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8-0069-04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性,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完善與發展,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核心目標之一,而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體育教師在理解和貫徹新課標的育人要求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加強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的培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大有裨益,也將進一步提升其對人才培養的效益。
一、瓶頸: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難點
《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課程目標從“三維目標”升級為“核心素養”目標體系,標志著體育教育從“技能本位”向“素養導向”的根本轉型。這一轉型對小學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全新要求,而當前教師隊伍面臨三重結構性困局:
(一)目標轉型遲滯
從“技術傳授”到“素養培育”的能力斷層,傳統體育教學長期聚焦運動技能訓練與體能提升,教師普遍缺乏對“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維素養系統化培養的能力。調研顯示,超過 67% 的小學體育教師仍將教案設計重心放在技能掌握度上,僅有 23% 的教師能將健康行為養成、體育品德塑造納入具體教學目標。這種能力斷層直接導致素養目標虛化。例如,教師在前滾翻教學中,更多關注“滾動動作的規范性”(技能目標),卻忽視“保護與幫助的協作意識培養”(品德目標),更少涉及“運動防護知識遷移”(健康行為目標)。目標設計的單一性使學生難以形成結構化素養體系,背離新課標“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
(二)跨學科整合薄弱
核心素養導向要求體育教學打破學科邊界,實現多領域知識融合。但當前教師普遍缺乏跨學科課程開發能力,導致教學創新流于形式,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現象:一是教學內容拼湊。如簡單將數學計算題放入體育游戲(如跑步答題),未建立學科間的認知邏輯聯結。二是資源利用不足。對傳統文化、科技工具的應用淺層化,如武術教學僅演示動作,未滲透太極哲學思想。學校安裝了智能體育測評設備,并沒有賦能于體育課堂教學、學生日常體育活動評價。三是協同機制缺失。大多數學校未建立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的聯合備課制度,使“體育 + 科學”“體育+ 人文”等融合課程難以落地。
(三)評價體系單一化
量化導向與素養評價的適配矛盾。新課標要求建立“過程性與終結性結合、量化與質性并重”的素養評價體系,但當前評價實踐存在嚴重脫節。筆者走訪調研了所在區縣的5所城市學校開展學生體育素養評價情況,發現存在以下情況:一是數據采集局限。教師過度依賴體能測試數據(如50米跑用時、跳繩次數),忽視健康行為記錄(如每日屏幕時間管理)、品德表現觀察(如團隊合作頻次)等維度。二是工具開發滯后。僅 12% 的學校采用智能化工具追蹤學生運動習慣,傳統紙質檔案難以動態反映素養發展。三是反饋效能不足。評價結果多用于期末學業質量考核排名,而非個性化教學調整,導致“為測而練”的功利化傾向。這一矛盾凸顯教師數據素養不足,制約“以評促教”功能的實現。
二、解碼: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意義
突破小學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瓶頸,對深化體教融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三重戰略價值。
(一)破解“學科孤島”:促進五育融合的樞紐工程
體育作為綜合育人載體,其教師的跨學科能力是打破學科壁壘的關鍵。四川天府新區全國首創體育教師共享中心,將其共享模式拓展到多個領域,如藝術、勞動、國防、思政、科學、心理健康等,積極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大共享”發展格局,可構建“體育 + 生態認知”“體育 + 社會責任”的教育生態閉環。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以“籃球 + ”為核心理念,整合音樂知識、籃球運動、韻律操等學科內容,開發了“籃球大課間”課程,使大課間成為鏈接學科知識的樞紐性場域。學校通過體育 + 跨學科教學改革,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提升 6.9% ,知識遷移能力同步提高,印證體育教師能力進階對破解“學科孤島”的核心作用。

(二)回應“雙減”訴求:釋放體育教育的課后服務潛能
“雙減”政策要求學校提供高質量課后服務,體育教師亟需拓展課程設計與活動組織能力。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若干舉措的通知》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與相關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合作向學校提供高水平體育課后服務和教練服務?!弊鳛轶w育教師自身,應該具備獨立開發結合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的能力,在滿足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出特色鮮明的課程[2]。具備項目開發能力的體育教師可打造特色課程體系,此類實踐不僅滿足學生個性需求,更為“雙減”下的校園體育注入可持續發展動能。
(三)實現“以體育人”:奠基身體素養的核心保障
1.體育教師是關鍵
學校體育不僅僅是為了提供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體育的熱情,進而形成終身體育意識,促進學教師能力進階使體育真正成為健全人格塑造的基石性力量。
三、破局: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的進階路徑
