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8-0073-04
“教無涯,研無止”,教乃研之基礎,研乃教之利器,課堂教學是其“生命線”,而教研的實效性則是牽動課堂“生命線”的“起搏器”,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離不開高質量的教研活動。在當前新課程新教材(以下簡稱“雙新”)背景下,要使體育校本教研有質量、有深度和有品質,必須扭轉校本教研低效能的現狀,通過開展系列化、深層次、進階性的校本教研活動,促使教師深度參與,真正發揮校本教研在教師專業發展中“母機”作用,從而推動學校體育的高質量發展。
一、提高體育校本教研質量的策略
(一)提高思想認識,喚醒專業自覺激發體育教師內在需求是提升其專業能力與專業素養的基礎,也是喚醒體育教師專業自覺的前提。因此,利用區級教研活動、指導校級教研活動、搭建展示或比賽平臺、開設師德專題講座、表揚先進等途徑,加強體育教師的師德師風教育,提倡愛崗敬業精神,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專業水平對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從而喚醒他們的專業自覺,增強他們的職業幸福感。
(二)聚焦指導能力,加強頂層設計
針對體育教研組長在組織校本教研時課程指導力不足的現狀,需采取行之有效的相應策略。可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對體育教研組長進行培訓與指導,通過以實踐研究為主體的區域研修、以自主研究為核心的個體發展、以拓寬視野為宗旨的區域交流、以構建長效為目的的保障機制等途徑,努力提高體育教研組長組織策劃、專業引領、教學示范和人際溝通等能力,為做好校本教研活動的頂層設計、增強校本教研效能奠定堅實基礎。
(三)提升教研品質,增強教研效能
高質量的體育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發動機”與關鍵點。因此,在規范校本教研流程與要求的基礎上,以主題教研運作流程為實踐基礎,以教研的系列工具為操作指導,開展系列化、進階性、深層次的校本教研活動,充分激發每個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旨在立足教研的“深度”,破解“雙新”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不斷提升“教”的效率和“研”的品質,從而實現校本教研從“規范”走向“實效”與“品質”。
二、提升體育校本教研品質的路徑
(一)隊伍建設轉型:“師德+師能”并駕齊驅
激發體育教師專業內在需求與專業自覺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校本教研品質的前提。為此,需通過加強教師的師德修養教育,培育他們的體育教育情懷,喚醒他們的專業自覺和職業幸福感,鼓勵體育教師積極深度參與校本教研,并通過系統、持續的專業能力的培訓,努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科研能力等專業素養,提高他們專業發展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二)教研模式轉型:“一體 ?+ 進階”的融通整合
1.構建“研訓一體”的教研模式
以“教”為指引,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以“研”為目的,提升教學能力,夯實專業素養;以“訓”為落腳點,提高教研的深度和廣度,旨在實現“研訓一體”。在校本教研活動中,力求將“教學、教研、培訓”集于一體,最終形成教學、教研、培訓一體化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
2.搭建“系列進階”的教研平臺
針對當前教研主題碎片化、教研活動之間關聯度不高、教研活動低效能等情況,搭建系列性、進階性、深層次的教研活動平臺,幫助教師在深度參與教研活動中理解高質量校本教研的運作流程與要求,增強學科教研活動的深度和品質,達到以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
(三)教研評價轉型:“經驗 ?+ 實證”的有效結合
在主題教研中積極倡導實證評價,改變以往完全依靠經驗評價教研的局面,進一步完善“實證+經驗”的體育教研評價體系。在校本主題教研活動中,要求教師采用教研相關的通用與專用工具,實時評價校本教研的過程與質量,使評價過程由單一的經驗判斷走向專業判斷,凸顯全面性、準確性與科學性。
三、校本教研進階性的活動舉隅
(一)活動設計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出:“要促進學生學習和掌握結構化的運動知識和技能,在面臨真實的活動或比賽情境時能運用結構化的運動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在深入推進“雙新”背景下,結構化教學成為教師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為了幫助教師理解和掌握結構化教學的要義,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貫徹和落實結構化教學的要求,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教研組長根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確定了本學期“結構化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的教研主題,并制定了系列性、進階性的教研活動安排表(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本學期圍繞結構化教學設計了系列性的進階主題教研活動,即從第一次了解和理解結構化教學的概念、內涵和教學要求開始,通過開放式技能和封閉式技能教學中的結構化教學研討,以及重構教學設計后的課堂教學展示,體現了在“結構化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主題下系列教研活動的進階性,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新的知識觀。從注重單個知識點和技術教學向注重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轉變,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二)活動實施
