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與網絡平臺實現深度融合。這一變化重塑了信息傳播生態,受眾閱讀習慣轉向碎片化,獲取信息時追求快速、便捷與新奇。“微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它篇幅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有力,契合新媒體傳播特性,因此迅速吸引了大量受眾。但在有限字數內,如何構建完整故事,傳遞豐富情感與深刻主題,成為“微故事”創作的關鍵問題。語言是“微故事”的核心載體,其精練程度直接影響故事質量與傳播效果。由此可見,深入研究新媒體環境下“微故事”創作的語言精練技巧,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微故事”的概念界定與文體特征
(一)“微故事”的定義闡述
“微故事”是新媒體時代興起的獨特敘事形式。它篇幅極短,卻承載了完整的故事內容。字數通常控制在幾百字,甚至幾十字。創作者需凝練文字,在有限空間內構建具備基本敘事架構的故事。這種形式契合新媒體傳播特性,能在短時間內抓住受眾注意力,實現快速、廣泛的傳播,滿足現代受眾碎片化閱讀需求[1]。
(二)與傳統故事的差異呈現
在篇幅上,傳統故事字數充足,可展開復雜情節,塑造多元人物。“微故事”則受嚴格的字數限制,創作者必須惜字如金,僅用關鍵語句勾勒故事輪廓。在傳播媒介上,傳統故事主要依賴圖書、期刊等紙質載體,傳播路徑相對固定,耗時較長。“微故事”借助新媒體平臺,包括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實現即時、跨地域傳播。在受眾期待上,傳統故事受眾傾向深度閱讀,享受情節層層推進、人物細膩刻畫的過程[2],“微故事”受眾利用零散時間,期望迅速獲取新奇、有趣的內容,追求即時的滿足感。
(三)核心要素解析
“微故事”的核心要素包括人物、情節、沖突、情感點與結尾張力。人物著墨不多,但需有鮮明特征,讓讀者能快速識別并記住。情節是故事發展的軌跡,即便篇幅簡短,也應有清晰的起承轉合。沖突是故事的動力源泉,通常通過制造矛盾推動情節發展,吸引讀者關注。情感點是觸動讀者情感的關鍵節點,或引發共鳴,或帶來思考。結尾張力要求結尾有獨特設計,無論是意外反轉還是巧妙留白,都應當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延長故事余韻。
二、新媒體環境對語言表達的特殊要求
(一)碎片化閱讀場景下的“秒級吸引力”需求
在新媒體環境中,讀者的閱讀時間呈現出顯著的碎片化特征。他們常在短暫間隙瀏覽信息,這使得“微故事”語言必須具備“秒級吸引力”[3]。創作者需在開頭便抓住讀者眼球,迅速拋出核心事件或懸念。例如,直接點明故事的沖突點,如“他在婚禮現場,突然收到陌生短信:別結婚,新娘有秘密”,以簡潔有力的表述瞬間勾起讀者的好奇心,促使其繼續閱讀。由于讀者注意力分散,冗長的鋪墊和緩慢的敘事難以奏效,語言應簡潔明快,直奔主題。在這種快節奏的閱讀環境下,創作者需精心構思開篇,以獨特視角或意外情節吸引讀者,確保故事在極短時間內抓住受眾的注意力。
(二)平臺技術限制催生的語言精簡
新媒體平臺存在各類技術限制,如微博有字數上限,短視頻平臺有時長限制。這些限制要求“微故事”語言應極度精簡。在微博發布“微故事”,需在140字內(現多為280字)講清故事,這意味著要剔除一切冗余信息。創作者要對語句精心雕琢,用最少的文字傳達最豐富的內容。在短視頻腳本創作中,臺詞要與畫面緊密配合,且因時長有限,語言必須精練,避免拖沓。例如,將復雜描述簡化為動作指令,“他憤怒地握緊拳頭,沖向對方”可簡化為“他握拳,怒沖對方”,既符合平臺技術規范,又不影響故事表達。為滿足平臺技術要求,創作者需反復錘煉語言,去除不必要修飾,以精準簡潔的表述呈現故事關鍵信息 。
(三)受眾心理變化引發的簡潔化偏好
新媒體時代,受眾心理發生顯著變化。海量信息沖擊下,他們更傾向簡潔易懂的內容。“微故事”語言要順應這一趨勢,采用簡單句式和常用詞匯,降低理解難度。避免使用生僻詞匯、復雜句式,讓讀者能輕松理解故事內容。例如,將“他以一種極為審慎且帶有遲疑的態度做出了決定”改為“他猶豫著,謹慎地做了決定”,語言更直白,貼近受眾閱讀習慣。同時,要注重信息的清晰呈現,邏輯連貫,使讀者能快速跟上故事節奏,滿足其快速獲取信息的心理需求。面對受眾的心理轉變,創作者應深入研究受眾閱讀習慣,優化語言,以簡潔明了的方式講述故事。
