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明確了體育核心素養的三個組成維度一一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更明確的發展方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將核心素養教育目標深度融人課堂教學已成為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體育教師熱議和深人思考的關鍵話題。同時,在新課程改革視域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體育課堂,要求教師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優化革新,使其符合由“知識本位\"轉為“素養本位”的發展趨勢,體現“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新課標指出,體育教學要遵循兒童認知和情感的變化規律。在進行生動活潑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中,要創設情境,以迎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與學習需要。這一具體要求也讓情境教學法再度受到體育教師的高度重視,構建體育教學情境更是成為發展核心素養、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與技能的關鍵路徑。本文詳細論述小學體育情境教學的構建原則與具體路徑,以期促進體育教學新發展,讓體育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為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體育情境教學的構建原則
(一)多元化原則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學情境的構建為小學體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使其面臨新挑戰。在情境教學的實踐運用中,教師需要落實多元化原則,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立足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情境。同時,教師還要注重教學情境的豐富性,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
(二)恰當性原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情境教學雖然成為體育教學的熱點話題,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例如: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的現象,這不僅使教學情境難以發揮理想作用,而且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應遵循恰當性原則。該原則要求教師在情境創設中關注教學需求以及具體的學習任務,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確保教學情境的設計有意義、有目的、有價值,與學生的能力以及教學目標相契合,實現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性發展。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體育情境教學的具體 路徑
(一)指向學生興趣,優化課堂設計,創設豐富性情境
小學階段,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保障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真正貫徹落實,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強化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感受與體驗,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消化吸收、遷移運用,從而實現體育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然而,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下,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及積極性不高,究其根本是傳統的課堂設計讓體育課堂淪為了“學”與“練”的生硬拼盤,學生只能被動吸收知識、機械服從訓練,自然無法體會體育運動的趣味所在。為解決這一現實性困境,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找到創設教學情境的趣味要素與具體方法,用趣味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感受體育魅力,提高課堂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
針對體育教學中學生存在抵觸情緒的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相對應的教學情境,推動“枯燥”學習活動向趣味化發展。例如:教師在日常觀察中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在自由活動時開展各類游戲,其中競賽類游戲備受學生歡迎,學生的參與度高、投入度高。因此,教師就可以選擇合適的教學要素,構建出競賽類游戲情境,引發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訓練。
在小學體育“小籃球”中“指尖轉球”“環球繞身\"“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的教學后,為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關鍵知識,提高學生的訓練熱情與成果,教師可以設計“闖關王”這一游戲情境。游戲要求學生以三人為學習小組,且每人手持一個小籃球。游戲共設有三個關卡—第一關為“指尖轉球”,要求學生能夠手持籃球指尖轉球30秒;第二關為“環球繞身”,要求學生手持籃球環球繞身1分鐘;第三關為“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要求學生完成投籃且入籃成功。在游戲中,完成關卡任務且用時最少的小組為“守關者”,其余小組則發起進攻,如若耗時短于“守關者”則闖關成功。該游戲情境的設計將“小籃球\"教學內容進行密切銜接,又以競賽游戲的方式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小組互助中提高運動能力,在組間競賽中體會競技精神,發展體育品德,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而且要進一步鼓勵學生感受體育運動的趣味與魅力,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觀念。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小足球”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足球技能,更需要對足球規則進行了解,深入感知其中所蘊含的體育精神。基于此,教師可以創設角色扮演情境,讓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化對所學內容的體驗與思考。在分組訓練中,教師可以讓足球水平較高的學生扮演“小教練”,既有助于讓體育學困生得到有針對性的幫助,又能夠讓學優生在給他人講解時精益求精,加深個性體驗;在比賽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小裁判”,組建“裁判小隊”和“球員小隊”,讓學生基于不同的角色感受足球運動中不同的職責,深化學生對體育精神的感悟。這樣的情境構建從教學內容的要求與目標出發,讓學生從多元角度深化對體育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感受,激發了學生對體育的熱愛。
