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創業者在選項目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知道一個項目有賺錢的機會,但不確定自己能否賺錢,以及能賺多少錢,于是就難以做出決定。其實,一個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顧慮,是因為對這個項目的了解不夠深入、全面。所以,就無法用一個清晰的邏輯,“算”出自己能否賺錢。
因此,在行動之前,需要算一算。這就是所謂的算賬思維。算賬思維要根據客觀數據(時間、成本、收入、單價、銷量等),通過某些公式、模型,計算出一個結果(利潤、單位時間產出),來輔助我們做決策。
比如,最近奶茶店很火,也想去開一家店。如果這個時候,拍腦袋做決策:我要去開店!那大概率就會失敗。如果有算賬思維,應該這么做:
1.連續一周,早晨7點到,晚上10點走,工作日/休息日分開,晴天/雨天分開;2.開門買一杯,收攤時買一杯,記住流水號;3.1小時里每10分鐘,分別記錄男女的人流數,到店數,拍視頻留檔;4.蹲店里看一單一般是幾杯,客單價多少;5.估算所有原物料成本倒推毛利率;6.找物業套店租和物業費;7.算出大概能掙多少錢:單量×客單價×毛利率-各項費用。
這就是七步算凈利的方法。
這個方法非常有效。通過內部數據驗證的結果對比,相差在10%左右。
所以熟練掌握算賬,你會決策更有邏輯、更能被量化,同時也不會腦門一熱,被人忽悠。更重要的是,你還可以發現你的決策是可以被證偽、被監測、被優化的。
比如,當生意出現波動,你可以通過算利潤來調整生意框架。考察一個生意靠不靠譜,你可以用數據說話。在行業卷得不行的情況下,你可以算賬決定要不要打這場仗。還有就是,當你有幾個意向性的生意方案時,可以通過算賬做取舍。
公司里A部門和B部門純憑一張嘴,用邏輯打邏輯,你聽A有他的道理,B有她的道理,那誰最有道理?
如果只聽道理,最后就糾結,就都不做,或者都沒有好的結果。怎么破局?算賬。
現在有兩個項目,第一個和錢相關,幫用戶算賬解決他們從授信、稅籌、保險、投資的全流程問題;另一個和個人成長相關,對用戶分型,交付不同的個人成長攻略。
我如何評估哪個更好?
我把兩個項目拆分成兩個賬戶:A公司(做錢相關)和B公司(做個人成長)。
每個公司只給3萬元,哪個公司先花完,哪個就死了。只要還沒死,就往死里做。如果過了3個月都沒有死,那怎么弄?
算哪個公司一小時賺得更多。單位時間產出=利潤/我花掉的時間。收入減掉成本和費用就是利潤。
假如A公司一個月賺6萬元,B公司一個月賺4萬元,我就應該砍掉B公司嗎?錯!
我發現一個月中,做A公司的事總共需要投入40小時,做B公司的只需要投入20小時。所以,A公司單位時間產出:60000/40=1500元/小時;B公司單位時間產出:40000/20=2000元/小時。
那一定就選B—因為未來我投入的時間越多,就一定能賺得更多。
假設現在寫作,如果堅持每天寫一個垂直主題,寫到100篇。到一年后,大概能獲得多少流量?
流量我們其實不太好判斷,它和變現沒有必然的聯系。假如明白通過這個公號,一年能多賺50萬元,這個事情就值50萬元。但是要達到一個公號一年能賺50萬元要多久?多少篇文章?這些都需要算賬。
同時你要明白,像寫作這種越是底層的能力,它的復利越高、越長。因為你的思考能力越強,寫作能力越強,溝通表達能力越強,所以是指數級往上走的。
所以你認為靠寫作一年多賺了50萬元,其實明年可能是200萬元,后年是500萬元。像粥左羅,從一個小編,一個月幾千元,到現在一年收入是上千萬元,不是線性成長。所以我們在算賬的時候,以3年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事情:
第一年這個事情可以讓我們多賺50萬元;第二年可以賺200萬元;第三年可能是500萬元了。這件事情三年總價值就是750萬元。
如果三年我大概要寫500篇文章?,F在我每寫一篇文章,大概在15000元。我覺得這個賬是非常容易算出來的。相當于你前面的寫作是種子投資,它看似沒有變現,但從商業角度來說是更大的,可能一篇文章就相當于10萬元的價值。

所以把這個事情從算賬角度梳理清楚之后,你才知道當下這個動作背后的價值有多么大。
寫一篇文章就能賺10萬塊錢,為什么不寫?
很多人之所以不做一些必須要做的事,是因為沒有把背后的意義想清楚。越是長期主義的人,越會在一個更長的周期去算賬。
我們可能不能像巴菲特那樣算出10年之后的事,只能算出一年兩年。但通過兩年后這個生意的預期收益,然后拆解到當下,就能知道這個事情的價值是多少。
看清楚意義,你就知道接下來應該做什么事了。
所以你不知道該不該做某件事,就是因為沒有把沒做的事情從長期角度拆分到現在,算一下當前你的時間成本值多少錢。很多時候判斷力就是一個算賬過程,算我們在幾年內能賺多少錢。能把這個賬算清楚,就有了判斷力。
比如鍛煉、寫作、減肥,都需要把時間拉長來算賬,把未來能獲得的潛在收益,也算進去。這時候你做決策就會更清晰。
算賬無小事
項目運營出現問題,復盤的時候大家有說:產品不行,運營還是缺流量,技術迭代永遠跟不上……往往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盲目地開始,沒有好好算賬。作為一個合格的生意人,首先應該做的事情是算清一本明白賬。
需要投入多少啟動資金?需要準備多少流動資金?多長時間能回本?人員成本、房租水電等各種固定成本是多少?最終可能失敗的成本?
再計算需要獲取多少流量,什么節點需要施加哪些運營干預,才能跑通這個數學模型。
只知道分析用戶痛點、競品分析、調研和產品規劃等,按照典型的互聯網人的思維發展,就會很容易踩雷。
算賬能重要到什么程度?不僅生意開始前要計算,算賬還貫穿了經營管理的全部環節。
搞促銷做活動需要算賬,復制項目開分店需要算賬,投放廣告需要算賬,人員規模擴張需要算賬,裁員裁多少人都需要算賬。
當你計劃去做一個項目,但不確定它是否能賺錢,以及能賺多少錢,難以做出決定時,就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論,做一個數據上的分析,輔助自己做決策。而在算賬時,你要確保自己計算所使用的數據是準確和可靠的,因為錯誤的數據會導致錯誤的分析和決策。
在進行計算時,還要考慮到所有相關的因素和潛在的影響(比如時間成本,有些項目短期收入小,但長期來看能帶來極大的收益),避免因為忽略某些重要數據而產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