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集群迅猛發展,不斷推動數字化技術成為各領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進而推動了社會的深刻變革。在此背景下,黨的建設需要與時俱進,充分體現其適應性、主動性和現代性,不斷適應數字化發展,加強與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以數字化黨建驅動黨建創新發展,提高黨建工作的效率與質量。本文聚焦黨員發展全過程工作,針對傳統工作模式下黨員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如“數據孤島”與整合需求間的矛盾、經驗判斷與科學評價間的矛盾、人工處理與規模增長間的矛盾等,提出依托數字化手段構建“播種、選苗、培苗、檢測、記錄”一體化的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實施路徑,聚焦黨員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實現入黨啟蒙教育的數字化、黨員發展“選苗”的建模化、發展過程中培養教育的數智化、發展評價的數據化和發展檔案記錄的電子化,以數字化黨建創新黨員發展模式,有效提升黨員發展工作的效率,實現黨員的高質量發展。
一、數字化黨建的必要性
(一)數字化黨建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我們適應新形勢、認識新事物、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品質,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建設數字中國成為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和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要充分發揮數字中國建設的驅動引領作用,統籌推進數字技術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全過程中的融合應用。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黨的建設需要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數字化發展,實現數字化轉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信息化發展對黨的建設的影響,做到網絡發展到哪里,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里,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改進黨員教育管理、提高群眾工作水平”[2]。與時俱進推動黨的建設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以數字化驅動引領黨建創新發展,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黨建工作現代化的有效路徑。
(二)數字化黨建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模式下黨員發展中的問題
高校作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的重要力量,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職責和使命。做好新形勢下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工作,對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工作模式下,高校黨員發展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生作為入黨申請人,其思想表現、學習成績、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相關表現往往分散于黨(團)支部、學工、教務等多個部門,“數據孤島”問題導致信息整合效率低,容易出現評價不夠全面的問題。在培養考察階段,針對入黨申請人表現,由培養聯系人或入黨介紹人以及黨支部出具培養考察意見,這一過程缺乏量化標準,導致評價容易出現主觀性強、培養的針對性不足等問題。在接續培養方面,因傳統工作模式主要依賴紙質檔案,一旦材料缺失,發展工作容易受阻,影響黨員的接續培養,也損害了組織發展的嚴謹性和嚴肅性。傳統依賴人工的方式,容易出現程序性錯誤,無法滿足大規模工作需要等問題。2021年,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條例》,明確指出要“注重運用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能”[③。數字化技術有利于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信息的高效處理、程序的嚴謹有序及決策的科學客觀,從而解決傳統工作模式下存在的問題,提高黨員發展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是實現高校組織工作創新發展的有效手段。
二、構建“播種、選苗、培苗、檢測、記錄”一體化的黨員發展實施路徑,高質量做好黨員發展工作
(一)數字化入黨啟蒙教育,做好積極分子的思想“播種”
2013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教育。堅持早教育、早發現、早培養,在高校新生中開展黨的基本知識教育,提高學生對黨的認識,引導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4]?!吨袊伯a黨章程》規定,年滿十八歲的中國工人、農民、軍人、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愿意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并在其中積極工作、執行黨的決議和按期交納黨費的,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年齡的學生通常處于高中三年級或大學一年級階段,因此,重點針對高中高年級階段和大學新生階段開展入黨啟蒙教育,加強思想引領,對高校黨員發展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入黨啟蒙教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應當遵循教育規律,充分結合當代大學生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的特點,加強網絡、數字化等信息技術的融入,通過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打造現代化的入黨啟蒙課堂,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學習的具身體驗。借助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充分分析學生的特點與需求,從深層次滿足學生思想進步的需要。提高學生對黨的認識的深刻性,有利于幫助其更好地從思想上入黨。
(二)建模化黨員發展“選苗”機制,實現高效精準地確定入黨積極分子
確定入黨積極分子是黨員發展全過程的“入口關”,對于黨員發展工作十分重要。由于高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有限,特別是高職院校學制多為三年制,一名成熟的學生黨員作為正式黨員在校發揮作用的時間短,容易導致黨員示范引領作用發揮不足,進而影響高校學生黨支部政治功能的發揮?!吨袊伯a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明確要求,黨員發展“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在嚴格遵守黨員發展要求的前提下,實現積極分子“早發現”,就需要構建科學而高效的入黨積極分子“選苗”機制。傳統工作模式下,新生思想動態、學習成績、社會實踐等數據往往分散在不同系統,整合效率低,對于快速實現對新生表現的全面認識和客觀評價有一定困難,而如果過于強調“早”“快”,也容易影響黨員發展質量。構建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模型,可以高效地全方位采集并整合學生思想、學習、工作等多維數據。依托模型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科學量化評估其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工作能力等各項指標,全面、直觀地展示積極分子的整體情況和個體特征,有利于準確識別積極分子的成長規律和發展潛力,為黨組織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構建起科學、高效、精準的積極分子選苗機制。
