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籃球;跨學科主題學習;核心素養;融合路徑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8-0063-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核心素養培育作為邏輯起點,強調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提升綜合能力,核心素養涵蓋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籃球課程深受初中生喜愛,跨學科融合潛力顯著,但教學實踐中挑戰重重:認知上,對跨學科內涵、方法及形式存在偏差;內容上,知識點與運動特點脫節、內容拼盤化無邏輯、學科原理與實踐割裂;實踐中,課程目標模糊、情境脫離實際、評價簡化;實施中,教師設計能力不足、學科協作淺層、資能源匱乏、學生參與度低,且運動實踐時間被壓縮偏離體育本質。鑒于此,本文以初中籃球課程教學實踐為案例,探討跨學科思維支撐與實踐策略,為體育與健康課程跨學科教學提供借鑒。
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四維支撐體系
(一)素養導向:精準錨定三維目標
以籃球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在“籃球比賽戰術優化”主題教學中,可精準設定三個維度的目標:一是通過強化團隊配合訓練,提升學生在賽場上對傳切戰術的精準執行能力,夯實運動能力基礎;二是引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開展科學鍛煉決策、分析健康數據,促進健康行為養成;三是聚焦比賽落后場景,著重培養學生堅持協作、不抱怨的團隊意識,深化體育品德培育,最終實現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的協同發展。
(二)知識耦合:學科原理與運動技能的深度整合
在投籃教學中,物理力學的拋物線原理應成為提升投籃實效的工具——其價值在于學生在對不同距離投籃角度數據的細致比對中,能夠深切體悟到“近筐低角度、遠筐高弧度”這一實踐智慧的精髓,進而促使學科知識與運動技能自然融合,而非機械地堆砌疊加。
圖1初中籃球跨學科主題學習四維支撐關系圖

(三)問題驅動:真實情境中的任務設計
以真實籃球場景中的問題為驅動,創設貼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例如在“校園三人籃球賽備戰”情境中,設計系列關聯任務:結合體育知識與數學比例分析,制定契合隊員身高特點的戰術;運用體育技能與生物體能曲線知識,合理分配學生在親身體驗這些緊密聯系實際的任務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多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與靈活應用。
(四)能力遷移:跨學科思維的實踐轉化
能力遷移的核心是依托學生已有學科知識,結合基礎差異設計分層任務,推動學科能力向跨領域實踐轉化。以語文為例,學生掌握的“團隊協作主題文本分析”能力,可遷移至籃球團隊精神構建討論:分析此類文本時形成的“角色定位”“目標共識”“矛盾化解”等協作解讀邏輯,能用于剖析賽場位置配合、戰術執行默契、逆境激勵等現象,深入探討團隊精神內核。這一過程既依托文本分析基礎,又通過“文本要素提煉一賽場現象解讀”的分層任務,實現從“語文思維”到“體育實踐認知”的跨學科轉化。
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路徑
(一)目標精準化:破認知誤區,強實踐應用
核心目標是讓知識服務于實踐應用,而非單純機械地掌握工具。以數學統計為例,其價值應體現在對戰術的優化上:學生被分成小組后,負責記錄三場班級比賽中后衛向內線傳球的成功率。隨后,教師引導大家深入分析數據背后的規律一當對手身高超過我方內線隊員時,傳球成功率會下降 20% 。基于這一結論,學生靈活調整戰術,更多選擇外線投籃。通過這樣的過程,數學統計真正成為了戰術精進的指導工具,而非停留在單純的數值運算層面。
(二)內容邏輯化:建閉環體系,促素養協同
