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隊伍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要素,是推進科技強國戰略實施的關鍵基石,也是人才強國戰略有效落實的根本保障。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第二十七條強調“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師德失范‘零容忍’”。為規范高校教師履職履責行為,弘揚新時代高校教師道德風尚,教育部先后頒布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明確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規范,加大了對違反“十項準則”的師德問題的查處力度,后又針對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出臺了《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基于此,本文聚焦高校領域的師德失范行為類型,分析師德失范行為的原因,并結合實際探索規制高校師德失范行為的具體對策。
一、教師師德失范行為的本體闡釋
(一)教師職業道德與師德失范行為
教師職業道德構成了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遵循的特定道德規范體系,它呈現出雙重屬性:一是“道德契約性”,基于教育事業的公共性,教師與社會形成隱性契約,須以高于普通公民的道德標準約束自身;二是“準法律規范性”,部分教師職業道德要求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法律法規中,成為法律義務,如其中第三條明確規定“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2]。師德失范行為是指教師在履行教學、科研、管理等職責過程中,違背職業倫理規范、突破法律底線或社會公序良俗,對教育秩序、學生權益或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損害的行為。其本質是教育權力異化與道德義務缺位的復合型越軌,同時具有“道德義務性”與“法律規范性”雙重屬性。
(二)師德失范行為的三重特征
一是違背教師職業倫理共識。教育作為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的公益性事業,要求教師承擔超越一般公民的道德責任,教育須遵守“尊重學生尊嚴”“維護學術誠信”等基本原則,師德失范行為違反了“道德契約”。同時,師德失范行為也違反了“法律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八條將“遵守職業道德”納入法定責任:《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 [4]進一步細化了“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等禁止性條款,將倫理共識具體化為可操作的規范體系。
二是損害教育公平。師德失范行為破壞了“機會均等”與“程序正義”的原則,導致高校范圍內產生資源分配不公、評價標準扭曲等現象,嚴重損害教育的公平性,侵害了學生權益,破壞了教育秩序。
三是背離教師角色的期待,消解了“社會信任”與“文化象征”的角色期待。從角色理論的視角看,教師作為“知識權威”與“道德楷模”的社會角色,承載著公眾對“真善美”的集體期待,然而,失范行為導致角色沖突,例如,教師公開發表種族歧視言論,引發社會對教師信用的質疑,伴隨產生輿論危機。
二、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畫像
(一)學術道德失范
學術道德失范集中體現于科研不端行為與學術權力異化兩大維度。科研不端行為表現為實驗數據篡改、研究成果剽竊等違規操作。近年的相關案例顯示,部分學者在量化考評機制的壓力驅動下,傾向于采取偽造實驗數據、實施不當署名行為等非正當手段完成科研指標。這種行為模式已對學術共同體的公信力構成實質性損害。學術權力異化現象在科研管理實踐中同樣具有顯著危害性,突出表現在項目評審環節的權力尋租及成果分配過程中的利益輸送。此類行為不僅顛覆了學術評價的公正性原則,更會導致科研資源配置的失衡,嚴重制約學術生態系統的良性演進。
(二)教學倫理失范
教學倫理失范現象集中體現于教學態度敷衍化傾向與價值導向偏離兩個維度。具體表現為:一些教師為謀求個人發展效益,擠占教學時間及資源,致使教學質量呈現下降趨勢;部分教師在教學場域中泛化傳播非主流價值取向的學術觀點,實質上違背了“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使命。此類失范行為不僅消解了教育過程的本體性功能,更可能對高校學生的價值認知體系構成潛在風險,影響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三)師生關系失范
師生關系失范現象集中體現為教師濫用職務權威對學生施加學術支配壓力。具體表現為:教師以學術指導之名,強制要求學生承擔與科研任務無實質關聯的事務性工作;通過構建非對稱的利益輸送關系,致使學生學術自由選擇權受限。典型例證包括課題申報過程中的不當掛名、成果署名權侵占等學術不端行為。更有甚者,個別教職人員逾越職業倫理邊界,實施言語或行為層面的越界行為,此類權力異化現象不僅構成了對學生人格尊嚴與學術發展權的雙重侵害,更從根本上解構了良性師生信任關系的制度基礎。
(四)公共道德失范
公共道德失范是指教師在社會公共場域中的職業倫理失序現象。典型表現為:在社交媒體等公共傳播平臺傳播有悖公序良俗或政治紀律的觀點主張,或在私人生活中出現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并引發輿情危機。此類職業倫理越軌行為不僅嚴重損害教師的職業形象,更會通過社會示范效應導致公眾對高等教育行業的信任度顯著降低。
三、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當前師德監管存在“制度懸浮”現象,師德規范條款的模糊性導致執行中自由裁量權的濫用。例如,《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雖明確“不得損害學生合法權益”,但未對“損害”的具體行為類型、判定標準及處罰程序作出細化解釋。這種原則性表述使得學校在實際操作中難以統一尺度,部分師德失范行為因缺乏明確依據而未被嚴肅處理。此外,現有法律體系中的師德規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上位法的銜接不夠緊密,責任界定模糊,降低了制度的剛性約束力。
(二)教育相關方法律意識淡薄
