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本科院校舞蹈表演專業“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符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互聯網+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階段,“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推行,有利于實現地方本科院校舞蹈表演專業教學模式的現代化轉型,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生動的教學體驗。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各種自媒體平臺,將優秀的舞蹈表演作品進行數字化存儲和傳播,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平臺,也使更多人能夠欣賞到優秀的舞蹈作品,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和共享。學生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除此之外,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反饋和評價,可以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規劃和依據。這不僅提高了舞蹈表演專業的教學質量,也推動了教育信息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深入發展,符合當前教育部推動教育信息化的具體要求。
(二)有利于促進專業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有助于推動地方本科院校舞蹈表演專業探索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有利于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將課堂教學、藝術實踐與科學研究有機融合,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這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專業教育的創新和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更深入地領悟舞蹈表演藝術的內涵,發掘和掌握更豐富的表演技巧。
這也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有助于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
當前,舞蹈表演專業的課程學習仍然采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而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集體授課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教學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對復合型藝術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地方本科院校舞蹈表演專業作為培養藝術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通過構建與實踐“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出既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又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藝術人才。“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通過課堂教學傳授基本理論知識,通過藝術實踐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通過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2。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
(四)有利于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地方本科院校舞蹈表演專業作為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傳承地方文化、推動文化創新的重要使命。通過對地方舞蹈歷史、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地方文化的精髓,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在“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實施下,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有利于推動地方文化的發展,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此外,地方本科院校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和創新者,加強與地方文化產業的交流合作,能夠有效地為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地方本科院校舞蹈表演專業“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現狀
(一)教學資源配置分異
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也不斷增加,隨著高校的硬件教學設施日益完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教學資源的分布仍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二)線上教學實施狀況
當前,大多數本科院校在開展配套線上教學時,仍以學生自主在線觀看教學視頻為主,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幾乎沒有關聯。在教學層面,部分高校教師不能熟練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現行教學模式樣態
“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是一個實施多元化教育的過程,其中既包含了基本的舞蹈表演教學,又涵蓋了大量的舞蹈表演專業知識和技巧。但在實際教學中,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舞蹈表演專業的教學模式大多還是遵循固定、基礎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主要是教師進行相應的示范和講解,再由學生進行模仿練習,無法讓學生真正掌握舞蹈表演技能。長期處于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思維固化,不符合當前培養復合型藝術人才的目標[3]。
(四)教學重點核心導向
為了改善這種局面,當前的教學重點逐漸向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上轉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該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中發現,教師傳授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更加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主動性。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啟發,及時給予學生正向反饋等方式,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信心。
三、地方本科院校舞蹈表演專業“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經認識到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性,積極開展舞蹈表演專業課程改革,加快構建“三位一體”教學模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一)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尚未有機結合
線上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靈活的學習時間和地點,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這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線下教學則更多的是通過面對面的互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目前,高校在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線上教學資源可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導致學生缺乏足夠的自主學習動力;另一方面,線下課堂可能過于依賴傳統的教學方式,未能充分利用線上教學的優勢來提升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在實際教學中,部分高校缺乏讓學生自主選擇線上課程的資源儲備和途徑,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運作缺乏系統性、實質性的方法,教師也缺乏相關方面的能力和經驗,導致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難以實現有機結合。
(二)教師資源及時間有限,難以滿足學生多元需求