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為了實現從“被動體育”向“主動體育”的轉變,體育教師需要采取策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然而,在傳統的“分數至上”和“填鴨式”教學模式下,體育與健康課程往往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如果這一狀況得不到改善,可能會導致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逐漸消退,甚至阻礙體育人才的培養。因此,體育教師是引導和培養學生主動參與體育的關鍵人物。他們可以通過提高組織校外活動的能力,以及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共同發展高質量的學校體育,促進校內和校外體育活動之間的有效聯系。
基于核心素養目標與教學實踐需求,構建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四維進階”的技能培養路徑。
2.建構素養培育系統
新課標強調通過體育教育使學生成為“終身運動者”,這要求教師超越技能傳授,從三個層面構建素養培育系統。從運動能力層面實施結構化教學提升技能遷移能力。從健康行為層面設計“健康行為21天養成計劃”,整合營養管理、科學鍛煉等實踐任務。從體育品德層面創新“裁判輪崗制”“團隊創編展示”等機制,內化規則意識與創新精神。
(一)構建三層進階培訓體系破解素養目標落地能力斷層,針對教師素養培育能力差異,建立“三層級”精準培訓機制?!盎A層”主要面向轉崗體育教師、新人職體育教師培養。主要采用“模組化認證”。借鑒臺灣“體育教學模組教師認證計劃”,通過16項體育教學模組教材及25部配套影片,使教師快速掌握素養導向教學設計框架?!疤岣邔印泵嫦虺墒煨腕w育教師實施素養目標具象化訓練。聚焦新時代體育教師專業素養、跨學科素養、智能化與信息化能力、實踐運用能力、創新能力“五大素養”主線,建構體育專職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對體育教師發展進行重塑,適應新時代體育課程改革。如開展“三維目標拆解與制訂”研修,指導體育教師將前滾翻教學的“體育品德”目標細化為“保護幫助行為次數”“團隊互評質量”等可觀測指標?!皠撔聦印泵嫦蚬歉勺吭浇處熑后w設立“研究型教師工作坊”。教研員帶領骨干教師實踐研究新課程標準,為推動區域性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可觀、可感、可復制、可應用推廣的案例范式。
(二)深化跨學科教研融合
突破學科融通實踐瓶頸,構建“三位一體”跨學科教研體系,從體育跨學科課程、資源系統、數智化賦能三個方面破除教師融合課程設計障礙。
一是課程研發。組建“體育十學科”融合教研組。建立區域備課中心,并形成備課模式。如建立“同課雙師”備課模式,體育教師與音樂教師合作開發《健身健美操 “紅色”組合創編》課程,整合歷史教育與藝術表達。
二是建立區域共享資源庫。以“共享 + ”為核心,打破傳統教育資源的壁壘,校內外資源的動態調配,實現優質體育課程與師資的普惠共享,建立基礎課程、拓展課程、融合課程三類優質共享課程資源。由卓越教師、行業體育專家承擔特色課程開發與教學;形成“一校多師、一課多源”的教學場景。如區域備課中心開發“接種疫苗健康課程”,提供跨學科教學設計模板,供區域內教師選用改編。
三是打通實踐轉化路徑。學校建立數智化跨學科教學應用場景,可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建立虛擬的教學場景,滿足教師教學試驗需求,提升試錯糾錯效能,不斷佳化成果產品。教師立足學校實際,在教研員的指導下借助現有器材設施對成果案例進行二次開發和創新應用,從而提升自己跨學科設計能力。
(三)創新智能評價工具
打通素養發展追蹤路徑,整合信息技術,構建素養評價系統,解決數據采集與反饋難題。添置數據采集工具,應用智能設備實現多維度監測。如采用運動手環記錄心率變化、AI動作分析系統生成技術缺陷報告,結合電子成長檔案形成“個體-班級”數據鏈。建立評價分析模型。如建立“雙軸四維”評估體系。橫軸包含個體發展(技能/體質)與社會適應(合作/規則),縱軸覆蓋認知維度(知識理解)與行為維度(習慣養成)。形成反饋干預機制,基于數據驅動教學優化。如依據“運動健康檔案袋”記錄,為小胖墩兒定制“動物仿生訓練計劃”,使素養評價從經驗判斷走向科學診斷。
(四)拓展協同育人網絡
整合校家社全域資源,構建“三維協同”支持系統延伸體育育人場域。
學校主陣地:創新校內體育活動形式。實施“雙體鍛大課間”,上午40分鐘、下午30分鐘。學校組織體育教師因地制宜,開發適合學生的大課間活動課程,如籃球操、足球操、武術操、啦啦操等,通過“基礎體能+ 專項技能 + 趣味游戲”組合,實現每日鍛煉效能最大化。
家庭延伸端:設計家校聯動任務。體育教師充分利用信息媒體,開設“空中體育課堂”,實施“運動銀行打卡制度”“親子運動”,校內運動與家庭鍛煉雙線積分,推動每日鍛煉習慣養成。
社會資源庫:聯動學校所在地教育資源賦能。與武警支隊共建“雛鷹軍事體育基地”,開展戰術訓練、戰地救護等特色課程;邀請退役運動員擔任專項教練,彌補教師技能盲區。協同網絡使體育教育突破課堂時空限制,構建“全域育人”生態。
四、結語
從“經驗型”走向“研究型”的教育者蛻變,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進階,本質是教師角色從“技術傳授者”向“素養培育師”的范式轉型。這一轉型需通過系統性能力重建實現:在認知層面深化對“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維素養的理解;在實踐層面掌握跨學科整合、智能評價、協同育人等新技能;在發展層面形成持續學習、批判反思、教學創新的自驅力。
隨著《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深化體教融合”戰略的推進,小學體育教師需主動擁抱從“經驗型實踐者”到“研究型教育者”的身份躍遷。唯有如此,方能在新課標引領下真正實現“以體育人”的歷史使命,為培養問題解決者、責任擔當者、終身運動者奠定堅實根基——這既是時代賦予體育教育者的挑戰,更是重塑下一代生命質量的崇高機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EB/0L].(2022-03-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2]尹志華,劉皓暉,侯士瑞,等.核心素養時代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挑戰與應對—基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分析[J].體育教育學刊,202022,38(04).
(重慶市合川區高陽小學 401520)(E-mail:142801316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