第一,教師法治素養不足。部分教師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法律法規缺乏系統性學習,存在“重業務、輕法治”傾向,在行使學術權力或管理權時易突破法律邊界。例如,強制學生參與非學術事務卻未意識到其涉嫌濫用職權。第二,學生法律知識學而不精。盡管高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程,但學生對自身權益的認知仍停留在表層,面對師德失范行為時維權意識薄弱,甚至因畏懼教師權威而選擇沉默。第三,學校法治教育形式化。部分高校僅通過文件傳達或單向宣講普及法律知識,未結合案例教學、模擬維權等實踐方式強化師生法治觀念,導致法律意識內化不足。
(三)監督與懲戒機制運行低效
第一,高校師德監督體系存在“多頭管理、責任分散”的弊端。紀委、人事處、教務處等部門雖共同參與師德監管,但職能交叉、信息共享機制缺失,導致問題處理效率低下。第二,懲戒措施缺乏透明度與威力。部分高校對師德失范行為的處理以內部警告、調崗為主,未嚴格執行“零容忍”政策,甚至為維護學校聲譽而淡化處理結果,變相縱容了違規行為。第三,社會監督渠道尚未有效激活。公眾和媒體對師德問題的關注多集中于輿情發酵階段,常態化監督機制缺位,難以形成對高校的外部壓力。
四、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對策研究
針對師德失范行為的復雜成因,需構建“制度重塑—文化重構—技術賦能—主體自覺”四位一體的協同治理體系,實現師德治理從“被動懲戒”向“主動預防”的范式轉型。
(一)推進制度重構
一方面,政府應完善法律規范體系。推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法》專項立法進程,明確師德失范行為的法定類型,設定“終身禁教”“行業黑名單”等懲戒措施。同時建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銜接的條款,對剽竊科研成果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性騷擾情節嚴重等行為追究刑事責任。
另一方面,高校要筑牢師德師風建設根基。
成立師德師風建設領導小組,形成師德建設長效工作機制;注重規章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體系,出臺《師德師風建設宣傳教育實施辦法》《師德師風建設考核獎懲實施辦法》《師德失范行為處理辦法》《師德師風承諾書》等文件,進一步明確師德要求,劃定師德底線;嚴格師德監督,健全校院兩級監控機制,通過完善教學督導、學生評教等制度,加強對教師意識形態及師德師風問題的監督,及時做好隱患排查等工作;改革考評激勵機制,始終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聘任、職稱晉升、評獎評優的首要條件及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對師德失范、德不配位的教師按有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實行一票否決。
(二)推動文化重塑
一方面,復興傳統師道文化。在教師繼續教育體系中系統開設師德示范課程,通過文獻研讀、案例研討、情境模擬等方式,深度挖掘“有教無類”“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的當代價值,注重闡釋“師嚴道尊”的深層內涵。此外,可依托校史館、書院遺址等文化場域,建立常態化師德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師道傳承”主題研學。在儀式強化方面,除新教師入職的“釋菜禮”、資深教師榮休的“謝師禮”外,可創新設計“束脩禮”“開筆禮”等禮儀活動,多維度喚醒高校教師對“傳道授業解惑”職業使命的神圣認知。
另一方面,弘揚教育家精神。孟子說:“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這告誡我們要涵養“四端”,擴充正氣。教師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也是最偉大、最神圣的職業之一。因此,涵養高尚的師德師風當大力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引領廣大教師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在愛心、耐心、責任心、廉恥心等方面錘煉自己,讓自己成為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楷模。
(三)培養主體自覺
一方面,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將師德師風教育列入日常政治學習、支部會議、主題黨日活動等工作中;組織教職員工深入學習《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引導教師時刻對標對表認真自查,不斷夯實師德師風建設的思想基礎。
另一方面,開展師德師風專題培訓。邀請專家學者為學校全體新聘教職員工開展專題報告,夯實師德師風建設基礎,強化教師師德師風的自覺性。同時,可開展沉浸式師德實訓,通過情景劇排演、VR場景復原等形式,組織教師深度體驗黃大年、張桂梅等師德模范的工作場景,強化教師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打造思想政治素質過硬、作風優良扎實的教師隊伍。
(四)實現技術賦能
一是打造學術誠信保障系統,引入AI學術監察官,通過開發深度學習模型,監測論文合作網絡異常、圖像數據重復使用等隱蔽的違規行為;二是開發多模態AI監測系統,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分析課堂錄音中的價值觀偏差等問題,多維度監測師德失范行為。另外,引入智能合約技術,將師德規范編碼為可執行程序,形成技術治理閉環,為師德失范行為提供兼具精準性和透明度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結束語
根治高校教師師德失范沉疴,須跳出“就師德談師德”的狹隘視角,在法治框架內注入德治溫度,在技術理性中留存人文關懷,在制度剛性下激發主體自覺。唯有如此,方能重構“學術求真、教學向善、育人臻美”的師德新生態,使高校真正成為引領社會道德進步的燈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EB/OL].2009-08-27.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t1_1314.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EB/OL].2009-08-27.h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t1_1314.html.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通知 [EB/OL].2018-11-0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907.htm.
作者簡介
彭爽(1999—),女,漢族,人,常州大學〈紀委審查調查處〉,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