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是1964年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根據當時國際形勢和國內社會經濟發展及現實條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當時,中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環境,國家安全受到嚴重挑戰。為了應對這些外部壓力,黨中央決定將重點工業和軍事設施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轉移,在我國中西部13個省(自治區)建成了以戰備為目標、以國防科技工業為核心、以基礎工業為主的近2000個大中型工廠、鐵路、水電站等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科研院所[1。這一戰略決策不僅涉及大規模的工業和軍事設施遷移,還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口遷移,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國土開發和區域經濟調整。來自祖國各地的三線建設者們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逐步形成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2]。
“三線精神”的時代內涵
20世紀80年代末,在以攀枝花為代表的三線建設的主戰場,開始了有關開發建設的總結和精神層面的提煉。1984年2月9日,攀枝花市首屆勞動模范表彰大會《熱愛攀枝花建設新渡口》的主題報告中,第一次全面總結了攀枝花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偉大成果,概括闡述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開拓進取、團結協作和科學求實五大精神維度,正式明確地稱為“攀枝花精神”。六盤水市提出了發揚奉獻、包容、創新、超越的新時期“六盤水精神”3。1993年4月9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為“大三線報告文學叢書”題詞:“讓三線建設的歷史功績和艱72
苦創業精神在新時期發揚光大?!睆娬{了新時期發揚“三線精神”的重要性。2014年3月23日,由中國社科院當代研究所和攀枝花市共同發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三線建設研究分會在北京成立[4]。大會通過的《章程》第一章“總則”的第二條中,明確提出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2018年10月,中宣部將“三線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災精神等一起,列為新時代大力弘揚的民族精神、奮斗精神。三線建設鍛造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是中國精神譜系中民族精神、奮斗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獻精神的重要體現,熔鑄了“把一切獻給黨”的赤子忠誠,彰顯著甘灑熱血寫忠誠的奉獻品格,昭示著以真理之光照亮奮斗征程的精神豐碑。
(一)艱苦創業是以苦干實干為核心的奮斗精神
按照黨中央的“靠山、隱蔽、分散”選址要求,有志青年來到物質條件落后、路途偏遠的艱苦地區,懷著對建設好三線軍工企業的堅定信念,不怕臟、不怕累、不怕苦,在沒有路、沒有水、沒有電、沒有房的惡劣環境中,建基地、抓建設、搞研究,用辛勤的汗水、血水,甚至生命,在大山里以實干苦干的勁頭,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二)無私奉獻是以不怕犧牲為核心的奉獻精神
為了國家戰略的順利實施,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建設者們從四面八方來到三線地區,不論是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學者、技術人員,都以“好人好馬上三線”為榮,以天地為家、以廠為家、以基地為家,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和高昂的熱情投入基地中,以建設為目標,不計個人得失,忠于黨、忠于人民,以不圖名利、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情懷,為建設新中國國防事業奉獻一生。
(三)團結協作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線建設的成功,不僅僅來自黨中央舉全國之力共同支援,更是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協調統籌下,在廣大職工的積極參與下,在全體老百姓的傾力支持下,實現人流、物流等方面的大轉移、大聚集。據不完全統計,三線建設時期,從沿海地區搬遷到三線地區的工廠、研究所、設計院有240多個,職工6.3萬人,設備1.7萬臺,充分展示了全國上下一條心、團結協作共建家國的決心,充分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四)勇于創新是以不懼挑戰為核心的工匠精神