體育學習中的真實運動問題,是跨學科知識融合的起點。如籃球投籃時“命中率低”這一實際問題,會引導學生用物理拋物線原理分析,讓學科知識成為解決體育問題的工具,激活其應用場景。面對體育問題,引入跨學科工具進行深人分析。投籃學習中,學生借物理原理剖析角度、力度等要素,教師用增強現實技術輔助測量,既提升訓練效率,又讓學生通過具象數據理解力學概念,反向強化對學科原理和工具的認知。實踐是連接體育技能與學科知識的橋梁。學生反復練習驗證物理原理,不僅提高投籃命中率,還將抽象力學概念轉化為實際體驗,加深理解。體育問題的延伸能拓展跨學科融合廣度。解決投籃問題時,學生發現“肌肉疲勞致動力鏈斷裂”的問題,進而融合生物學科中體能消耗與動作協調性知識,在探索中培養問題意識、遷移能力和高階思維,實現體育技能與學科素養的協同進階。
(三)情境生活化:設真實任務,激探究動力
核心策略是結合學生生活與籃球實踐設計任務,以真實情境激發探究動力。如,籌備“班級籃球擂臺賽”,解決真實問題。數學融合:根據隊員身高、體重計算BMI指數,劃分“攻防對抗匹配組別”,以避免體型懸殊。生物融合:監測賽后心率恢復速度,繪制體能恢復曲線圖,制定下一場輪換策略。語文融合:撰寫《擂臺賽戰術日記》,用比喻手法描述戰術執行效果,如“擋拆如剪刀撕開防線”。在整個“班級籃球擂臺賽”的籌備與實施過程中,學生會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把數學、生物、語文等多學科知識串聯起來,靈活運用。這種在真實場景中自然發生的知識融合,不僅能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各學科知識的實用價值,還能有效提升解決籃球課程中各類問題的能力,真正讓學習成為一種主動探索的樂趣。
(四)協同制度化:搭教研平臺,促專業互補
通過構建一個跨學科教師合作與資源共享的平臺,創建“學科知識遷移支架”,學科教師能夠為體育教師提供專業知識的應用指導,而不是直接參與課程的執行,從而消除教學執行中的障礙。如,成立跨學科教研小組,每月安排固定的兩課時進行集體備課,并制定《學科融合指南》。在籌備體能活動練習時,生物教師向體育教師提供關于平均心率維持 140~160 次/分鐘的規律及使用手環記錄方法的指導;物理教師協助設計投籃拋物線實驗方案;語文教師指導戰術報告的撰寫。體育教師則獨立執行課程,將這些學科知識融人教學之中。使學科教師能夠提供專業指導而不直接參與授課,體育教師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專業互補,有效克服了跨學科教學執行中的障礙。
(五)評價多元化:追三維成效,育核心素養
采用“過程記錄 + 實踐表現”的多元評價方式,從知識遷移、運動表現、行為養成三個維度構建評價體系,全面追蹤學生跨學科學習的成效,確保評價始終聚焦核心素養培育目標。如,在知識遷移維度,通過分析籃球實戰錄像,考查學生能否靈活應用統計結論調整戰術,例如當傳球成功率低于 40% 時,是否會改用突破分球策略;在運動表現維度,借助投籃記錄儀觀察學生調整投籃角度后命中率的提升幅度;在行為養成維度,采用團隊觀察量表統計學生主動分享數據結論的協作頻次。通過這三個維度的綜合評價,全面衡量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形成的能力與素養,使評價結果與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緊密銜接。
體育與健康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核心是“以體育為基,以融合為徑,以素養為的”。在初中籃球大單元課程中,需正視認知、內容、方法和應用層面的問題,緊扣目標、核心、載體、紐帶四大要素,通過精準定位目標、深化內容整合、創設真實情境等策略,讓跨學科學習真正服務于學生的運動能力提升、健康行為養成和體育品德培育,通過“體育一學科”雙向賦能,既深化籃球技能的情景化應用,又促進學科知識的情境化理解,通過運動場景驅動學科知識活態轉化,以籃球實踐反哺學科認知深化,在“身體參與一多維認知一行為改善”的螺旋上升中,實現核心素養的扎根生長。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數字化環境下初中籃球教學跨學科學習活動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AH2024027)研究成果]
(1.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教育體育局 231199)(2.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學芙蓉分校 230601)(3.安徽省肥西縣桃花初級中學 230093)(4.安徽省合肥經開實驗學校 230601)(E-mail:10077954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