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8-0083-03
2025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若干舉措的通知》,文件明確指出:“要大力創新教師培養機制,力求到2035年構建起完備的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體系”。《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以核心素養統領課程設計,對體育教師的課程重構能力、跨學科整合素養及評價創新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然而,傳統體育教學存在的教學碎片化、教研孤立化、成長隨機化三重困境,嚴重制約著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改革的深化。重慶市南岸區小學體育團隊依托“新領雁工程”工作坊,以教研共同體建設為核心抓手,通過輻射引領破解區域體育教師均衡發展難題,通過“三維驅動·全域協同”驅動教師從技能傳授者向素養引導者轉型,為破解“課標要求-教學實施-教師能力”的轉化難題,為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區域經驗。
一、構建區一校一師協同驅動的組織引擎
以構建高效協同、動能充沛的“區-校-師”三級聯動共同體作為驅動教師成長與教學變革的基礎組織引擎。
(一)“ 1+8+1γ, 教研網絡,精密嚙合的傳動系統
工作坊創新構建“市級工作坊(1)-基地單位(8)-項目校(N)”三級教研體系,形成“核心引領—骨干支撐一全域輻射”的精密傳動鏈。工作坊由1名主持人與8名核心成員(含市級骨干、區級學科帶頭人)構成“專業共同體 + 成長孵化器”雙軌驅動的核心引擎,成員平均年齡35歲,兼具深厚一線經驗與前沿研發能力。8個基地單位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傳動軸,有力帶動N所項目校組成跨校研發團隊。開展區級及以上專題教研活動30余場,深度聚焦新課標解讀、跨學科融合等前沿議題,強力推動教師從單兵突進走向協同共生,確保教研動能高效傳導,重點圍繞以下三個板塊實施。
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通過工作坊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為區域體育教師提供了螺旋上升與系統性的培養機制,提升教師教學技能、課程設計能力和科研能力,解決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優化體育課程資源:通過“區域統籌—校際協作—校本開發”,編制了體育專項運動技能大單元系列課程,形成了可推廣的教學資源包,如教學計劃、單元設計、教學案例、微課等,能夠為體育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支持,提升教學質量,幫助教師更高效地開展教學工作,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
促進學生素養提升:高素質的體育教師能夠設計更科學、更有效的體育與健康大單元課程,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培養運動興趣和習慣,發展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領雁計劃”梯隊,精準匹配的動力輸出
工作坊構建“領雁-強雁一雛雁”三級教師梯隊培養體系,形成教師成長梯度匹配的動力輸出系統,促進了一大批青年體育教師快速成長。如工作坊的核心成員黃帥教師作為“強雁”代表,通過加入團隊,在短短2年多的時間實現從“教學新手”到“科研能手”的蛻變:主研了國家級課題1項、市級規劃課題1項,主持區級課題1項,發表教育教學論文3篇,累計獲國家級獎項3次、省級10次、區級3次。朱環老師則作為“領雁”,建立“1+4”青年教師(“雛雁”)培養機制,指導熊春林獲市優質課比賽二等獎,曾文玲奪得渝東北片區融合教育比賽一等獎,劉大光、喻宜分獲市基本功比賽二等獎,生動實踐“以老帶新、以優促新”的精準動力傳遞。通過共享教學資源和培養模式,可以促進區域內體育教師的專業水平整體提升,縮小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推動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三)數字賦能平臺,智能增效的潤滑劑