在高校的教學安排中,一名教師通常每周僅授課兩到三次,且對應多個班級。因時間有限,師生之間的接觸較少,教師難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每個學生的背景、能力和興趣等,導致無法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做不到因材施教。在我國素質教育普及的背景下,高校學生數量眾多,但配備教師數量較少,師生比例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還有著提高班級整體學習水平的教學評價指標,所以無法同時兼顧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發展需求。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只重視教師教學內容是否完善,忽略了教師其他方面的培訓需求,導致教師難以掌握因材施教所需的多樣化教學手段和方法。
(三)教師教學方法缺乏創新,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少
在地方本科院校的舞蹈表演專業教學中,許多教師為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舞蹈技巧,習慣采用傳統的示范教學法和反復練習法,忽視了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長此以往,學生可能會形成機械模仿的慣性思維,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固定陳舊的教學方法下,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較低。許多高校教師忽視了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只注重單向的知識傳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缺少教學實踐環節
舞蹈表演專業教學離不開藝術實踐,所以舞蹈表演專業的學生離不開教學實踐環節。舞蹈表演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藝術學科,如果缺少實踐環節,學生就不能真正掌握舞蹈技巧,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然而,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因教學資源、課程設置和教學觀念的限制,教學實踐環節被邊緣化,部分高校對實踐教學的投入較少,導致實踐機會屈指可數。藝術實踐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理論教學的附庸,這無疑極大地阻礙了學生藝術表現力的提升,也局限了舞蹈表演專業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五)教學評價反饋機制不合理
許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舞蹈表演專業的教學評價中,通常側重于學生的整體表現,而較少關注個體的差異和進步,忽視了對學生舞蹈技能、藝術表現力、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反饋內容也往往缺乏具體、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這會限制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過于注重表面,忽視了對藝術表現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學生很容易產生迷茫和無助的感受,甚至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高校的教學管理和評價體系在評估教師教學效果時,更多關注的是教師整體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評價內容不夠客觀、全面。
四、地方本科院校舞蹈表演專業“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應對策略
(一)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設計
整合課堂教學、藝術實踐與科學研究的內容,使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線上教學、遠程教育等方式,拓展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提升教學成果和效率。根據舞蹈表演專業的特點和市場需求,及時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更新與完善,在注重向學生傳授基礎理論和舞蹈技巧訓練的同時,也引入前沿的舞蹈理念和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此外,高校也要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和學習,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使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靈活運用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情境教學等多元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二)增加藝術實踐環節,豐富藝術實踐形式
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可以鍛煉自己的表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要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并加大投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和形式,如校內演出、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與藝術團體合作等方式,建立穩定的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資源,讓其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在藝術實踐中,鼓勵學生運用課堂所學內容,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舞蹈比賽和演出活動,通過競技提高實踐能力和表演水平。
(三)樹立學生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互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需求和興趣,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樹立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還應多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提供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樹立學習信心。
(四)拓寬反饋信息渠道,促進教學評價體系多元化發展
評價體系除了考試成績和比賽成績外,還應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實踐能力、科研成果、藝術表現力、創新能力、社會服務等納入其中,結合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形成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和反饋渠道。鼓勵多方共同參與教學評價和反饋,通過社會評價,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市場需求,搜集新的思路和方法來改進現有教學模式。此外,還可以建立專門的反饋平臺和系統,方便學生隨時查看和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反饋結果,加強反饋內容的針對性和具體性。與此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總結,促進他們的自我提升和發展。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評價情況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并提升舞蹈表演專業技能。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舞蹈表演專業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融合課堂教學、實踐演出、藝術創作,成效顯著。課堂教學筑牢基礎,實踐演出積累經驗,藝術創作激發創新,全方位提升學生專業素養與就業競爭力,助力地方文化藝術發展。展望未來,伴隨教育改革推進與人才需求變化,該模式需持續完善。一方面,強化與地方文化產業、藝術團體合作,拓寬實踐與創作路徑;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手段。相信“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會不斷優化,為舞蹈教育培育更多人才,推動其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覃思婧.“三位一體”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教育學課程中的設計研究川高教學刊,2021,7(16):112-115,119.
[2]宋紅玲,王婧.“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探索:舞蹈、聲樂專業學生在戲劇舞臺表演實踐中的教學方法研究[Ⅲ].藝術教育,2013(11):86-87.
[3]劉茜,張素紅.“三位一體”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應用.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4):75-78.
[4]郭宇錦.高校體育保健課“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2.
[5]王榮.構建“三位一體”的高職體育教育教學模式路徑[].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4):34-36.
作者簡介
鐘晨(1994—),女,漢族,江西萍鄉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基金項目:湖南人文科技學院2024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地方本科院校舞蹈表演專業“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RKJGY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