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由此可見,生命教育應該是一切教育活動開展的前提,生命教育在學前教育中占據核心地位。然而,通過對《綱要》的深人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對生命的關注不僅僅停留于表面,還指向了更進一步引領和提升幼兒的生命內核,使其向更高階發展的深入要求。
具體而言,教師要在各領域目標、內容、要求、組織形式以及評價等各個環節中,始終將培養和促進幼兒的生命成長放在核心地位,凸顯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深入思考一—教育應當如何尊重生命的獨特韻律,又如何為生命的綻放提供適宜土壤?在標準化評估盛行的當下,幼兒園課程評價往往異化為冰冷的數據表格,用統一的標尺丈量著參差多態的童年。生命教育視野的引入,為幼兒園課程評價帶來新的生機。當我們以敬畏之心重新審視教育評價,會發現每個教育瞬間都是生命成長的珍貴切片,評價本身也應成為滋養生命的甘霖。本文從目標定位、內容重構、過程再造及評價體系的構建四個維度著眼,詳細論述在課程評價中播種生命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深化目標定位,繪制幼兒生命成長的星辰圖譜
課程目標的制定始終以教育理念為支撐,教育理念的差異性將導致教育目標的差異。課程評價中生命意識的彰顯既需要依托于具體的目標,又需要以目標為驅動貫穿在生命教育始終。課程目標的設計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需要結合教育實踐中諸多可能性進行動態調整的具體過程,其動態調整的必要性恰恰體現出生命發展的不可預期性。因此,真正立足于生命教育的課程評價既需要立足于“全人發展”的具體目標,又應該結合具體的實踐過程用新生成的目標來引領幼兒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推進幼兒更為自由、完善地成長。
舉例而言,在幼兒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班級為單位為每一位幼兒都制定出具有個性化與獨特性的成長檔案。在成長檔案的創設中,教師要始終以生命發展的關鍵經驗為引領,進一步細化評價目標,以“生命感知力”“生命聯結力\"以及“生命創造力”三維度共同構建評價目標體系。當幼兒在自然的懷抱中進行探索時,可能會有很多奇異的發現與乍現的靈感,需要教師進行仔細觀察、細心歸納。當幼兒能夠精準辨認出常見的植物種類時,這一行為就是認知目標落實與達成的體現,當幼兒看到一棵粗壯的白楊,其聚精會神撫摸樹干時所流露出的驚訝與喜愛就是情感目標的具象化呈現,當幼兒自發撿起地上的落花并將其作為美術創造的天然素材時,創造目標的實現便得以凸顯。在這一教學評價目標的構建中,立體化目標體系的構建為幼兒的生命教育成果導航,卻并不為幼兒個性化的軌跡設限。
二、實現內容重構,采擷幼兒生活世界的露珠光華
生活是幼兒最好的老師,也是可供幼兒研讀與探索的“天然百科全書”。當我們立足生命教育,我們強調幼兒園課程評價內容對幼兒生活世界的回歸與呼應。具體而言,課程評價內容既需要以幼兒的生活世界為錨點,又需要將具體的評價內容與幼兒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
例如:“雨天的詩\"生活觀察計劃中,教師可以讓幼兒真正在活動中回歸生活,并引導幼兒采集生活化內容,同時對幼兒的表現進行評價總結。教師可以讓幼兒踩水洼、聽雨聲、觀察蝸牛出行,這些行為在幼兒的生活中尤為常見,教師將其作為天然的教學內容,并且結合幼兒在真實情景中的具體表現展開進一步的生活化評價。教師可以從審美經驗角度捕捉幼兒在“觀雨”過程中的詩意表達—“雨水落下好像空中的銀線”;從科學經驗角度看待幼兒利用樹葉為小螞蟻搭建“比喻窩棚”的認知一“雨下大了,我們來用樹葉搭建窩棚為螞蟻們遮風避雨”;從社會經驗的角度解讀幼兒在主動分享雨衣時所萌生的道德萌芽—“你的雨衣破了一個小洞,我們來共享雨衣吧”。真實的情境、深刻的行為分析都能夠為幼兒雨天的行為進行解碼,讓生活評價的目標得以深度落實與具體體現。
