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這門課程一直屬于法學類本科專業的基礎課、核心課,屬于法學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 1+10+X′ 中10門專業必修課之一。法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法理”,即法律條文背后蘊含的觀念、規律、價值追求及正當性依據[]。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因此,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領下,不斷完善中國法理學內容是中國法理學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與法理學的關系
習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國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科學的理論探索形成,在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基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針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狀況,為全球治理體系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教育部專門修訂發布的《法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21年版)》,將其列為法學專業的專業核心必修課程。另外,教育部也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將該課程推行為全校的公共課。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課程與法理學之間有著重要的關系。
第一,二者緊密聯系。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課程中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而這個內涵與法理學中的法的精神與本質及法的規律的內容是一致的。法理學除了基本法理學的知識,更多的是法的精神的表達,習近平法治思想根據中國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提出。關于法治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的看法,這些看法打破了西方法治話語權的壟斷,看清了西方法治的本質,并指出了中國法治的發展方向,90
講清楚了中國特色的來源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性。所以,法理學中法的概念、本質、作用、價值等很多具體的內容,只有依據習近平法治思想進行講解,才能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理學,中國的法理學才能有質的飛躍。
第二,二者相互區別。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是系統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依法治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論述。講清楚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及“十一個堅持”,使學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2,讓學生從政治層面理解法治建設,避免進入西方“法治話語陷阱”。法理學課程是法理之學,是法學的一般理論、基礎理論、方法論和意識形態,該課程主要讓學生宏觀地認識法的存在及其規律,側重點是人類歷史上的法的宏觀認識。所以,兩門課程還是有著不一樣的內容。
第三,二者的有機統一。法理學中關于這些人類歷史上的法的認識有過很多種觀點,有的觀點作為人類的法治文明成果對人類歷史發展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也有一些觀點產生過消極作用,比如分析法學派理論成為納粹分子的辯護依據;有一些是各國法學家提出的法律技術層面的內容,在某些情況下被西方政治家利用。法理學課程中講清楚這些關于法的各種理論發展的歷史,才能更明白習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重要意義。當然,以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指引,法理學講授和學習的過程中才不會形成西方法治道路是唯一選擇的認識。
二、法理學教學中思政內容的主要融入點
(一)法理學的教學目標
法理學是關于法的精神、理念的表達,是整個法律體系大廈的精神支柱。法理學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內容:首先,培養學生正確的法律觀和法治思維,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法律理論和法學方法,學會從宏觀角度客觀分析法律問題。其次,通過對法理學知識的學習,了解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體系和法治體系的重要性。再次,讓學生了解中國法治發展的優越性,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信心,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最后,讓學生理解法律上的正義、秩序、自由、民主等內容,同時了解這些詞語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中外的價值需求各有不同,這些價值選擇對公民的重要性,對于國家的重要性。
除了以上內容,希望通過法理學的案例教學內容,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法律觀,并認識到其對個人的重要性、對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
(二)法理學教學中思政內容的主要融入點
習近平法治思想雖然有專門的課程講授,但法理學課程本身的教學目標決定了將習近平新時代的法治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教學過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第一,關于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的歷史發展的內容中,在法的歷史類型內容中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優越性。在法系的形成內容中,講述不同國家形成不同法律制度的歷史必然性,突出我國的傳統理念一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在法律繼承的內容中,以習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為導向,講授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優秀內容。通過歷史研究的方法及案例分析的方式,講授中國法治發展,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第二,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包含了很多與法治相關的內容,可以隱含在法理學課程之中。首先,關于法治,從法理學導論中學生選擇法學專業的誘因,到法的概念中涉及的良法和惡法的理解,再到法的要素的理解中如何讓法條內在的邏輯結構保證法的有效性,以及法的歷史中關于法的產生、現狀及未來,到最后法與其他上層建筑的關系中都有關于法治內涵和發展的講授。其次,自由、平等、民主、和諧和公正本身就屬于法理學中法的價值的講授內容,可以通過翻轉課堂讓學生理解法的價值并通過教師點評突出中國對于法的價值做出的選擇和努力。再次,關于富強,在法與經濟的聯系中可以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觀點進行闡述。關于文明,在法與科技及法與道德等的聯系中闡述。最后,關于敬業、誠信、友善、愛國會在每個法理學的具體案例中有所體現。法理學的授課過程中,通過專業課知識的講授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法律就是在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三,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家國情懷在法理學課程中的體現。在法理學導論中,西方法學的產生部分提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關于人治和法治的討論,可以了解西方早期學者對政體的看法,古希臘學者認為:沒有最好的政體,只能避免出現最壞的政體。從中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在導論中了解新中國法治的發展到現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決定,理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選擇,理解黨在新中國法治發展中的重大貢獻,明白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另外,在法的要素部分關于法律概念的重要性的講解,讓學生理解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性,明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建設的重要性。再次,在法律移植部分根據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觀點,讓學生了解學習法律技術和概念的重要性,同時深刻認識到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法律制度。最后,在法的產生過程中,法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講授內容通過國家和法的緊密聯系體現,并在法與經濟的聯系中講授國家強盛對法治發展的重要性。
