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社會化進程日新月異,高校網絡與情傳播生態也在持續變化。其中網絡謠言作為突出問題,對學生個體、學校管理和校園秩序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網絡社會化具有“結構一行動”的雙重屬性,一方面,網絡技術形成了獨特的信息傳播結構,其快速性、匿名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另一方面,個體在網絡環境中的行動也不斷塑造并改變著網絡社會的結構“。本研究基于韋伯權威理論與社會行動視角,深入剖析高校網絡謠言的成因,探索有效治理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理論溯源:網絡社會化與韋伯理論再闡釋
馬克斯·韋伯將社會結構理解為社會關系的網狀結構,既包含人們的角色和互動,也包括角色和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社交活動與行為[。歷經不斷的迭代發展,網絡已經從單純的技術工具發展成為一種“社會結構”,是兼具社會結構屬性與行動場域屬性的混合體。人們在這一社會結構中行動,使得網絡社會呈現出“結構一行動”的互動特征。
韋伯的權威理論提出了三種權威類型:傳統型權威以歷史傳統和習俗為基礎,人們服從權威是因為歷來如此,傳統的神圣不可侵犯、世代相傳;法理型權威基于理性的法律和規章制度,人們服從權威是因為認可這些法律和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不是基于個人的情感或傳統的束縛;魅力型權威領袖憑借自身的魅力、感召力引導和激勵追隨者,使追隨者對領袖懷有高度的忠誠和崇拜,愿意為實現領袖目標而奉獻一切。
韋伯的社會行動模型認為,人們的行動可以分為以下四種理想行為類型:傳統行動是依據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并傳承下來的傳統習慣或習俗行動,不假思索地按慣常方式行事,并未深入思考行動的意義和目的;情感行動由行動者的情感狀態決定,如憤怒、喜悅、悲傷、恐懼等情緒,行動者在情緒驅動下產生沒有經過理性思考的直接反應;目的理性行動以理性為導向,通過對周圍環境及他人行為的計算和預測,選擇實現預定目標的最有效手段,行動者權衡不同手段的成本和收益,選擇以最小代價達到最大效果的方式;價值理性行動基于某種信仰、價值觀或道德準則行動,行動本身就是目的,不計行動可能產生的后果,行動者為追求自己認為的絕對價值,如正義、真理、宗教信仰等,愿意不計代價地付出行動。
高校作為特殊社會場域,存在多種權威形式與不同類型的社會行動,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影響著網絡謠言的產生、傳播和擴散。運用三種權威類型解構網絡謠言的生成與傳播過程,借助四種行動類型解析網絡謠言傳播過程中的主體行動,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高校網絡謠言的內在機制。
二、網絡社會化與高校網絡謠言
網絡技術的信息傳播快速性使謠言能瞬間廣泛傳播,匿名性降低了傳播者的責任與風險,互動性為謠言的擴散提供了平臺。高校網絡社區文化相對活躍開放,學生在校園論壇、社交媒體群組等社區中分享信息、交流觀點,但易受群體氛圍和情緒的影響,一些缺乏事實依據的傳聞易在社區中傳播并演變成謠言。
高校網絡謠言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高校學生作為網絡謠言的傳播者,這類高校網絡謠言的傳播主要借助不同的網絡平臺,具有不同的傳播渠道和方式,如在微信中,群聊轉發、朋友圈分享等是謠言擴散的主要形式;微博上的熱搜話題討論、轉發也會造成快速傳播;QQ作為大學生的重要網絡工具,成員間信息傳遞的便捷性也為網絡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抖音、小紅書、閑魚等新時代的網絡工具,都會成為高校學生傳播網絡謠言的載體和媒介。
另一類則是學生根據學校的各項情況,編造校內外師生相關的謠言并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傳播。高校謠言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網絡傳播更易引發群體效應,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進行有效控制,容易蔓延并形成連鎖反應。學生在缺乏有效信息驗證的情況下,基于情感共鳴或從眾心理,會進一步推動謠言的擴散,加大謠言的危害性和影響力。
三、基于權威理論的謠言生成因素
(一)傳統型權威影響下的謠言生成
高校學生最易受到傳統型權威影響,學生和老師之間存在權力關系,學生身份常意味著要遵守學校學習和管理的要求,面對學校、社會和老師,學生習慣性地采取接受和聽從的想法態度。因此在面對網絡謠言時,高校學生更容易認為網絡上的訊息皆為真實,分辨信息真實性的意識和能力較弱,容易被網絡謠言裹挾,進行傳播和討論。因此,在面對網絡謠言時,高校學生更容易認為網絡上的信息皆為真實,分辨信息真實性的意識和能力較弱,容易被網絡謠言裹挾,進行傳播和討論。