(三)數智化黨員發展“培苗”工作,打造符合當代學生特點與需求的教育培養空間
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數字時代“原住民”的特點,借助數智化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更符合其特點的學習空間。運用VR/AR技術構建虛實結合的學習空間,打造三維立體沉浸式的學習空間,讓“培苗”形式更豐富、更具吸引力。開發校園黨史館云參觀、重大歷史事件情景模擬等主題空間,例如,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以第一視角參與“遵義會議”等歷史事件,讓學生在具有現代感和沉浸感的黨性教育中,增強具身體驗,深入情感認知,實現價值認同。還可以運用AR技術將校園地標性建筑、雕塑轉化為“可交互紅色地標”,掃描即觸發黨史講解視頻,讓紅色文化學習隨時隨地發生,在校園圖書館、思政教育基地、學生活動中心等設置“志愿先鋒崗”二維碼,讓志愿服務隨時發生。還可以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個性化培養路徑,開發智能陪學伙伴,搭建社交式線上學習社,讓積極分子“培苗”工作更加具有專業或行業特色,同時更加貼合當代學生的需求。
(四)數據化評價系統,促進科學精準決策
《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規定,黨員發展流程主要由入黨積極分子的確定和培養教育、發展對象的確定和考察、預備黨員的接收、預備黨員的教育、考察和轉正等環節構成。各發展環節銜接縝密,各階段培養最終都要形成決策性評價,評價是否客觀、公正,深刻關系黨員發展是否符合“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工作要求,不客觀、不公正的評價也會導致出現“突擊發展”“關門主義”的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構建科學合理、客觀公正的評價系統,將學生思想動態、價值觀念、心理健康、學習成績、社會實踐、群眾基礎等多項數據進行整合與分析,形成對學生的多維、立體、全面、客觀的評價,有助于組織全面了解申請人,促進決策管理更加精準化、智能化、科學化。從整體流程看,也可以得到更加清晰而連貫的從積極分子到正式黨員的成長曲線,既可以為組織發展黨員提供更加科學全面的決策依據,也有助于對培養和發展進行科學預警,進而有針對性地加強培養和提升。
(五)電子化黨員發展檔案,便利黨員信息管理
當前,黨員發展材料仍以紙質材料為主。然而,紙質材料容易丟失或損壞,黨員發展周期長,各階段材料無法實時進入正式檔案,特別是積極分子階段,一旦申請人工作或學習單位發生變動,組織發展往往需要重新開始,嚴重影響了黨員發展與培養的連續性和有效性。這些問題嚴重打擊了申請人的入黨積極性,影響黨員發展工作的效率,還會對組織發展的嚴肅性產生負面影響。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黨員檔案管理平臺,分級分類設置查閱、維護和審核審批等權限,可以高效地實現黨員發展檔案信息的管理、共享和流轉。通過設置智能提醒功能,可以輔助黨務人員嚴格按照發展流程推進工作,避免出現流程性錯誤或失誤。此外,還可以依托區塊鏈技術,使黨員發展電子信息一經存入便不可篡改,便于數據信息的管理與追,有效避免“假黨員信息”“假黨員身份”等問題的出現。
(六)專業化黨員發展隊伍建設,發揮組織員、輔導員的關鍵作用
加強高校黨員發展隊伍的建設,對做好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從黨員發展角度看,組織員和輔導員肩負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同時全面負責學生黨員的培養、教育、管理及服務等工作。他們深度參與高校學生黨員發展的各個環節,從入黨積極分子的篩選、培養,到預備黨員的教育、考察,再到正式黨員的管理與服務,他們是確保黨員發展工作得以有效落實的核心力量。在黨建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組織員和輔導員需要更加注重培養自身的數字素養,深入了解數字時代學生的特點,熟練掌握并善于運用數字化手段優化和完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員發展工作。在運用數字化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組織員和輔導員還應與學生保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緊密聯系,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成長需求,及時給予精準的指導和幫助。避免因過度依賴技術而導致人文關懷缺失的問題,真正將數字化手段與育人理念有機融合,形成協同效應,推動高校黨員發展工作的高質量開展,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黨員。
結束語
在數字時代的大背景下,數字化黨建具有重要意義。它既是時代發展對黨的建設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發展的新路徑。當前,我國正致力于落實建設“數字中國”“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在此過程中,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實做好高校學生黨員的發展工作十分重要。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應更加充分地運用數字化技術,持續探索并不斷完善數字化驅動黨員發展的創新路徑。借助數字化手段,更精準地篩選和培養學生黨員,提升黨建工作的效率與質量,推動高校黨建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為黨和國家培養出大批政治素質過硬、專業能力突出的高質量人才,從組織層面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奮斗,2019(7):1-9.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690.
[3]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條例[M].:人民出版社,2021:20.
[4]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3-07-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307/t20130703_154012.html
[5]王雪莉,劉光林.數字技術賦能高校黨建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時代報告,2024(12):10-12.
[6]梁穎華,王佳發,傅艷曉.高?!爸腔埸h建”系統建設的實踐與思考.教育(德育),2022(10):24-27.
作者簡介
武春閣(1988—),女,漢族,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基層黨建。
劉穎(1989—),女,漢族,湖南常德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職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2024年市職業教育黨建研究課題“數字化背景下貫通學生入黨啟蒙教育路徑創新研究”(ZYJYDJ202408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