第四,關于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系的論述,繼承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內容,不論是在法的作用的部分,還是法與道德的關系部分,都可以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理解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基于法律職業的要求,法學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義不容辭的教學工作,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除了理論說明,還需要學校和教師通過親身實踐感染學生。在法理學課程中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方法,主要通過案例教學結合法律職業道德的內容講授,特別是法的運行中守法、執法、司法的內容,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明確法學專業的社會責任,從而形成正確的法律觀。
總之,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領下的法理學對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下推進法理學課程的思政建設
西方法學的引進在我國已經很多年了,在法
學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正確的法律觀至關重要,所以,加強法理學課程的思政建設意義重大。
(一)深刻掌握法理學專業知識
第一,課程思政的第一個重點是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提高,首先,應保證法理學教師對于法理學教材及內容的深刻理解。法學是一個西學東漸的典型學科,中國目前的法理學是參照西方法理學及蘇聯法理學的內容構建起來的,在內容上很大部分是對西方法理學的認識和總結。但我們應該明白,不是所有西方的法理學的內容都有極強的政治性,其中很多法理學的知識是關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法的研究后的科學總結,因為具有物質制約性,所以一些法理知識具有歷史制約性。思政教育能力建設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對法理學的內容有清晰的認識,了解哪些法學理論是每個國家通用的,哪些法的理論具有其歷史制約性。
第二,提高思政內容的可接受性,提高潛移默化地傳授思政內容的能力。針對多元化時代的學生,如果強行地講授思政的內容,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在思政的內容要用適合知識,在適合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講授出來。這需要在熟知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的前提下,進行恰如其分的結合,這個能力是需要培養和訓練的,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提高隱形思政教學的能力。
(二)不斷提高思政教學能力
首先,法理學的教學要保證法理學課程的專業性,通過上面的分析,法理學有其自身的研究范圍,并在整個法學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法理學的教學主要內容是法理學專業知識,所以,法理學教學首先要掌握法理學的專業知識體系,了解法理學的發展動態,這需要每位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相互交流來完成。
其次,不斷學習黨的最新理論。在專業知識扎實的基礎上,要不斷學習黨的最新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每位教師都應該通過不斷學習最新的理論,更好地和法理學的專業知識進行銜接,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運用黨的最新理論進行思政教學的實踐,才能做到思政課的“潤物無聲”
最后,法理學教學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師,相互學習既是教學經驗總結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將每位老師的教學優點進行總結,并按照自己的教學習慣和模式進行修正并實踐。
(三)完善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保障體系
第一,教學質量由學生參與評價,但不能直接由所有學生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最終是由學生評判,但是如果直接單獨問學生思政效果,目的性太強,與思政課要求的“潤物無聲”的特點相背離,甚至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通過間接的方式詢問學生,更有利于得到教學反饋及建議。
第二,課程團隊教師之間的相互評價。不同的思政內容與不同的法理學知識結合有不同的效果,法理學教師間的相互評價可以從法理學專業的角度分析思政內容的多少及與專業知識的銜接程度,從而得到更專業的評價。
第三,專業思政課教師的評價。關于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專業的思政課教師具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因此,可以讓思政課教師進行評價,并提出建議,法理學教師聽取建議不斷改善教學內容和方式。
第四,持續學習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為了保證課程思政的與時俱進,教師需要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創新理論、國家建設要求等。
結束語
法理學是關于法的精神、理念的表達,是整個法律體系大廈的精神支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課程中的法理學,法理學教學除了講授法理學的一般理論知識,還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法理學的知識,使學生準確把握法的本質。法理學課程中很多知識點與習近平法治思想結合教學,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觀,意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建設路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參考文獻
[1]法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
[2]國家教材委員會.國家教材委員會關于印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7-21/2025-04-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8/25/con-tent_5633152.htm.
[3]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7.
作者簡介
王偉(1982—),女,漢族,河南獲嘉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法學理論,行政法。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2021年教育法治專項課題研究項目“法治理論在高校教學中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1-JYFZZXKT-08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