(四)互動性傳播對語言親和力的要求
新媒體平臺具有強大的互動性,“微故事”創作需考慮這一特性,賦予語言親和力。創作者要用平等、對話式的語言,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在故事結尾設置互動環節,如提問“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做?”激發讀者參與討論。語言表達要親切自然,避免高高在上的說教口吻。例如,“咱們一起來看看,主人公接下來會怎樣應對困境”,用“咱們”一詞營造親近的氛圍,讓讀者感覺是與創作者共同探索故事,增強讀者對“微故事”的認同感和參與度,促進故事在互動中傳播。為實現互動性傳播,創作者應從語言風格入手,構建與讀者平等交流的語境,提升故事的傳播效果。
三、新媒體環境下“微故事”語言精練的核心技巧與策略
(一)精準提煉核心信息:聚焦“故事核”
在“微故事”創作中,創作者需要快速確立故事主線。這要求創作者剔除冗余支線,將筆墨集中于核心沖突。例如,若故事圍繞主角求職展開,那么像主角日常通勤的瑣碎細節這類支線就應摒棄,而著重刻畫主角在面試中遭遇的難題,如專業問題的刁鉆、與其他面試者的激烈競爭等,以此強化核心沖突,讓故事緊湊且富有張力。
創作者還可以用“關鍵詞”錨定主題。通過高頻詞和符號化意象,創作者能強化讀者的記憶。
假設創作一個關于環保的“微故事”,“污染”“綠色行動”等詞可作為高頻詞反復出現,以加深讀者對環保主題的印象。同時,將“綠色樹苗”設定為符號化意象,在關鍵情節中適時提及,讓讀者一看到該意象就能聯想到環保主題,使故事主題更鮮明突出。
以《外賣小哥的詩》為例,創作者在300字內構建了完整敘事。故事主線清晰,以外賣小哥在忙碌送餐間隙堅持寫詩為核心沖突,摒棄了外賣配送過程中的普通瑣事。通過“夢想”“詩歌”這些高頻詞錨定主題,展現外賣小哥在平凡生活中對詩歌夢想的執著追求[。同樣,《凌晨三點的醫院》聚焦于醫院凌晨時分的緊張氛圍,以患者急救為核心沖突,剔除醫護人員日常準備工作等支線。“生命”“希望”等關鍵詞貫穿故事始終,強化了對生命的敬畏與希望的主題,成功地在有限篇幅內打造出完整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微故事”。
(二)簡化表達形式:拒絕“語言膨脹”
在“微故事”創作中,創作者對句式進行優化至關重要。鑒于“微故事”的傳播環境及受眾的閱讀習慣,創作者應以短句為主。長且復雜的從句易使讀者在碎片化閱讀時迷失,短句則簡潔明了,便于讀者快速理解。例如,“他迅速起身,拿起外套,沖向門口”,相比“他在意識到時間緊迫后,迅速地從座位上起身,拿起放在一旁的外套,然后朝著門口的方向沖了過去”,前者節奏明快,信息傳遞高效。創作者還可善用分行和標點來制造節奏,在合適之處分行,如詩歌般增強故事節奏感;合理運用逗號、句號、感嘆號等標點,調節語氣,引導讀者情緒。
詞匯篩選方面,創作者應堅持動詞優先原則。動詞能夠賦予故事動態感,推動情節發展。減少形容詞堆砌,過多形容詞易使故事拖沓、表意模糊。比如,描述人物行動時,“他奔跑著追趕公交車”比“他以一種快速的、急切的狀態奔跑著追趕那輛外觀普通的公交車”更具表現力。創作者還應用具體動作替代抽象描述,將“他很開心”轉化為“他嘴角上揚,眼睛瞇成縫,發出爽朗笑聲”,使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人物情緒。
避免信息重復也是關鍵。創作者要刪除冗余修飾語,這些修飾語無法增添實質內容,徒增文字負擔。例如,“那輛紅色的、嶄新的汽車”,若顏色和新舊程度與故事核心無關,直接表述為“那輛汽車”即可。同時,創作者可用留白替代直白陳述,在故事關鍵處適當留白,讓讀者自行想象補充,既精簡語言,又增添故事韻味,使“微故事”在有限篇幅內蘊含更豐富的內容,提升故[6]事質量與傳播效果
(三)強化形象化表達:用細節傳遞畫面感
在“微故事”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需要以“場景化”替代抽象概念,以此提升故事的形象化程度。創作者可通過具體動作、感官描寫構建畫面,讓讀者仿若身臨其境。比如,描述一場熱鬧集市,若只是說“集市很熱鬧”,讀者難以產生直觀感受。但換成“攤主們大聲吆喝,雙手不停擺弄著貨物。顧客們穿梭其中,眼睛緊盯著心儀物件,討價還價聲不絕于耳。空氣中彌漫著食物的香氣,甜的、辣的各種味道交織在一起”,借助這些具體動作與感官描寫,集市熱鬧場景便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創作者應善用比喻與象征手法,借助生活化意象降低理解成本。例如表達時間流逝,“時間像流沙,他驀得越緊,流逝得越快”這樣的比喻,能讓讀者迅速理解時間的特性。創作“微故事”時,創作者可選取類似的生活化意象,將抽象概念具象化。比如要表達孤獨,可描述為“他如同深夜里獨自閃爍的路燈,仁立在街頭,無人問津”。通過“獨自閃爍的路燈”這一生活化意象,讀者更易體會孤獨的意味。