三、推進過程再造,編織幼兒生命躍動的經緯網絡
在生命教育視域下讓課程評價真正凸顯出實際的成果,教師要在評價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觀,注重評價過程中存在的每一個問題,并將幼兒視為一個完整且持續發展的生命個體。因此,評價過程要將幼兒的生命作為立足點,以生命的發展與豐富為指向,進一步實現幼兒生命自由、和諧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推進過程再造,并在此過程中充分遵循幼兒主體性原則,同時體現出評價過程的發展性與超越性。教師要始終記得,“教育評價應是流動的溪水而非凝固的冰晶。”
例如:教師要構建動態性的評價機制。在“小菜農\"項目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成長跟蹤表持續記錄幼兒從播種焦慮到收獲喜悅的情感曲線;在“構建大師”作品墻中,教師可以為每一位幼兒的作品設置“自我評分表”,幼兒反復完善作品并且更新評價。在上述項目中,評價過程的再造都充分體現了對主體性的保障,以及對評價過程發展性與超越性的關注。再比如,教師可以通過過程性增量評價來對“蠶寶寶的成長銀行”進行評價構建,在21天養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投放有針對性的“成長貨幣”——每片新鮮桑葉的投放可以換取一枚綠色的責任幣,每次對蠶寶寶蛻皮的仔細觀察與觀察日記可以兌換一枚藍色的探索幣;在蠶寶寶結繭過程中依然保持對其觀察與愛護的行為,可以換取一枚紫色的堅持幣。同時,教師需要根據“蠶寶寶的成長銀行\"所對應的項目進程每周發布“匯率”,舉例而言,在蠶寶寶結繭過程中,幼兒可以用一枚探索幣兌換三次提問機會,在蠶寶寶結繭過程中,五枚堅持幣可以兌換顯微鏡的試用資格。“匯率的動態調整”標志著對生命成長節奏的尊重,并進一步將幼兒責任感、求知欲等素養的積累過程進行可視化呈現。
四、共創評價體系,支起生命教育關注融合的愛心網
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教師盡可能運用多重視角,才能夠感受到幼兒一點一滴的進步與發展,具象化地感受生命教育在課程評價中的深刻投射。因此,教師要盡可能拓展自身的教學視野,在保證教師評價的同時,鼓勵幼兒自主建立起評價體系,并讓家長從教育的“旁觀者”逐步轉變為教育的“評價者”,以此來支起生命教育關注融合的愛心網。
幼兒自評體系的建立是其生命覺醒的重要標志。在“天氣心情站\"項目中,教師可以讓幼兒用太陽、云朵、雨滴圖標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從而進一步鼓勵幼兒能夠發現、重視、分析、記錄自己的情緒,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與理解,為幼兒的自我認知道路點亮燈光。家長的參與評價也發揮著重要的意義價值,但也需要專業引領。舉例而言,教師可以通過“親子共讀日記”“親子自然探索任務單”等形式,鼓勵家長從教育的旁觀者轉變為理解的同行者。當父母在觀察記錄中寫下“今天孩子蹲在墻角觀察蝸牛爬行,他的影子被朝陽拉得很長,像一株正在拔節生長的幼苗”“孩子在路上發現一只死去的小鳥,他因此流淚,孩子的善良讓我感動,也讓我意識到死亡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評價成為家園共育的紐帶,編織出溫暖的生命網絡。
五、結語
晨光中的幼兒園生機盎然,當我們以生命的名義重新定義評價,那些觀察記錄本上的文字便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跳動著的成長脈搏;那些評估指標也不再是僵化的框架,而是托舉生命飛翔的風。或許真正的教育評價,就應該像那個觀察蝸牛的孩子一一蹲下身來,以平視的姿態,帶著好奇與敬畏,去發現每個生命獨特的存在之美。在這條回歸教育本真的道路上,讓我們永遠保持初學者的謙卑與探索者的熱情,因為評價的終極意義,不在于丈量生命的高度,而在于守護生命綻放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