(二)法理型權威影響下的謠言生成
法理型權威下,謠言理應無所遁形,然而,正因為對法理型權威的認可和遵循,有時對法理權威的質疑更容易引發關注和討論。在高校中,當政策、法規等信息不透明或學生對規章制度的執行過程存在質疑和誤解時,易導致謠言產生。作為法理型權威執行者的高校行政部門和教師,有時傳遞的信息不夠準確,也會導致高校網絡謠言的產生。
(三)魅力型權威影響下的謠言生成
魅力型權威的生成天然伴隨著信息的傳播。對于魅力型權威,其傳遞出的信息或關于魅力型權威本人的信息,都非常容易被進行二次加工,造成信息失真和謠言產生。在高校中,魅力型學生領袖影響巨大,往往占據著校園網絡生態的頭版和頭條,相關信息迅速傳播,引發廣泛關注。而高校學生領袖尚未完全成熟,在觀點和行為上有時容易催生謠言。
四、基于社會行動模型的網絡謠言與主體性行動
在目的理性行動中,傳播和制造謠言者有明確的目標。部分學生可能出于個人利益或與他人競爭榮譽等目的故意制造和傳播謠言。通過低毀他人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這種網絡謠言傳播行為中,傳播者有意制造和傳播謠言,破壞公平和諧的氛圍。
在情感行動中,網絡謠言的產生主要受學生情緒的影響。學生在情緒激動、焦慮、恐慌等狀態下,容易輕信和傳播謠言。學生群體情緒爆發時,更是謠言產生和傳播的高發期,如期末周學生更關注考試信息,放假前學生更關注調休信息。學生在進行網絡活動時,也容易受到情緒煽動,成為傳播和討論網絡謠言的工具。
在傳統行動中,網絡謠言的傳播是出于對傳統行動的遵循,高校中部分學生習慣于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獲取信息,對信息的真實性缺乏嚴格核實,容易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這一行動在網絡謠言的傳播中也會產生慣性作用,使得網絡謠言大范圍傳播,難以徹底消除。
在價值理性行動中,有時學生并未意識到自己傳播的內容屬于網絡謠言的范疇。學生可能基于某種價值觀或信仰傳遞相關信息,在傳播信息過程中產生主觀判斷偏差,忽視事實依據,導致網絡謠言的出現。
五、高校網絡謠言的治理策略
基于韋伯的權威理論,高校網絡謠言的傳播有不同的來源,高校學生作為行動主體在謠言傳播過程中也擔任著不同的傳播角色,高校網絡謠言的治理需要分層協作,多方入手,綜合運用各種法理、工具、價值和情感等手段,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治理結構。
(一)從法理權威層做好制度完善
針對網絡謠言樹立法理權威,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和政策文件,如《高校網絡謠言應急管理辦法》等,通過明確對網絡謠言傳播行為的具體界定和相應處罰措施,可細化在不同網絡平臺傳播謠言的認定標[4]準和處理方式,確保制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制定學生的行為準則。比如,對于網絡謠言傳播行為的影響、后果等,可通過具體數據進行分級,針對不同平臺,如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傳播謠言,以及在校園論壇、班級群等內部網絡空間傳播謠言的行為,分別制定詳細的處理辦法。
加強制度宣傳與解釋,要讓學生認識到網絡并非法外之地,網絡行為同樣需要遵守相應的行為規范。可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宣傳網絡謠言治理的相關制度,將網絡謠言治理制度寫進學生手冊,讓學生深入了解哪些行為屬于謠言傳播,以及會面臨何種后果,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避免網絡謠言的產生和傳播。
(二)從工具理性層利用技術篩查
引入AI輿情監測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網絡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和分析。運用系統自動識別網絡謠言的特征,及時發現高校網絡謠言的線索。同時,針對高校網絡謠言的傳播特點,對監測系統進行個性化定制。根據高校網絡平臺的不同特點設置特定的關鍵詞庫,以提高監測的精準度。
建立謠言數據庫比對機制,收集、整理各類高校網絡謠言案例,建立完善的“謠言數據庫”。在監測網絡信息時,將其與謠言數據庫進行比對。通過文本相似度分析、傳播模式匹配等技術手段,快速判斷該信息是否為已有謠言或疑似謠言。如果是疑似謠言,可以迅速啟動辟謠程序,并將相關信息補充到數據庫中,不斷豐富數據庫的內容,為后續的謠言識別和治理提供更全面、準確的依據。
(三)從價值理性層做好文化育人
