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8-0021-03
《體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25)》要求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體育品行教育日益凸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注重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的融合”,強調通過體育學習培養學生“積極進取、遵守規則、公平競爭”等品德[1]。然而,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仍存在重技能輕品行、評價單一化等問題,學生內在動力與品格的深層塑造常被忽視[2]。本文提出“閱己·悅己·越己”體育品行培養理念和育人策略為破解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一、閱己·悅己·越己 的核心內涵
(一)閱己:品行之基,內在秩序的建立
1.養正心。通過水平二、三隊列隊形教材跑步走、立定、向右(左)轉走,行進間用分、合、裂的方法變換隊形等,可培養紀律性;在游戲教學中可培養誠信守規,學生通過游戲活動理解公平,在器械歸還中養成責任意識。如筆者在籃球、足球、排球課上組織比賽時通過強調“無裁判自我判罰”,引導學生建立內在道德標尺。
2.閱自我。體育課堂上積極搭建“賽”的平臺,不僅賽技術、賽體能,更注重賽品行賽風格[3]。通過多元評價,可讓學生通過比賽表現,反思自身優勢與不足。如設置“運動日志”,鼓勵學生記錄“今天我堅持了什么?”“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培養學生自我覺察習慣,建立運動行為自我覺察系統,構建自我認知坐標。
(二)悅己:情感之源,體悟運動樂趣
1.悅身心。積極創設多巴胺激活的情感場景,感受運動帶來的多巴胺釋放、身體舒展的暢快[4]。如根據不同水平學段設計趣味熱身游戲,如“彩虹傘”“動物模仿操”“你追我趕”“長江黃河”釋放學生天性,讓歡笑激活課堂。
2.悅成就。建立大單元教學計劃,通過單元課次教學讓學生體驗掌握技能、達成目標的幸福感。采用“階梯式目標設定”,如低年級跳繩從連續10次到50次,將50米跑測試成績拆解為起跑姿勢(10分) + 擺臂幅度(10分) + 沖刺速度(10分),讓每個學生收獲“我能行”的喜悅。
3.悅聯結。在球類比賽和學校運動會上,讓學生在團隊協作中感受歸屬與支持。組織“兩人三足接力”“團隊拼圖挑戰”“穿梭跳長繩”等活動,強調“我們在一起贏”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同時在規則下努力去贏、也要學會體面輸的體育胸懷。
(三)越己:成長之翼,突破超越潛能
1.越畏難。通過體操課上跳箱、山羊、單雙杠等教學,讓學生挑戰“不敢做”的項目。設計個性化成長進階路徑,如為恐懼跳山羊的學生設置“低山羊一助跳板輔助—獨立完成”的漸進路徑,及時鼓勵,通過身體練習,超越器械,收獲成功。
2.越極限。在耐力跑教學中體會“再堅持一下”的力量,設立“個人最佳紀錄墻”,巧用“中長跑的第二次呼吸”激勵學生不斷刷新自我、超越自我。
3.越定勢。在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創新策略,如在“巧過封鎖線”游戲中,允許學生設計多種通過障礙的方法,培養其創造性思維。
二、構建目標、情境、評析三維育人課堂
(一)目標導向
設定融合三維的品行目標,在教學設計中明確“閱己·悅己·越己”的具體目標。以水平三《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為例:閱己, 80% 學生能在無人監督時主動撿回出界球(責任意識);悅己, 90% 學生能說出運球成功的快樂感受(積極體驗);越己, 70% 學生嘗試使用非慣用手運球并通過障礙(挑戰自我)。
(二)情境創設
在真實體驗中滋養品行,設計蘊含教育目標的游戲。如“8”字跳長繩和“穿梭”跳長繩、竹竿舞的教學,培養搖繩、敲竿同學的責任意識和搖繩、上繩、下繩同學的協作意識。在使用各種積木或其他代用材料進行的積木游戲中,如雪花片、樂高顆粒等,通過在跑動中接插、鑲嵌組成各種物體或建筑物模型拼插游戲;通過組件拼接形成動態結構,如火車軌道、管道滾珠的軌道連接游戲:使用各種形狀的拼板進行拼圖,拼出復雜的圖案或建筑拼板拼圖游戲;在游戲教學中將一個完整的圖形或物體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嘗試拼回原樣,培養細致觀察力和動手能力的分割拼圖等結構化游戲。這些形式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創造力,還能促進其認知等能力提升。如“信任盲行”,一人蒙眼,一人言語引導穿越障礙,深刻體驗信任(閱)、溝通成功之悅(悅)、克服未知恐懼(越);模擬競賽,強調過程而非結果,利用校運會班級年段聯賽,巧設“文明小聯賽”,積分包含“主動扶起摔倒對手 +2 2分”“向裁判致謝+1分”,將尊重、友善行為顯性化。
(三)多元評價
制定過程性觀察量表,設計包含三維度的觀察指標(表1、表2)。
1.學生積極開展自評與互評
(1)“品行能量環”:課后用紅(閱)、黃(悅)、藍(越)三色貼紙,貼在“能量環”相應區域,并標注具體事件,如“紅:我主動整理了墊子”。
(2)“同伴點贊卡”:匿名寫下“我看到XX同學在XX方面做得很棒。
(3)成長檔案袋:收集“我的運動日志”“挑戰成功證書”“老師/同學點贊卡”等,記錄品行成長的足跡。
2.教師注重發展過程性評價
(1)教師成為敏銳的觀察者與傾聽者,捕捉學生情緒變化、行為細節,如默默幫助他人、面對挑戰的猶豫。
表1體育品行課過程性觀察表示例

表2體育品行AI賦能的三維評價系統

(2)積極的反饋者與引導者,運用描述性語言強化積極行為,如“剛才你摔倒后立刻站起來繼續跑,這就是超越自己!”;通過開放式提問引導反思,“這次合作成功,關鍵是什么?
