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的開放性問題,因其具有條件多余或者缺失、答案不唯一、結論多樣化等特點,成為熱點題型.此外,開放性問題能夠鍛煉學生的解題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以及發現和探索未知知識的能力,并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1考題呈現
(2025年徐州模擬第17題)【問題初探】
(1)數學綜合實踐課上,李老師提出了一道幾何證明題:如圖1,已知在 ΔABC 中, ∠A=60° ∠ACB=90°,CD 為角平分線(如圖1),求證 BC=AC+AD :
圖1

針對該問題,同學們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證明思路:
① 小明同學的證法:如圖2,在邊 BC 上取點 E 使 CE=CA ,連接 DE ,將 BC,AC,AD 之間的關系轉化為 DE 與 AD 之間的數量關系;
圖2

② 小強同學的并證法:如圖3,延長 CA 至點 E ,使 CE=CB 連接 DE ,將線段 BC,AC,AD 之間的數量關系轉化為 AE 與AD 之間的數量關系;
圖3

請任選一種證明方法完成證明過程.
【方法探究】
(2)李老師在講評中指出,兩位同學都巧妙運用了轉化思想,將三線段關系問題簡化為兩線段關系的證明.為了深化學生對轉化思想的理解,現對原題進行如下變式:
如圖4,在四邊形ABCD中,
E 是 BC 的中點,若 AE 平分 ∠BAD,∠AED=90° 請你探究 AB,AD,CD 之間的數量關系并證明.
【學以致用】
圖5

(3)如圖5,在 ΔABC 中,∠A=60° ∠ABC 和 ∠ACB 的平分線交于點 P,M,N 分別為AB .AC 上的點,且 P 為 MN 的中點,若 BM=5 ,
0MN=4 ,求 BC 的值.
圖4

2思路分析
(1)若選擇小明同學的證明思路:首先證三角形全等,得到線段 AD=DE ,再證明 BE=DE=AD ,從而解決問題;若選擇小強同學的思路:依舊是先證明三角形全等,得出線段 AE=AD ,進而證明結論.
(2)首先作輔助線,證明有關三角形全等,得出線段之間的數量關系,然后得到要證明的結論.
(3)首先通過作輔助線,截取線段相等,連接有關線段并結合前面結論證明 ΔGPH 為等邊三角形,找到有關邊長的長度,最后得到結論.
3試題解析
(1)根據題目給出的信息,若選擇小明同學的思路:因為 CD 平分 ∠ACB ,所以 ∠ACD=∠ECD 在△ACD和 ΔECD 中,
,所以ΔACD?ΔECD (SAS),于是 ∠A=∠CED=60° AD=DE 在 RtΔABC 中, ∠ACB=90° ,所以 ∠A+∠B=90° 所以 ∠B=90°-∠A=90°-60°=30°. 因為 ∠CED 是 ΔBDE 的外角,所以 ∠CED= ∠EBD+∠EDB :
所以 ∠EDB=∠CED-∠EBD=60°-30°=30° 所以 ∠EBD=∠EDB ,則 BE=DE=AD 因為 BC=CE+BE ,所以 BC=AC+AD
若選擇小強同學的思路:
在 RtΔABC 中, ∠ACB=90° .所以 ∠A+∠B= 90° ,則 ∠B=90°-∠A=90°-60°=30°
因為 CD 平分 ∠ACB ,所以 ∠BCD=∠ECD
在△ECD和△BCD中,
,所以ΔECD?ΔBCD(SAS) ,所以 ∠E=∠B=30°
因為 ∠CAB 是 ΔADE 的外角,所以 ∠CAB= ∠E+∠ADE :
所以 ∠ADE=∠CAB-∠E=60°-30°=30°.
所以 ∠E=∠ADE ,則 AE=AD 因為 CE=AC+AE ,所以 BC=AC+AD
(2) AD=AB+CD 理由如下:在 AD 上截取 AF=AB ,連接 EF ,如圖6.因為 AE 平分 ∠BAD ,所以∠BAE=∠FAE.
圖6

在 Δ BAE和△FAE中, 
所以 ΔBAE?ΔFAE(SAS) 1所以 ∠AEF=∠AEB,BE=EF. 因為 E 是 BC 的中點,所以 CE=BE=EF
因為 ∠AED=90° ,所以 ∠AEF+∠DEF=90°
∠AEB+∠DEC=90°
因為 ∠AEF=∠AEB ,所以 ∠DEF=∠DEC 又 DE=DE ,所以 ΔDEF?DEC(SAS)
所以 DF=DC
因為 AD=AF+DF ,所以 AD=AB+CD
(3)如圖7,在 BC 上截取CG=CN , BH=BM ,連接PG,PH
圖7

因為 CP 平分 ∠ACB BP 平分 ∠ABC ,所以有 ∠PCB=
(20號
在△ABC中, ∠A+∠ABC+∠ACB=180° ,所以 ∠ABC+∠ACB=180°-∠A=180°-60°=120° :
在△PBC中, ∠BPC+∠PBC+∠PCB=180° 所以
,所以∠CPN+∠BPM=60°
同(1)得 
所以 ∠CPN=∠CPG,∠BPM=∠BPH,PN= PG,PM=PH ,所以 ∠CPN+∠CPG+∠BPM+ ∠BPH=2∠CPN+2∠BPM=120° ,所以 ∠GPH=60°
因為 P 為MN的中點,所以
2,所以 PG=PH=2. 又因為 ∠GPH=60° ,所以ΔGPH 為等邊三角形,所以 GH=PG=PH=2 ,所以 
點評:本題為有關三角形的綜合開放性問題,涉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等邊三角形的判定及其性質、三角形的外角特性及內角和定理等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解題過程中,需借助合理添加輔助線的方法,構建全等三角形,從而推動問題的解決.結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等基本知識進行解答是解題的核心.
4開放性試題的一般解題思路總結
首先,學生應準確理解題意和條件,明確哪些信息為關鍵.由哪些條件可作輔助或延伸.以題中兩名學生不同的解題路徑為例,他們均利用了輔助線和轉化思想,將復雜的線段關系簡化為兩個線段之間的數量關系,體現了“從整體到局部\"的思維轉換.這一步驟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數學建模能力至關重要.
其次,合理選擇輔助線或構造新的圖形元素,成為解決此類開放性問題的核心技巧.通過適當的輔助線,將問題轉化為已知的三角形全等、等邊等特殊性質的證明,有效整合不同知識點,體現知識的遷移與綜合運用.
再次,在推理過程中,學生需要多角度驗證并歸納結論,靈活運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內外角性質、線段中點等基本知識,綜合分析數量關系.正如題目變式部分所示,學生不僅要解決具體問題,還要嘗試探究相關結論的普適性.
最后,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引導學生表達多樣化解題思路,強化過程記錄和合理推理,摒棄僅追求唯一答案的傳統觀念,鼓勵開放性思維和創造性解決問題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