(二)關注學生需求,立足重點難點,針對性構建情境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遵循“以學為本”的教學觀是核心素養教育目標落實的重要保障,教師要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應該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基于學生的學習難點與重點,構建針對性情境,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困境。針對性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精準把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讓情境構建的目標與特性有助于解決學生所面臨的現實性問題,使教學情境成為促進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支架。
以小學體育“直體滾動\"的教學為例,這一教學內容隸屬于低學段,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都有待提升。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為精準地理解教學難點,掌握運動技巧,優化訓練過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踐經驗創設教學情境,設計“包餃子\"的學習情境。在該教學情境視域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基于“搟面皮\"理解準備環節,將自己想象為“搟面杖”,將體育墊子想象為“搟面板”,這樣的比喻能強化學生對“直體滾動”的形象化認識,并且揭示了教學中的重點一“如何滾動才能更快”。在“搟面皮\"后,教師可以設計“夾食材”的活動環節,以此來解決學生在訓練中分腿與手臂分開的常見錯誤。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包裹面皮”的畫面,幫助學生糾正滾動歪斜等具體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更方便學生理解記憶學習內容。
在上述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教師結合學生實踐生活中“包餃子\"的具體經驗,將“直體滾動\"各個環節分別進行形象比喻,同時幫助學生在運動過程中規避錯誤、突破難點、找到重點。這樣的教學情境設計不僅趣味十足,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與學習規律,而且有利于核心素養教育的充分落實。
(三)促進實踐應用,貫穿教學環節,構建層次化情境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學生不僅要深入理解、充分掌握課堂所學技能,而且要將其真正內化于心、靈活應用。然而,結合教學經驗發現,籃球、足球等運動在小學、初中乃至于高中、大學的體育學習中一直存在,但是不少學生還是難以掌握具體的運動能力,難以將所學知識進行實際操作。為突破這一現實性困境,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以層次化情境貫穿學生的學習過程,為學生設計出“學、練、賽”的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技能應用,實現體育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顯著提升。
舉例而言,在“小籃球\"教學中,教師可以“學、練、賽”為主要形式構建每堂課的教學情境,其中“學\"主要針對的是籃球基本知識、基本技術、組合技術的學習,“練\"主要針對“學\"的內容進行反復練習,“賽\"則是對“學”與“練”成果的檢驗反饋,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鼓勵學生在真實情境下對所學內容進行靈活的遷移運用,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如,當學生掌握“三威脅”“運球跳步急停\"技能后,教師可以在訓練環節引導他們將這兩個技能進行組合訓練,使其能夠在具體運動場景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隨后,教師可以創設“組合 + 消極防守”“組合 ?+ 積極防守”的比賽情境,讓學生在實戰中體驗籃球比賽過程,感受所學知識與技能的實際應用,從而真正掌握籃球這一球類運動。在完成“小籃球\"的整體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年級為單位組織籃球比賽,鼓勵各班學生積極分工合作,明確參賽隊員、籃球隊長、裁判、計數員以及啦啦隊的具體人選,從而讓學生能夠立足于具體的比賽情境,進行分工合作,在感受體育魅力的同時發展體育精神,實現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四)整合教學活動,提升綜合素養,創設全面化情境
在傳統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的訓練內容往往較為單一枯燥,重復多次的訓練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降低訓練效率。同時,體育課的課時有限,為保障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需要適當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可以將教學活動進行適當整合,并設計綜合性的教學情境,將組合內容進行串聯,讓學生沉浸于身臨其境的學習情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高訓練效率,促進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舉例而言,教師在講小學體育中與“跑\"有關的訓練項目時,可以將“50米快速跑”“迎面接力跑”“障礙跑”“耐久跑\"等內容進行整合,構建“我是特種兵”的大教學情境,并且基于不同的訓練內容設計教學任務,驅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化身為肩負使命的特種兵,完成如下教學任務:
任務一:擺脫追兵——50米快速跑。
任務二:傳遞情報 迎面接力跑。
任務三:突破封鎖——障礙跑。
任務四:回到軍營 耐久跑。
這一教學任務的設計立足于“我是特種兵\"的大情境下,還充分結合不同項目的具體特點與要求,設計有針對性的任務。為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進一步渲染教學氛圍,教師還可以引入信息技術、音樂等多種教學資源,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該教學情境所蘊含的運動體量大,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完成任務,在訓練完成中互換任務,確保學生能夠得到全面訓練。這一整合性的情境構建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訓練熱情,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學生的深人思考,讓學生基于自身的運動經驗,感受不同運動項目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深化學生的思考理解。
(徐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