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教育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石,承擔著啟蒙學生語言能力、培養學習興趣的重任。主題意義探究下的單元整體教學理念應運而生,以主題意義為核心紐帶,打破知識的零散狀態,將單元內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技能訓練等有機融合。這種教學模式契合現代教育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要求,有助于學生深人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提升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流利度,同時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等思維品質,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熱情。
一、主題意義統領單元整體教學
(一)知識整合邏輯
主題意義為單元知識整合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單元主題,精心梳理核心語言要素。以“野餐”主題為例,這一主題涉及天氣、物品等相關詞匯以及描述野餐活動的句型。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這一有效的工具,以“野餐”作為中心主題,將相關的詞匯和句型作為分支逐一展開。這種知識整合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具體的語言情境時,能夠更加準確、流暢地進行表達。
(二)目標進階邏輯
單元教學目標應緊密融合核心素養,充分體現進階性。以人教版Module4為例,該單元教學目標在不同維度呈現出明顯的進階特點。
語言能力維度:低年級階段主要側重于認讀和簡單運用基礎的詞匯句型。思維品質維度:從最初引導學生觀察和描述事物的表面特征,逐漸過渡到能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具備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文化意識維度:低年級學生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識,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學習能力維度:低年級著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按時完成作業、認真聽講等;高年級注重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學習,主動收集和整理學習資源。各維度目標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助力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活動設計邏輯
構建“主題探究鏈”是設計教學活動的關鍵所在,它貫穿于單元教學的各個階段。
單元課階段:重點在于主題感知。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進人主題情境,如播放生動有趣的野餐視頻、展示色彩鮮艷的野餐場景圖片等。學時課階段:注重主題的深化。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樣的角色扮演活動,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學生能夠更加深人地理解語言的實際運用和文化內涵,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整合課階段:強調主題的遷移。教師可以開展“校園野餐日\"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情境中,自主策劃和組織野餐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進行英語交流表達。同時,為了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嵌入分層任務卡。
二、三階課堂模式的實施路徑
(一)單元課:主題感知與認知建模
多模態輸入: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資源和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輸人。例如:生詞表游戲“單詞接龍”,以輕松有趣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新單詞,增加詞匯量。主題圖片拼圖活動則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拼圖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主題相關的事物,還能鍛煉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知識錨點激活:采用“4F反思法\"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形成知識鏈條。以“野餐”主題為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顧三年級學習的“季節服裝”主題,讓學生說出不同季節適合穿著的服裝(Fact),接著詢問學生對不同季節服裝的喜好和感受(Feeling),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季節與野餐之間的聯系(Finding),比如夏季天氣炎熱,適合穿著輕薄的衣物去野餐,并且可以選擇在有水的地方進行野餐活動。最后,讓學生思考未來野餐時在裝備選擇上可以如何結合季節特點(Future)。這種方式將新舊知識緊密聯系,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起堅實的橋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主題內容。
(二)學時課:主題深化與能力建構
對話教學五步法:通過視覺化預測、多維度輸入、結構化梳理、創造性重構和批判性反思五個步驟,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和思維能力。在野餐對話學習的視覺化預測環節,教師通過展示與野餐相關的圖片或視頻片段,讓學生觀察并預測對話可能涉及的內容,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在多維度輸人階段,教師通過播放標準的英語音頻、親自有感情地朗讀等方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接觸對話內容,提升聽力理解能力。進行結構化梳理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對話的結構和邏輯,幫助學生理解句子之間的關系和語言的組織方式。在創造性重構環節,教師鼓勵學生根據所學對話,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改編或創作新的對話,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批判性反思環節,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對話內容提出疑問和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思維可視化工具的應用:運用多種思維可視化工具助力教學。以野餐計劃決策環節為例,教師可以繪制流程圖,從確定野餐時間、地點,到準備食物、物品,再到安排活動,清晰展示流程及邏輯關系,為學生學習和實踐提供指引。借助“問題樹”工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野餐\"為核心,梳理出如“如何確保食物新鮮安全\"“怎樣合理準備食物物品\"等問題及相關拓展問題,幫助學生深入思考,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思維邏輯。
(三)整合課:主題遷移與素養落地
項目式學習設計:為了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積極開展“最佳野餐策劃師\"評選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需要完成多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制作雙語計劃書要求學生熟練運用英語,對野餐的各個環節進行細致規劃,包括時間安排、地點選擇、活動內容設計等。拍攝情景微視頻則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通過精心構思場景、設計臺詞,生動地呈現野餐的歡樂氛圍。設計環保物品清單任務,旨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學生需要了解環保知識,思考在野餐過程中如何選擇環保物品,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跨學科融合實踐:為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教師可以巧妙地將多學科知識融人“英語 + ”課程中,實現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
三、活動設計的層次化進階模型
(一)學習理解層
情境浸潤活動:教師創設虛擬野餐營地AR場景,學生借助設備身臨其境學習實用英語表達,激發學習興趣,提升英語水平。語料加工活動:采用Jig-sawReading拼圖閱讀法,教師將與野餐相關文章分發給學生,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拼湊文章,提高閱讀、合作及信息整合能力。概念形成活動:學習野餐和露營概念時,教師引導學生用韋恩圖對比差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概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二)應用實踐層
教師設置根據天氣調整野餐計劃的情境,學生考慮天氣影響,運用英語表達交流,學會合理決策,提高英語溝通協商能力。教師也可舉行辯證討論活動,組織學生就野餐是否帶電子產品展開辯論,學生收集論據,在辯論中提高英語表達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學會全面思考。文化體驗活動: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制作英式司康餅并學習飲食用語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英國美食文化,學習制作方法與飲食用語,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
(三)遷移創新層
教師可以布置為社區公園設計多語言野餐指引牌任務,學生考慮不同語言使用者需求,發揮創新思維,設計實用美觀的指引牌,培養創新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感。教師組織學生與海外筆友交換野餐日記,分享經歷,了解不同國家野餐文化,提高英語寫作口語能力,增強跨文化理解包容意識。社會服務延伸活動:教師發起“公益野餐”活動,讓學生幫扶留守兒童,全程策劃活動,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與團隊合作精神。
主題意義探究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主題意義統領單元教學各方面,三階課堂模式提供操作方法,關聯性教學策略提供視野和方法,活動設計模型符合認知規律,教師專業發展反思維度助力教師成長。教師要以主題意義為核心,為學生搭建豐富多彩的英語學習平臺,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學習體驗,有力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