三線建設的提出是思想創新的實踐,從當時特定歷史時期作出的部署,到調整我國經濟布局、國防布局,構建西部工業布局的總規劃,就是我國現代工業史的創新實踐。從國外的技術封鎖,到蘇聯專家的撤離,從無到有,在沒有任何可借鑒、可支持的狀況下,老一輩革命家不靠、不等、不要,以攻堅克難為關鍵,突破重圍,依靠自主創新建成了我國在核工業、航天航空、兵器裝備、電子工業等領域一整套完備的國防工業體系。
二、“三線精神”融入基層的困境
“三線精神”的傳承為基層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筑牢了紅色基因,但在實際工作中仍有許多短板。這些困境主要集中于精神傳承斷層、機制協同不足、資源整合低效和實戰短板等維度。
(一)精神傳承與價值認同
部分基層黨員干部對“三線精神”的理解和認同度不夠,對三線建設歷史背景的陌生感日益增強,缺乏對其“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內核的深度理解,認為這些精神已經過時,導致精神認同感不足。理論與實踐脫節,紅色教育中的“說教式”宣講難以引發情感共鳴,“三線精神”教育多依賴傳統課堂講授,缺乏沉浸式體驗(如紅色遺址實踐教學),導致精神內化效果有限,部分干部未能將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等特質轉化為基層治理的實際行動。這種觀念的存在,導致他們在實際運用中缺乏生動性和現實性,難以真正將“三線精神”融于心、踐于行。
(二)基層干部培養機制
當前,基層黨員干部培養制度的保障還不夠健全,這導致了“三線精神”在基層黨員干部培養中的運用缺乏連貫性和持續性,難以形成長效機制。結構性矛盾突出,年齡斷層,基層干部隊伍老齡化問題明顯,年輕干部占比不足,梯隊建設存在“青黃不接”現象。專業能力不足,法律、經濟等專業人才短缺,干部培訓形式單一,缺乏實務操作和應急處突能力的培養。激勵與考核機制失衡,基層干部晉升渠道狹窄,考核指標側重短期目標,忽視長期精神傳承與創新貢獻。部分干部因待遇和地域差距,產生職業倦怠,“三線精神”倡導的“奉獻意識”難以轉化為持續動力。
(三)資源整合與協同
基層黨員干部培養需要大量的資源支持,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目前,許多基層單位在資源支持方面存在困難,紅色資源開發不足,三線建設遺址(如工業博物館、展覽館)利用率低,未能形成“紅色研學 + 干部教育”的常態化聯動機制。數字化賦能滯后,線上課程庫與案例庫建設不完善,難以滿足干部碎片化學習需求。存在跨部門協同壁壘,組織部門、黨校與基層單位的培養目標存在差異,“三線精神”教育未納入干部培養全流程,校企合作、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實訓基地與導師資源未能有效整合。
(四)實踐轉化與創新
創新能力受限。基層干部對新政策、新技術的(如智慧社區建設)適應能力不足,“三線精神”中的“創新基因”未能激活。部分單位存在“重形式、輕實效”傾向,如“擂臺比武”等活動流于表面,未能真正提升干部的實戰能力。群眾工作方法滯后,年輕干部缺乏與群眾溝通的技巧,“三線精神”倡導的“團結協作”理念未轉化為化解矛盾、凝聚共識的實際能力。
三、弘揚“三線精神”的實踐路徑
從參觀三線建設遺址遺跡、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到對歷史影像、親歷者解說、場景復原等進行沉浸式學習,深刻體會老一輩建設者“獻了青春獻子孫”的家國情懷。要充分利用好本地紅色文化,增強基層黨員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繼承和發揚好“三線精神”,把“三線精神”的培養貫穿到黨性教育、廉潔自律、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等多個方面。
(一)錘煉黨性,提高理論水平
基層黨員干部的培養必須注重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開展黨性教育,把“三線精神”納入基層黨員干部的培訓課程中,通過學習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精神內涵和典型事跡,開設三線建設、“三線精神”與新時代基層黨建等方面的課程,通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微黨課”和實地參觀等形式,使學員們深刻感受到三線建設精神的偉大力量,更加深刻地理解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的核心價值觀。還可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形式,開展“學黨史、憶三線、悟思想”活動,推動黨員干部學習“三線精神”與黨的創新理論深度融合,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二)廉潔作風,腳踏實地為人民