加強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建設,系統傳授網絡法律法規知識,讓學生明白在網絡空間中行為的邊界和法律責任。注重培養學生的網絡倫理道德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信息傳播觀念,深入理解網絡謠言對個人、學校和社會造成的危害,增強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自覺抵制謠言傳播。在課程中增加實踐環節,如組織學生參與網絡謠言監測與辟謠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提高對謠言的辨別能力和應對能力。
做好網絡育人和文化育人工作,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和網絡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網絡環境。豐富校園文化的活動形式,如舉辦校園文化節、網絡文化周等,通過網絡文化作品展示、網絡安全知識宣傳、開展主題班會、舉辦演講比賽等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網絡知識,學習網絡行為規范,要求學生在信息傳遞中求實、負責,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從價值層面引導學生傳播真實信息,主動規避網絡謠言的不良影響。
(四)從情感疏導層做好干預管理
組建專業心理干預團隊,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員等組成“網絡文明志愿者”團隊,經過專業培訓,具備識別學生因情感因素可能傳播謠言的能力。團隊成員要掌握心理學知識和溝通技巧,能夠敏銳察覺學生出現的情緒問題,并及時進行干預和疏導。當發現學生因考試壓力、同學矛盾等原因導致情緒波動較大時,主動與學生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幫助學生緩解情緒,避免其因情緒沖動而傳播謠言。
建立多元化溝通渠道,搭建多種溝通平臺,如心理咨詢熱線、線上心理輔導平臺、面對面談心室等,方便學生在遇到情緒問題時能夠及時尋求幫助。鼓勵學生干部、班級同學之間加強溝通與交流,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當發現有同學情緒異常時,及時給予關心和支持,引導學生正確表達情緒,避免不良情緒在網絡上以謠言的形式宣泄。通過這種多元化的溝通渠道,及時疏導學生的情感壓力,減少因情感因素導致的網絡謠言傳播。
結束語
高校網絡謠言的產生對校園秩序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廣泛且嚴重的影響,干擾教學秩序、破壞校園管理秩序、影響校園人際關系,造成學生認知混亂、引發心理問題等。網絡社會化重構了高校輿情的傳播生態,高校網絡謠言問題不容忽視。基于韋伯理論的分析表明,高校網絡謠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權威理論的不同類型和社會行動模型的各個方面。需從權威秩序重建與社會行動引導雙路徑切入,融合“硬性監管”與“軟性育人”,通過完善制度、運用技術手段、加強文化育人及情感疏導等措施,實現網絡謠言治理的制度化、技術化與人性化協同。未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高校網絡環境的變化,還需持續關注高校網絡謠言問題的新發展變化,不斷完善治理機制,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李一.網絡社會化:網絡社會治理的“前置要素”[J].浙江社會科學,2019(9):81-87,157-158.
[2]本迪克斯,馬克斯·韋伯思想肖像[M].劉北成,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8.
[3]陳志勇.“圈層化”困境: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4]郭開元.網絡社會化視閾中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問題及對策[].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2,41(5):116-122.
[5]趙精武,陳翊瑄.論人工智能時代網絡謠言的治理路徑[].求是學刊,2025,52(2):138-152.
作者簡介
姚雪婷(1994—),女,漢族,河南洛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社會學。
蔣祎(1983一),女,漢族,江蘇宜興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網絡社會化視角下高校網絡謠言治理與網絡文化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3SJSZ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