添加條件和特殊化,在新的研究起點進一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循序漸進,從一般到特殊研究幾何圖形.這是從研究單一幾何圖形,成片開發、歸納共性和差異,到研究一類幾何圖形的一般方法.研究方法是合情推理和演繹證明.
3“一般觀念\"統攝下幾何試題的命制
3.1案例1(2022年福建省中考數學第24題)
本題中,研究對象為△ABC, ΔDCE ,基本構圖為等腰三角形ABC繞點 c 旋轉得到 ΔDCE 并連接BD,基于“一般觀念”,從整體到局部,構成元素及相關元素之間的關系逐層展開,有△ABC, ΔDEC 為等腰三角形的一系列性質, ΔABC?ΔDCE 的一系列圖形關系的性質,如若連 AD,BE ,還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 ACDO 等腰三角形BCE的一系列圖形關系的性質.
對基本圖形有初步認識后,基于“一般觀念”,從靜態到動態,從旋轉變換的角度進一步研究性質.在運動過程中旋轉角不變,旋轉角 ∠ACD=∠ECB ,直線AB 與 DE 所成夾角也是旋轉角,研究邊的夾角也就是研究邊的位置關系.
在運動過程中旋轉前后對應邊所成夾角相等,例如對應邊上的高、中線、角平分線所成夾角相等.如若考慮非對應邊在運動過程中有何位置關系呢?即產生案例1中的第(2)小題:如圖2,當點 D 在直線 BC 右側時, ∠ACE+∠F=180° (簡證:由 ΔABC ,ΔDEC 的等腰三角形構成元素可得 ∠ACF=∠CEF .故 ∠ACE+∠F=∠CEF+∠FCE+∠F=180°.) 當 D 在直線 BC 左側時, ∠ACE=∠F :
當然也可以探究其他線之間的位置關系,例如可以探究另一組非對應直線 CE 與 AB,BC 與 CD 之間夾角之間的關系.
如圖6,將例1第(1)題中的ΔCDE 繞點 c 逆時針旋轉(旋轉角小于 ∠BAC),EC 的延長線交 AB 于點 F ,則有 ∠BCD+ ∠AFC=180° :
圖6

還可以探究非對應邊上高、中線、角平分線之間的位置關系.進一步地,在運動的過程中,點 D,E 旋轉路徑也保持不變,因此可以思考在運動過程中某些線段的最值,例如,點 G 為 DE 上一動點,點 P 為BC中點,探究在旋轉過程中 GP 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對具體的幾何量進行賦值,如圖 7,AB=AC=2 .BC=1 ,簡證如下:當 G 在 DE 上運動至點 D 且ΔDEC 繞點 C 旋轉至點 G 在線段 BC 的延長線上時,
GP 最大,最大值為
當 G 在 DE 上運動至 CG⊥DE 且 ΔDEC 繞點 c 旋轉至點 G 在CB上時, GP 最小,又可求得ΔCDE 的邊 DE 上的高為
,則 GP 最小值為
圖7

基于“一般觀念”,從一般到特殊,旋轉到特殊位置,將會有特殊的核心圖形產生.選取新的起點,向深處挖掘,連接 BD 后,對于四邊形 ABDC 已有三邊相等,因此產生案例1中的第(1)小題.若點 E 在 BC 的延長線上時,可以得到 ?ABDE ;若點 D 在 CB 的延長線上時,有 AB=CE+BD :
同樣地, ΔACB 為等腰三角形,若進一步運動到特殊位置,例如案例1中第(3)小題,點 D 在 ΔACB 外部時,若 ∠BAD=∠BCD ,則 ∠ADB=30° .命制動態試題時,并不是漫無目的碰運氣式找結論,而是在幾何大廈中,大概明確方向,有一定的特殊性質,需要命題人員有深厚的幾何功底,比如以上的特殊位置即屬于“角格點\"問題中的一例,其解決的方法很多,其他文章中已有證明,這里不贅述.在此還有一些等價結論:
基于“一般觀念”,從幾何學習的邏輯看,探究性質外還應考慮逆命題,也即條件與結論對調,增加試題的完備性.例如其余條件不變,若 ∠ADB=30° ,可推得 ∠DCB=∠DAB ;特殊地,若 ∠CAB=∠ADB= 30° ,則 CB=BD
可以考慮進一步運動到特殊位置,如圖8,若∠CBD=∠ABD=180°- ∠ADC ,可證得 ∠BCD= ∠BDA=∠CAB=α ,則點B 為 ΔACD 的布洛卡點.
圖8

