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以及“社會責任”的核心素養維度,為生物課堂教學新樣態的構建指明了新方向。《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第五章第四節的學習內容,本課的教學既有助于深化學生的基礎知識、豐富學生關于光合作用的知識儲備,又為后續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教學實踐表明,雖然學生已經具備了該節課的學習基礎,但由于內容較為抽象,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路徑難以起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為強化學生認識的整體性與理解的深刻性,教師要在教學中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其經歷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式”。本課包含了多個經典實驗,這些實驗凝聚著生物學家的智慧,正是落實“科學探究”素養維度的有效載體。為避免“重結論、輕過程”的認知偏差,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采用探究性學習策略,讓學生在落實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充分感受靜態科學史所蘊藏的動態探究歷程,將科學家探究邏輯轉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
一、構建探究情境,還原科學家思維
在新課程縱深發展的大背景下,教師要樹立創新意識,強化對學生素養與能力的培育,讓學生能夠在落實知識技能的同時,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在《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教學中,人教版教材呈現出了光合作用探究的“科學史”,然而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更注重“結論式”地呈現,缺乏對深層探究邏輯的拆解。光合作用探究過程呈現的核心要求之一,在于引導學生還原科學家的思維過程,而絕非單純的死記硬背。探究性學習視域的驅動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探究情境的構建,將科學家的實驗設計轉化為可供學生參與的探究性問題,讓學生模擬科學家觀察、假設與驗證過程,理解科學發現的邏輯性,培養批判性思維,落實“科學探究”的素養要求。
以教材中恩格爾曼的實驗一為例,結合教學經驗,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閱讀、思考與討論該實驗時都很容易忽視“黑暗無空氣環境”的設計意圖,即使教師告知意圖,學生也只是機械記憶,缺乏一個思維發展的完整過程。在以“還原科學家思維”為目標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出探究情境,讓學生經歷“觀察現象一提出猜想一方案驗證”的完整探究過程。在“觀察現象”環節,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實驗組“極細光束照射葉綠體 $$ 好氧菌聚集葉綠體受光部位\"以及對照組“完全曝光 $$ 好氧菌分布葉綠體所有部位”。通過對比,學生發現了異常現象,并提出質疑:“為什么要在‘黑暗且無空氣'的環境中進行操作?”這一問題暴露了前概念。而后,教師可以采用模擬實驗,讓學生將水綿替換為撕取表皮的菠菜葉肉細胞,將好氧菌替換為溶氧傳感器,在實驗中創設黑暗厭氧環境,并用激光筆照射葉肉細胞局部,同時結合傳感器的顯示結果,最終發現完全光照組整個細胞均勻產氧。在這一模擬實驗中,教師可以進行深度追問:“恩格爾曼為什么選擇水綿而不是葉片?”從而引導學生發現帶狀葉綠體便于觀察O2 釋放部位的結論。在上述探究情境的構建中,學生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更是總結出了“對比實驗”與“局部控制”的關鍵要素,進一步落實了新課程標準中“掌握實驗設計的對照原則”的教學要求。
二、重演并改進實驗,在\"做中學”中發展創新意識
實驗教學是推進學生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向更高階發展的重要教學載體,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實驗的設計往往以驗證教材具體結論為目標,學生的學習操作較為被動,只是機械模仿卻難以拓展創新。為解決這一具體問題,教師可以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路徑,以教材中呈現的實驗為基礎,通過實驗的重演與改進,讓學生在完整探究活動中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教材所提及的希爾實驗中“離體葉綠體產氧”的意義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DCIP替代法\"實現實驗簡化,進一步提升光反應的可視化,發展學生基于實驗的推理能力。在實驗重演環節,教師可以選擇新鮮菠菜葉綠體濾液與 0.1% DCIP溶液作為材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實驗。
A組:葉綠體溶液 2ml ,DCIP溶液1滴,采用光照條件,5分鐘后出現藍色褪去現象;
B組:葉綠體溶液 2ml ,DCIP溶液1滴,采用黑暗條件,5分鐘后藍色未發現明顯變化;
C組:葉綠體溶液 2ml ,DCIP溶液1滴,采用光照條件,5分鐘后藍色未發現明顯變化。
通過實驗活動,學生驚訝地發現:“光反應不需要暗反應,葉綠體自己就能產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行實驗改進,實驗從離體到溯源的發展。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希爾實驗證明光反應產氧,但如何確定 O2 來自水?”以此向魯賓實驗過渡。而后,教師可以進行創新設計,向A組中加人 H218O ,用氧傳感器檢測,最終數據顯示 18O2 濃度隨光照時間遞增。通過這一創新設計,學生可以發現希爾實驗的“遺憾”在于沒有標記技術,魯賓的成功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希爾與魯賓實驗記錄的對比,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培養了創新的意識。
三、問題鏈驅動深度探究,突破“知識碎片化”困境
在探究性學習視域下,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才是學習過程的“主人翁”。在保障學生主體地位時,教師也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探究性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而在此過程中,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就可以成為學生走向探究之旅的階梯,是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的助力,也是突破“知識碎片化”教學情境的關鍵所在。在問題鏈構建中,教師需要遵循遞進性原則,引導學生從現象分析走向本質探究。
以章節教學中“光反應與暗反應的關系\"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構建出如下的問題鏈。
問題一:希爾實驗中離體葉綠體為何能在無CO2條件下釋放氧氣?(預期目標:引出光反應獨立性)
問題二:若向希爾反應體系中加入ATP和NADPH,暗反應能否進行?(預期目標:建立光、暗反應物質聯系)
問題三:夏季正午植物為何出現“光合午休”?如何用光反應與暗反應原理解釋?(預期目標:關聯環境因素與代謝調控)
在上述問題鏈的驅動下,學生逐步理解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時空協調性,并學會用科學原理解釋現實現象,在實現知識結構化的同時,也在思維認知里搭建出了探究框架。
四、設計跨學科項目,延伸社會責任感
新課標強調生物學與社會發展的關聯。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跨學科融合已然成為教學發展的新方向。生物學科來源于生活,生物知識又能夠在生活中得到實踐應用,因此教師就可以提煉出具有探究價值的現實性素材,并以此為基礎設計跨學科項目,讓學生在延伸社會責任感的同時,經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將生物學科的知識進行遷移運用。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為學校蔬菜園溫室大棚制定“冬季番茄增產方案”的跨學科項目,將生物學科光合作用、光合速率、地理學科光照技術、數學學科數學建模思想等知識聯系在一起。在項自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驅動性問題:如何提高光合速率?怎樣降低測溫測濕成本?補光電費與增產收益是否平衡?結合學生的探究成果,教師可以從生物原理角度評價方案的科學性,從實踐角度評價成本與操作的合理性,從方案設計角度評價創新性,將“社會責任目標”進行深度落實。
五、結語
本文以《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的教學為例,通過情境還原、實驗創新、問題鏈設計與跨學科實踐的具體路徑,將知識建構與素養發展相融合,進一步有效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同時引導學生強化對社會議題的關注,真正實現生物學課程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