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勞動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同時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及勞動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對勞動教育的內容作出了明確界定,并提出要以“勞動清單\"引領勞動教育的落實,這也為勞動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從“勞動清單\"的構建人手,從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對以“勞動清單”為依托實施勞動教育的策略進行分析。
一、小學“勞動清單\"的構建要點
《綱要》明確指出,學校是勞動教育的實施主體,需結合國家政策要求以及當地、本校實際情況做好勞動教育規劃,構建完善的、科學可行的勞動教育方案,同時制定適合學生的“勞動清單”,從而推動勞動教育有效落實。《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了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以及各學段目標。研讀新課標內容可知,小學階段勞動課程內容涵蓋“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個維度,涉及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個方面。這需要教師在設計“勞動清單\"時,要從新課標出發,對勞動教育內容進行細化,以保障“勞動清單”設計的科學性與全面性,從而為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依據,最大程度提升勞動教育的效果和質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小學“勞動清單”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勞動清單\"的設計要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認知能力、行為能力不同,所能參與的勞動實踐活動自然也不相同。在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制定“勞動清單”時,教師應充分分析各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新課標要求,遵循“適應性原則\"對清單內容進行合理調整,以保障教師所設計的“勞動清單”能夠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實際需求。例如:新課標中要求低年級學生的勞動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個人生活自理能力為主要目標,讓學生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識,同時讓學生通過參與勞動學習為他人服務。教師在設計“勞動清單”時,勞動內容可以整理自己的書柜、飯前擺放桌椅碗筷、飯后清理餐桌、洗水果蔬菜等為主,讓學生在簡單的勞動中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同時感受勞動的樂趣。對于中年級的學生,“勞動清單”內容可以疊衣服、整理衣柜與玩具柜、掃地、拖地、洗菜、切菜、做簡單的涼拌菜等為主。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勞動清單\"則可以分類整理家庭書架、清洗茶具、借助工具擦洗較高的家具、清洗灶臺、切圓形的水果蔬菜、做簡單的熱炒菜、協助家長烹飪等為主。學生通過參與勞動活動,增強勞動意識、責任意識,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第二,“勞動清單”的設計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同一學段的學生在生活經驗、動手能力等方面也會有所差異,若按照統一標準進行“勞動清單\"設計,勢必無法兼顧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此,在進行小學“勞動清單”設計時,教師應遵循“差異化原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勞動清單”中的勞動場景、勞動任務進行調整,為學生提供難易不同的任務選項,從而確保所有學生都能通過參與相應的勞動任務獲得勞動技能的提升與發展。例如:對于中年級學生,“勞動清單\"可以“包餛飩\"為主,然后結合這一任務將內容細化為“和面搟皮\"\"制作肉餡\"\"包餛飩”三項,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喜好自主選擇,以此兼顧不同學生的實際能力及發展需求,促使“勞動清單\"的教育價值得到最大化發揮,有效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二、依托“勞動清單”開展小學勞動教育的策略
(一)有效落實清單,發揮教師引導作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勞動課程課時安排應保證每周至少1課時。在具體實施時,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任務群中具體勞動項目情況,靈活安排課時。既可以采用單節排課方式,也可以采用2到3課時連排的方式。不僅如此,學校可根據本校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各學段、各年級的任務群數量,并組織設計勞動教育活動。其中,低年級學生的勞動教育內容應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為主;中年級學生的勞動內容應涵蓋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個方面;高年級學生則應在涵蓋生活、生產、服務性勞動的同時,注重與其他任務群的融合。由此可見,學校、教師在勞動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為有效保障小學勞動教育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學校和教師應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勞動清單”為依托,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勞動教育活動,推動勞動教育有效落地,實現對學生勞動價值觀念、勞動素養與技能的培養。
例如:教師可每周組織學生開展“班級大掃除”活動。在具體活動中,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分工,通過明確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活動。這樣能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勞動的快樂,明白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同時,教師可依托“勞動清單”組織學生開展以“居家達人”為主題的勞動活動,要求學生主動疊衣服并整理自己的衣柜,然后用手機拍攝記錄整理前后衣柜的圖片,并將照片發送到班級微信群。教師對學生上傳的勞動成果進行匯總,制作成小視頻,下次上課時在課堂上展示。不僅如此,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在課堂開展“疊衣服比拼\"活動,以疊得最快、最整齊者為勝,授予其“居家達人”的榮譽稱號,并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通過這樣的方式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勞動活動之中,主動學習“疊衣服”“整理衣柜\"等勞動技能,并讓學生在對比整理前后效果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
又如: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情況,組織開展以“我的勞動故事”為主題的征文比賽或演講比賽,引導學生記錄、分享自己的勞動趣事和勞動感悟,以加深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及勞動素養。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線上勞動平臺、班級微信群分享每日勞動視頻,以調動學生參與勞動任務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勞動感悟與體驗。
(二)協助完成任務,凸顯家庭基礎作用