1.活動前的準備
以本學期第二次“開放式技能教學中的結構化教學”主題教研活動為例。教研組長首先要將本次教研活動的內容及要求提前告知組內所有教師;其次,教研組長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僅要對教研活動的組織形式、內容安排作周密的計劃,更要對將要研究的內容進行認真研究;最后,組內教師必須根據研究主題和研究內容提前進行思考與梳理,把經驗、思考、問題等記錄下來,以便在參與教研活動時能與組內教師共同商討與切磋,做到有備而來。
2.活動中的實踐
一是集體備課與磨課:在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的帶領下,球類組教師根據結構化教學內容的要求進行了集體備課,并組織了兩次對單元計劃、課時計劃的研討與修改。接著又邀請了區教研員、學區負責人一起參與了說課與模擬上課的磨課活動,圍繞結構化的要求,就學習目標下結構化教學內容的設計、情境創設、手段選擇等方面進行了優化,為上好展示課做好了精心的準備;二是組織課堂教學展示:組織全體老師集體觀摩了高二年級《足球模塊四(18-5):傳接空中球》的課堂教學展示課。授課老師在組織學生復習傳接球的基礎上,學習腳背內側傳空中球和腳背正面接空中球的技術,搭建了運球 + 傳接球 + 射門的組合動作學練平臺,并創設了三對二、五對五的比賽情境,讓學生在技戰術運用中能正確運用所學技能,這體現了“學、練、賽”結構化教學和學以致用的教學思想。三是組織課后交流研討。在交流研討環節,每位老師結合聽課情況,圍繞“結構化教學運用”教研主題,參與交流研討。交流中各抒己見,進行思想上的碰撞,并經過研討達成共識,旨在讓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能去踐行這個“共識”。接著邀請專家進行點評與答疑,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現實問題,旨在達到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教研目的。
表12024學年第一學期 ×× 中學體育教研活動安排表
教研主題:結構化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三)活動后的總結
在教研組長帶領下,根據同伴間的互評意見和專家的指導建議,梳理提煉教學中的經驗,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學生的學情,備課組再次對《足球模塊四(18-5):傳接空中球》的教學計劃進行“二度設計”,重點關注多種組合技術的學練,增強動作技術之間的有機聯系,尤其注重創設適合運用所學技能的比賽情境,提供正確運用所學技能的比賽平臺,旨在通過教學設計的重構與再實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反思與展望
(一)反思
1.有德才有“得”
師德是一個教師的靈魂,是做好教學研究的前提。區域教研員和學校領導要重視體育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提倡敬業與奉獻精神,并搭建多種形式、多種進階的教研活動,讓教師在深度參與教研活動的過程中收獲成長的喜悅,享受到不斷奮斗的幸福感,激發教師深度參與、樂于參與校本研修的內驅力。
2.有研才有“破”
教研催生科研,科研引領教研。教研是一種基于真問題解決的研究與實踐活動,問題來自于教師平時教學實踐中發現的種種問題而歸納出來的共性問題,通過主題系列教研活動,能幫助教師找準教學實踐中的真實問題,并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在推進“雙新”過程中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這也是提高校本教研質量的邏輯起點。讓教師通過參與進階性、深層次的系列教研活動,去研究與解決“新”問題,突破“老”障礙,切實提高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有為才有“位”
教師的有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深度參與校本研修活動,逐漸形成智慧共享、深度研究、形成合力的校本教研氛圍,有效提高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提升校本研修質量,并得到學校領導的肯定。二是體育教師在面對“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學科偏見時,不因世俗的偏見、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而自暴自棄,要為學生的健康積極作為,主動作為,勇挑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重擔,體現體育人的擔當與責任。
(二)展望
一是要加大調研力度,為領導提供決策建議。要深人了解基層學校體育發展的定位與思路,以及學校體育的教研工作,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供上級領導決策。二是要加大指導頻率,為提升校本教研品質奠定基礎。要通過專題論壇、觀摩研討等形式,采用“幫、教、帶”的形式,定期參與學校的相關校本教研活動,重點關注農村小規模學校,不斷提高校本教研的質量。三是要加大培訓效度,為提高教學研究能力搭建平臺。要結合區域體育教師教學研究力的現狀,通過“壓擔子”“搭梯子”“結對子”等方式,在喚醒教師專業自覺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其教學研究力,達到以培促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