有以下性質: ① 可得 ΔCBD~ΔDBA ,則 
(204號又 AB=CD ,故 BD2=BC?CD

(2號③ 設點 B 到 AD,CD,AC 的
距離分別為 h1,h2,h3 ,則
.
故
1,即S△ABc=SΔABD ④ 由△CBD∽△DBA,則
故
即 h12=h2h3 .由此可以繼續探究一系列邊角之間的性質,全面拓寬了命題的來源,明晰幾何圖形研究如何發現和提出問題,而問題的發現和提出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
3.2案例2(2023年福建省中考數學第25題)
本題中研究對象為兩個等腰直角ABC, ΔDFC 同向共頂點旋轉,其中點 D 在 AB 上運動, OA 為ΔABC 的中線.基于“一般觀念”,從整體到局部,構成元素逐層展開.圖形之間關系: ΔABO,ΔACO 為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ΔDFC~ΔABC ;邊的關系:
;角的關系: ∠FDC=∠BAC=∠AOB=∠AOC=90°, ∠ACB=∠DCF=45° ,則 ∠ACD=∠BCF :
基于“一般觀念”,從靜態到動態,從旋轉相似的角度進一步研究不變性.如圖4,由旋轉角 ∠ACD= ∠BCF ,有 ΔAEC~ΔHFC. 又 ∠FDC=90° ,其補角∠MDC=90° ,可發現射影圖,故 ∠M=∠ADC 又∠MFC=∠DAE=45° ,因此有第(1)題的設問ΔADEΔCΔFMC :
如圖9所示,分解出核心圖形,繼續探究旋轉角 ∠ACD= ∠BCF ,且 BC=CF,故△ACD∽ΔBFC ,可得 ∠FBC=90° ,則∠DBF=135° ,即第(2)小題結論.同時,可得到邊之間的關系,有
圖9

基于“一般觀念”,從一般到特殊,結合中線 AO 進一步更換研究起點,抽取逆向等腰直角三角形,即ΔAOC 與 ΔCDF ,如圖10,連接 AF ,并取中點 N ,連接 DN,ON ,有等腰直角三角形 DNO ,即第(3)題的設問.值得一提的一種證明方法:如圖8,構造等腰直角三角形 PCF ,等腰直角三角形 ACQ 同向共頂點旋轉,可得 ΔPAC?ΔFQC ,則 PA=FQ 且 PA⊥FQ ,利用中位線可得 DN//PA 且
ON//FQ 且 ON
,故 DN=ON 且 DN⊥ON .由此證法可以發現在“一般觀念”下,該題可歸納為馮·奧貝爾定理,如圖11,案例2第(3)題是其中的一部分.
圖10

圖11

基于“一般觀念”,明晰試題拓展方向,可以考慮點 D 的特殊位置,例如 CD 平分 ∠ACO 進行圖形性質探究.可以討論條件與結論對調,變換試題情境.也可以將等腰直角三角形 AOC 與等腰直角三角形DCF
一般化,從方法上類比.如下試題:如圖12,在ΔCOA 中, ∠ACO= 120° AC=OC ,等邊三角形 ODE 繞點 O 旋轉,連接 AE ,點 G 為 AE 中點,連接 CG,DG ,試探究 CG 與 DG 的關系,并說明理由.
圖12