小學階段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教師的引導,而且需要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說,家庭是落實勞動教育的主陣地,在促進勞動教育有效開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依托“勞動清單”組織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前,教師應高度重視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以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以及對勞動教育的認知,提高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可度、重視度,從而促使家長主動支持和配合教師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家長課堂”,為家長講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勞動清單”的相關內容,加深家長對勞動教育及“勞動清單”的了解。同時,教師還可通過班級微信群將“家長課堂\"的相關內容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分享給家長,方便家長隨時查看,強化家長的認知。對于家長在參與“家長課堂\"或者實際配合教師實施“勞動清單”任務時遇到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為家長提供指導,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勞動清單”的相關任務,掌握基本勞動技能,同時增進親子關系,凸顯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開展中年級勞動教育時,教師可以“勞動清單”為依托,組織學生開展以“烹飪勞動樂趣多”為主題的勞動教育活動。烹飪是一項技術活兒,需要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操作中逐漸掌握相應的烹飪技巧與方法,不斷提升自身廚藝。對于學校而言,開展烹飪實踐的條件有限,若只是借助教材和網絡資源進行授課容易走進“紙上談兵\"的誤區。為此,教師可與家長進行溝通,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由家長指導孩子參與到烹飪活動中,如教孩子搟餃子皮、調餃子餡、包餃子等,同時還可組織幾個家庭一起開展“包餃子比賽”,并將孩子的參與過程、表現、勞動成果等以照片或視頻的方式發送到班級群。同時,為保障勞動教育的開展效果,教師還可為家長發送“勞動任務單”,由家長監督指導孩子根據勞動實踐情況填寫勞動任務單內容,如勞動任務名稱、方法與步驟、完成時間、勞動過程記錄、勞動成果、勞動體會等,以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
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實現學校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結合,以及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的結合。這不僅能拓寬勞動教育的途徑,還能為勞動教育增添樂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烹飪這一勞動技能,增強學生的勞動體驗,讓學生親身感受勞動對生活的影響,以及親子共同勞動帶來的幸福感,從而實現對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念、勞動能力及素養的培養。
(三)拓展勞動路徑,發揮社會支撐作用
實踐性強是勞動教育的突出特點。僅依靠理論教學很難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既不利于學生掌握勞動技能與方法,又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并感受勞動的價值,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以及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新課標強調,勞動教育要落到實處,主張以“勞動清單”為依托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突破傳統課堂教學和理論講解的局限,積極拓展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在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效融合的同時,還要將勞動教育向社會拓展,主動做好與社會各方(如社區、公園等)的協調溝通,以便為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場所,從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勞動技能和方法服務社會,讓學生在豐富的勞動實踐中逐步提升勞動能力,加深對勞動價值的理解。
例如:在開展中年級勞動教育時,教師可依托“服務性勞動清單\"組織學生開展以“垃圾正確分類投放”為主題的勞動活動。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以PPT課件為輔助,為學生講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加深學生對“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以及分類方法等知識的了解,初步培養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到社區、公園中撿拾垃圾,并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這樣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既能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內化所學理論知識,又能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意識和精神,發揮勞動教育的價值。
又如:在“服務性勞動清單\"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我是小小志愿者”主題旁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教師可組織學生成立“志愿者團隊”,讓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社會公益勞動,如到社區中清理街道上的垃圾、擦洗共享單車等。通過這樣的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意義,同時實現對學生勞動意識、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在新課標背景下開展小學勞動教育活動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揮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撐作用,以拓寬“勞動清單”的實施路徑,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有效配合,起到協同育人效果。
三、結語
新時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隨著素質教育的縱深推進,勞動教育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作為學生思想觀念、認知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小學階段加強對勞動教育的認知,對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勞動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有積極意義。為此,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立足新課標要求,結合各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制定“勞動清單”,并圍繞勞動清單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還需要與家庭、社會合作,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通過三者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盡可能地提高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效果,促進學生勞動能力及素養的不斷提升,從而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注:本文系202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中小學校本化勞動教育清單的構建與實施研究\"(項目編號:JSZJ24062)(福建教育學院資助)和2024年新羅區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關于構建小學勞動教育清單的探索與實踐”(立項批準號:Y2025X0256)的研究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