(3)溫暖的共情者與支持者,接納失敗與消極情緒,如“籃球沒投進確實有點沮喪,我理解。想想哪個環節可以調整?”為學生提供安全感與腳手架。
(4)品行的示范者,教師自身遵守規則、公平公正、熱情投入、勇于承認動作示范失誤,蹲下來看學生,包容接納改變品行不端的學生。
3.師生共同營造安全尊重挑戰的土壤
場地器械檢查維護到位,活動設計符合學生能力。建立“錯誤是學習機會”“互相尊重、不嘲笑”的班規。根據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按輕重、遠近、高低、難易等提供不同難度選擇。如不同高度的跳高架、不同距離的投擲線、實心球的輕重,確保學生“跳一跳夠得著”正向激勵、著重表揚努力過程、進步的良好品行,避免在體育教學中僅關注結果和少數“明星”。
三、實踐案例與成效
案例1:水平三——五年級《障礙跑》單元教學課例
(一)目標
閱己:理解并遵守小組自定規則、主動承擔角色責任;悅己:體驗團隊協作達成目標的快樂、感受同伴支持的力量;越己:嘗試解決團隊沖突,克服對某一障礙的恐懼。
(二)實施
1.分組與規劃:異質分組,小組討論設計穿越“繩網”“獨木橋”“負重搬運”等障礙的方案及規則。
2.挑戰與迭代:初次嘗試→小組反思,哪里卡住了?誰做得好?規則合理嗎?一調整方案,學習規則進行二次挑戰。
3.情感引導:教師觀察沖突點,如推諉、指責,引導用“我信息”表達,“我需要大家慢一點,我有點怕”,及時捕捉互助瞬間并放大,“剛才小明主動扶住搖晃的橋,保障了安全,這就是團隊精神。
(三)成效
1.閱己: 95% 的小組制定的規則合理可行,組員基本能遵守,角色分工明確度提升 40% 。
2.悅己: 92% 的學生表示“和隊友一起成功很開心”;“感到被隊友幫助”的比例達85% 。
3.越己: 80% 的學生主動嘗試了原本害怕的障礙;小組內有效溝通解決沖突的能力顯著提升。
4.學生整體對體育課的喜愛度、班級凝聚力、自我效能感均有明顯提高。
四、結語
“閱己”,讓學生行為可視化,培根鑄魂,奠定規則與責任之基;“悅己”,讓學生情感具體化,潤澤心靈,點燃熱愛與自信之火;“越己”,讓學生突破個性化,賦能成長,激發潛能與突破之勇。三者交織共生,共同指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育教師需超越傳統技能傳授者的角色,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觀察者、引導者和點燃者。將“閱己·悅己·越己”融入體育課堂,把體育品行養在細微處,長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規則中涵養自律,在汗水中體驗喜悅,在挑戰中實現超越,才能真正讓體育課成為其終身受益的品格課堂與活力源泉。
參考文獻:
川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毛振明,于素梅.體育教學中的品德教育:價值、困境與路徑[J].體育學刊,2021,28(01).
[3]季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3).
[4]王慧琳.中小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研究:自我決定理論的視角[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7,32(05).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4年開放課題“體育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研究”(立項編號:KCA202413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