堅守紀律與為民初心,嚴守紀律底線?!叭€精神”為基層黨員干部樹立了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的時代榜樣。在實際工作中,基層黨員干部面臨著各種瑣碎繁雜的事務,要求黨員干部永葆初心,敬畏法紀,遠離貪腐“紅線”,保持政治生態的清正廉潔。通過開展廉政座談會、觀看警示教育片、參觀廉政教育基地等形式強化黨紀國法教育,定期組織學習《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以及中央八項規定等黨內法規,推動法紀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踐行群眾路線,落實“八小時內外”為民服務機制,要求黨員干部主動傾聽民意、解決民憂,將“無私奉獻”精神轉化為辦實事的具體行動。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不畏艱苦,不怕吃苦,深入群眾,了解實情,提高群眾工作的能力,通過這種扎實的工作作風,不僅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還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三)創新務實,打通基層治理的瓶頸
“三線精神”激勵基層黨員干部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新時代的基層黨建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基層黨員干部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推進基層治理創新中,組織基層黨員干部學習三線建設中的創新經驗和做法,鼓勵他們在工作中大膽嘗試和創新,敢于試錯。大力推動年輕干部參與鄉村振興、村級事務決策等實踐任務,引導其運用“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精神解決實際問題。創新協調產業發展,推廣“黨支部 + 合作社 + 農戶”機制,通過直播帶貨、“縣長局長鄉(鎮)長代言”拓寬流量增收渠道,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開展“心連心”教育,組織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通過“拉練”“比武”等形式,將理論學習轉化為惠民成果,運用于精準幫扶困難群體、優化便民服務等工作。
(四)團結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三線精神”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注重團隊合作和協同作戰?;鶎狱h員干部在實際工作中,更強調團隊協作意識,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繼承三線建設時期“分工不分家、補位不缺位”的協作傳統,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項任務。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以返貧防治工作為例,通過組建專項攻堅小組,發揚三線建設中的團隊協作精神,分工合作,通過制訂詳細計劃、深入調研、落實具體措施的閉環工作機制,形成責任共擔、成效共享的協同治理格局。這種以集體智慧破解發展難題的工作模式既能提升政策執行的效能,又能強化基層隊伍的責任共同體意識,為基層治理注入持久動力。
結束語
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是對民族精神和奮斗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雖然三線建設隱沒在崇山峻嶺中,但留下的寶貴財富依然浸潤著后代。在新時代,“三線精神”的傳承需要不斷總結和推廣成功的實踐經驗,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弘揚以“三線精神”為代表的民族精神,培養以思想教育為根基、實踐鍛煉為路徑、作風建設為保障、長效機制為支撐,通過紅色資源激活信仰力量、基層一線錘煉實干本領、紀律約束涵養清正作風、制度創新激發內生動力,打造一支忠誠守信、清正廉潔的基層干部隊伍。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永葆初心和使命,矢志擔當民族復興大任,自覺成為“三線精神”的忠實傳承者、積極弘揚者和模范踐行者。要以知行合一的實踐品格將“三線精神”熔鑄于血脈,通過躬身力行讓紅色基因煥發時代光彩。
參考文獻
[1]代俊,袁曉艷,朱云生.基于口述史的三線建設者精神動力形成質性分析:以攀枝花三線建設為例].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9(4):11-19.
[2]周洪雙.攀枝花:講好三線建設故事傳承弘揚“三線精神”[N].光明日報,2018-12-19(5).
[3]鄭妮.“三線精神”的凝練歷程與時代價值:以攀枝花三線建設為例.天府新論,2021(3):6.
[4]鄭東升.穿越時空的三線精神D.當代貴州,2019(50):2.
[5]任方貴.弘揚三線精神 堅定初心使命].廉政瞭望,2019(23):1.
作者簡介
常遠琴(1984一),女,漢族,人中級,碩士。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