基于“一般觀念”,將數學情境變換為現實情境,增強試題的應用性和創新性.如下試題:某工程隊需要在 A,B 兩棵樹的前方建立一座八角亭.按如下方法選址.如圖13,甲工人從 c 點直走到樹 A 處,然后向右轉90° 后再直走一段路等于 AC 的長度到點 D 處;乙工人從 c 點直走到樹B處,然后向左轉 90° 后再直走一段路等于 BC 的長度到點 E 處.工程隊隊長打算把八角亭建在DE的中點G 處.過幾天,工程隊帶著建筑材料來施工,卻發現忘記標記起始點 c ,正當大家懊惱時,隊長說:別急,只要找到 A,B 兩棵樹連線的中點 F ,由點 F 引 AB 的垂線,再往 A,B 兩棵樹前方量出 AB 的長度的一半,就能找到之前的 G 點(如圖14所示).你覺得隊長的方法對嗎?為什么?
圖13

圖14

4教學啟示
4.1提煉相應單元主題的“一般觀念”
用“一般觀念\"統領教學,可以有效避免碎片化學習,引導和規范學生深度學習,整體化、系統化學習,并形成關鍵能力,培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在平時的教學中,應關注教材研讀,找出各個單元的核心主題、元素,尋找這些主題、元素之間的聯系,考慮它們如何相互作用,是否指向同一個更廣泛的主題或概念.而后將具體的單元主題整合、抽象化、可視化,形成具有統領性的“一般觀念”,在后續的教學中可以適當進行分析、多次迭代、驗證后修正,令其更具有一般化,學為用.例如,以“中點 + \"主題為例,將中點放在線段、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平面直角坐標系等基本圖形中,貫通主線和脈絡,抓住中點與其他圖形的構圖聯系,形成整體宏觀認識,“見樹又見林”,重新組織起基于各個大概念的結構,形成認識問題的“一般觀念”:由尋找聯系人手,把離散、個別的元素(中點)放在系統中(基本圖形)研究,才能逐步提高對圖形分解、重構、提取、剖析的能力,才能對新的圖形產生聯想、類比、遷移,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圖感(即對幾何圖形形狀、關系的敏感性和應用能力).
4.2歸納各個領域知識形成過程中的“一般觀念”
義教階段數學學科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大領域有共同的“一般觀念”,對于具體某一知識主題形成的過程也會有特有的、明顯的“一般觀念”.例如,初中階段統計研究的“一般觀念”:明確研究的問題一數據收集(全面調查、抽樣調查)一數據整理(統計表)一數據描述(條形圖、折線圖、扇形圖和頻數分布直方圖等統計圖)一數據分析(平均數、眾數、中位數、方差等統計量)一利用數據解釋或說明問題(利用樣本的數字特征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征,利用樣本的變化估計總體的變化趨勢).只有對知識形成過程的“一般觀念”有了清晰的認識,才能有意識地運用它們引領教學,并在后續更高段的學習過程中孕育、修正它們,形成認識事物、探究未知的意識與習慣,積累數學探究經驗.
4.3立足“一般觀念\"統領問題解決,開展啟發式教學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主要以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然而現實中,往往困惑于如何進行啟發式教學,如何高質量地提問引發思考?只有明確了“一般觀念”,形成統攝性指導思想,才能解決以上問題.立足于“一般觀念\"統領問題解決,意味著面對問題時,應先回到更基本、更本質、更普遍的原理上理解問題,思考問題,并可能發現問題的解決途徑,而后可以提出一些引導式、啟發式的問題,激發思考和探索.例如:該問題的本質是什么?基本要素包括哪些?可以從已知的哪些類似問題中借鑒?是否有更廣泛的、更一般性的方法解決,有哪些可創新的方法可以嘗試?問題的解決有何可以抽象、歸納?
5結束語
總之,立足“四基”,發展“四能”,引導學生感悟、體會并應用學科“一般觀念”,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了解數學思維的價值,欣賞數學思維一以貫之的形式美,形成有序思考的思維方法并最終培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