創作者還可將數據可視化與語言結合,在故事中嵌入數字、對比等元素,增強故事的真實感。例如,講述一個人創業艱辛,“他創業3年,經歷了50多次失敗,投入了所有積蓄,是同期創業者中堅持最久的一個”,數字的運用讓讀者對其創業艱難有更清晰的認知。又比如,描述一款產品的受歡迎程度,“這款產品上市后,銷量在一個月內就超過了同類型產品半年的總和”,通過對比凸顯產品的暢銷,使故事內容更具說服力,也讓讀者更易在腦海中構建相關畫面,強化表達效果。
(四)留白與暗示:激發受眾聯想
在“微故事”創作中,創作者可通過省略次要情節,運用“缺口敘事”引導讀者補全故事。例如,在講述主角參加比賽的“微故事”里,創作者可省去主角日常訓練的煩瑣過程,直接呈現比賽關鍵時刻。像“主角站在起跑線,眼神堅定。槍響后,他如離弦之箭般沖了出去。最終,領獎臺上的他手捧獎杯,滿臉笑容”,省略訓練情節形成“缺口”,讀者會憑借自身經驗與想象填補,既精簡故事,又增強參與感。
創作者對結尾進行開放式處理,能夠極大地激發受眾的聯想。以問句結尾,如“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機遇,他究竟會如何抉擇?”促使讀者思考主角后續行動,延伸故事內涵。或者以未完成動作收尾,“她伸出手,試圖抓住那縷光,手指在空氣中微微顫抖”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引發情感余韻,使故事在讀者心中持續發酵。
以某短視頻“微故事”為例,該故事講述一位老人每天在公園長椅上等待。視頻前半部分展示老人日復一日的等待畫面,臨近結尾,出現3秒留白鏡頭,畫面一片空白,僅留輕柔的背景音樂。這3秒留白效果顯著,提升了傳播力。觀眾對老人等待的對象及緣由充滿好奇,紛紛在評論區猜測討論,有人認為老人在等多年未見的老友,有人覺得是在等逝去親人的“歸來”。這種留白激發觀眾的強烈聯想,他們主動參與故事解讀,通過分享觀點推動視頻廣泛傳播,充分體現留白與暗示在“微故事”創作中對吸引受眾、提升傳播效果的重要作用。
結束語
新媒體環境既給“微故事”帶來獨特的發展機遇,也帶來挑戰。創作者精準提煉核心信息,聚焦“故事核”,就能在短篇幅內構建緊湊且主題鮮明的故事。創作者簡化表達形式,拒絕“語言膨脹”,“微故事”語言就會簡潔明快,契合受眾的碎片化閱讀需求。創作者強化形象化表達,用細節傳遞畫面感,能增強故事的感染力與吸引力。創作者運用留白與暗示,激發受眾聯想,可提升“微故事”的內涵與傳播效果。這些語言精練技巧相互關聯,協同作用,為“微故事”創作提供有效路徑。未來,新媒體技術持續革新,受眾需求不斷變化,“微故事”創作的語言精練技巧仍需不斷探索與創新。這樣才能適應新的傳播環境,創作出更多優質的“微故事”,推動“微故事”這一敘事形式持續發展,在新媒體傳播領域發揮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昕珉.微紀錄片對國民形象的建構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2.
[2]徐蕾.陶行知教育引領下的微故事感悟].陶行知學刊,2023(1):91-93.
[3]朱垚穎.以用戶為中心:紙媒內容到新媒體平臺的寫作轉換[].寫作,2025,45(1):45-52.
[4]陳妙閩.新媒體賦能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創新路徑:基于“妙論君”新媒體矩陣的探討[].應用寫作,2025(3):34-38.
[5]崔淑琴.新媒體文案寫作應重視四個問題[]秘書之友,2025(3):24-26.
[6]李素平,陳瓊華.基于新媒體的高職應用文寫作“三教”改革探索Ⅲ].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4(11):52-55.
作者簡介
王鶇孀(1996—),女,漢族,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