構建“實體+云端”雙軌支持系統,為引擎高效運轉提供智能潤滑。區級層面打造智慧體育創新平臺,在城區校設立集成AI運動負荷分析、VR情境模擬等功能的智慧體育實驗室,為教師提供科學化教學工具;校級層面依托大單元資源云庫,實現優質課例、教學工具的跨校無縫共享,8個基地單位常態化開放課堂,編織“ 1+8+N? 資源輻射網;教師層面建立云端1對1指導機制,骨干教師對農村薄弱校教師開展定制化幫扶,累計完成百余人次精準指導,有效彌合數字鴻溝,保障全域協同研共體活動順暢。
二、從區域協同到教學效能的成果引擎
(一)教師成長,專業素養的動能釋放
1.課程重構力突破
建立大單元設計能力認證體系,全區 95.2% 教師通過區級考核,形成覆蓋12個運動項目的18課時進階模塊庫。孵化區級優質課例89節,斬獲國家級教學競賽獎項4項(含一等獎2項)、省市級獎項10項,構建起“問題導向—范式構建—成果轉化”的教研動能轉化閉環。在共同愿景引領下,通過持續性對話、經驗共享、協作反思等精細化學習活動,實現個體與集體專業能力的
協同發展。
2.科研創新力躍升
依托堅實的三級聯動組織引擎,工作坊成功將協同動能高效轉化為顯著的教師成長與學生發展成果,引擎效能充分顯現。建立“實踐-反思-發表”科研促進機制,工作室成員教育教學論文獲得區級及以上獎項69篇,發表教育教學類文章5篇,主持主研國家級課題1項、省市級課題9項。
3.角色轉型力示范
培育“雙導師”骨干教師團隊,引領角色轉型。呂思源教師參加重慶市精品課遴選,多次入選,并代表工作坊赴新疆伊犁州進行專業引領;朱環教師憑借“1+4”機制,成功孵化跨區域教研共同體,示范動能輻射給力。
(二)學生發展成長,核心素養的成效印證
2024年工作坊基地單位重慶人民(融僑)小學校的成功實例有力印證了改革動能向學生核心素養的轉化: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達 76.8% ,較改革前提升22.3個百分點;運動技能達標率89.5% ,提高 41.5% ;科學鍛煉習慣養成率、團隊合作意識等核心素養維度同比提升 37.2% 。學生在重慶市中小學籃球聯賽勇奪男子冠軍,市區田徑運動會比賽獲獎數量創歷史新高,核心素養提升成效顯著。
(三)范式輻射,動能擴散的輻射機制
工作坊制定了團隊發展目標與愿景:圍繞教學改進與學生學業成就提升形成共識;協作學習機制:通過集體備課、課堂觀察、案例研討等形式實現知識共享;持續反思實踐:強調教師在行動中反思,優化教學策略。其實踐形式包括課例研究、課堂觀察、集體備課、行動研究等典型活動范式。

1.梯度輻射體系
實施“示范校引領—特色校培育—薄弱校幫扶”梯度推進策略,輸出標準化成長路徑流程包。與云陽縣共建“星火計劃”跨區域教研聯盟,突破時空開展聯合教研10余場,覆蓋教師上千人次,實現動能跨區域輻射。
2.成果轉化平臺
出版《體育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專著,建立包含728個課例的“體育云教研”資源庫。常態化開放課堂,通過“南岸小體”平臺直播課吸引全國18個省市教師參與,形成“線上學一線下用一云反饋”研修閉環,加速成果轉化。
可操作的微技能清單;實踐環則利用課堂實錄 + 數據畫像,將AI運動負荷、心率變異曲線等即時數據回流至教研現場,實現“學一用—評”無縫銜接,驅動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精進。
(二)生態評估,精準調控的保障系統
3.協同育人網絡
創新構建“工作坊—學校—家庭—社區”四方聯動協同育人網絡,開發家庭體育作業包等延伸場景,將教師成長動能和教學效能拓展至社會大課堂,形成全域育人新格局。
三、保障長效運轉的機制引擎
為確保教師成長與教學改革引擎持續高效運轉,工作坊構建了以反思迭代為核心的內生動力保障系統。
(一) “雙環互促”,內嵌成長的動力循環
工作坊將“學習環一實踐環”雙螺旋模型深度內嵌于教師日常教學,形成自我強化的動力循環。學習環依托每月一主題、每期一沙龍的研修制度,將新課標、新教材、新評價精準轉化為
工作坊構建以課程設計力、課堂實施力、科研創新力、輻射引領力為核心維度的教師成長生態評估體系。每學期通過電子表格系統采集教學設計質量、學生體質提升率、科研成果轉化值等關鍵指標,精準繪制教師成長自畫像。配套建立動態預警機制,對成長滯緩教師及時啟動“1+1+N”幫扶計劃(1位導師+1個基地單位+N次專項特訓)。三年實踐證明,該機制有效幫助區域教師實現能力躍升,顯著提升專業發展均衡度,成功構建起“評估—預警—賦能一再評估”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確保不竭引擎動力。
通過近三年的努力,工作坊實施“三維驅動·全域協同”范式,以“區-校-師”三級聯動共同體為引擎,有效驅動了體育教師素養提升與大單元教學變革,并轉化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成果。其構建的梯度輻射與成果轉化機制實現了經驗推廣,為核心素養導向的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