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8-0042-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科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育模式創新是深化健康教育改革、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關鍵。《“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將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核心,以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構建結合學科教學與活動、課堂與實踐、常規與集中宣傳教育的健康教育模式,并培養健康教育師資,納入體育教師培訓。當前我國青少年健康問題形勢嚴峻:中小學生近視率和體質達標率不容樂觀,青少年體質提升需體育與健康教育協同,以解決“重智輕體”現象,滿足健康公平性需求[2][3][4][5]。中小學健康教育是體育教學的關鍵部分,且中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科學健康觀、塑造終身健康行為的關鍵期
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和科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育需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健康素養,促進運動習慣和健康知識內化。本研究提出“學科融合—社會協同”雙螺旋驅動的體育教育模式,整合跨學科知識,強化實踐能力,聯動社會資源,推動健康教育延伸至生活場景。重構健康教育框架,實現知識到行為的轉化,構建橫向課程矩陣和縱向能力培養體系,創新教學和評價方法,強化師資培訓和校企合作,確保模式的可持續性,提升學生健康水平和素養支持健康中國戰略的實現。
一、中小學體育教育“雙螺旋驅動\" 模式構建路徑
學科交叉融合的實施路徑是“雙螺旋驅動”教學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該模式重點在于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構建多學科融合的課程體系,形成促進中小學生健康素養提升的螺旋式發展機制。
(一)學科交叉融合:夯實健康知識基礎,賦能行為指導
打破傳統學科壁壘,開發《青少年生理發育特征》和《校園常見疾病預防》等課程,以滿足健康教育需求。相關課程重點強化體育教師的健康監護能力。建設《運動與慢性病防治》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導》特色課程。整合運動醫學、兒科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開發運動干預方案和心理健康問題識別干預體系課程實施后,教師跨學科問題解決能力和方案設計能力均得到了提高。這種學科交叉的實施路徑,有效促進了多學科知識的融合與應用,為促進中小學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智能技術賦能:動態監測與精準反饋,驅動習慣養成
培養教師運用智能系統進行數據分析的能力,滿足智慧校園建設對健康教育人才的需求。通過智能穿戴設備收集學生的運動數據,教師和家長利用數據分析平臺監督學生運動量,參與“家庭健康挑戰賽”,形成家校聯動的生態,促進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的養成。
(三)方法創新:推廣“BOPPPS”教學
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引領下,中小學體育教育亟須通過教學模式創新,將健康知識傳授與運動行為養成深度融合[4]。BOPPPS教學法(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圖1)為體育課程提供系統性框架,促進健康素養提升與運動習慣養成。研究發現,鼓勵學生參與跨學科的項目,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設置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分析和評估信息,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體育教學中BOPPPS教學法通過“情境導入一問題探究—行為追蹤”的閉環設計,將健康素養提升從知識記憶轉化為行動實踐。未來可進一步融合智能技術(如AI健康助手),構建“課堂—家庭—社區”聯動的習慣養成生態。
(四)以學生為中心完善教學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它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個性化學習。一是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障礙。二是根據個體差異,設計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和評估方式,以達到差異化教學的效果。三是通過互動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先進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技術的融合創新來設計教學活動,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四是通過典型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強化批判性思維訓練、知識遷移、情感投入等,促進深度學習的效果[5]。
二、體育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具體措施
體育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旨在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增加體育教師專業知識儲備,提升中小學生健康教育水平。
(一)課程體系重構
體育教育三級課程目標采用模塊化設計,包括基礎認知、行為干預、實踐輻射三大維度,需對三大維度進行細化,更好地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教育素養的提高。根據學生年級課程目標分為三個階段:低年級游戲化教學提升知識保持率,中年級情境化學習,高年級發展批判性思維和項目式學習能力。
(二)教學模式改變
推行混合式教學,建設健康教育MOOC平臺(50+學時),采用翻轉課堂和虛擬仿真技術(如健康風險評估實驗),建立在線學習社區。同時,構建校內外實踐體系:校內配備體成分分析儀等設備,校外與中小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建實踐基地,并組織學生參與“健康中國行”等公益項目,實施“項目驅動”教學,強化實踐能力。
圖1BOPPPS教學模型框架與課堂活動設計

(三)評價體系優化
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僅著眼于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還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創新實踐能力等多維度表現的評估。通過這種綜合性的評價方式,推動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質量保障
建立四級聯動質量監控網教育局:建立質量保障雙標體系,出臺《健康教育課程群建設標準》規范課程目標、內容框架及實施要求,同步發布《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標準》,明確實訓設備配置、項目數量等核心指標;學校進行目標和資源監控;年級組:實施監控(教學流程規范檢查、課堂質量觀測、學生實時反饋)、效果監控(考核數據分析、用人單位跟蹤評價、社會效益評估);班級自查監督:改進機制(問題診斷報告、專項整改方案、持續迭代優化)。該體系通過“標準制定-過程監測一數據反饋-動態調整”閉環管理,實現教育質量螺旋式提升。
(五)資源整合
校企協同創新的具體范式:
與華為健康共建“智能健康監測聯合實驗室”,開發可穿戴設備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開展“體衛融合”項目,學生參與居民健康檔案建立與管理;建立“產業學院”培養模式。
三、結論
雙螺旋驅動模式通過學科融合和社會協同,解決“重技能輕健康”問題,為中小學健康教育提供實用的教育模式。該模式倡導學校、家庭及社區共同參與學生的健康教育,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支持體系。實施雙螺旋驅動模式,學生能掌握知識并學習如何維護自身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為其未來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n"規劃綱要[R].2016.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發布[R].2021.https://m.news.cctv.com/2021/09/03/ARTIuhlFwq50d0HVEr8ADTnH210903.shtml.
[3]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八部門.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R].20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s3285/201808/t20180830_346672.html.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R].20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5]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R].202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9/27/content_5639412.htm.
[基金資助:北京高等教育教改創新項目(202310029005)]
(首都體育學院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100191)(E-mail:huangxing@cupe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