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理論指南。高校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構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因此,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
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融什么”的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內容、鮮明的方法論和獨特的話語表達特質,這些都可以作為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不同角度、不同場合對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內容豐富、體系完整,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包括黨的文化領導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兩個結合”、新時代文化使命、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文明交流互鑒等核心內容,涵蓋了文化價值、文化發展、文化傳承、文化使命等多個維度,構成了嚴密的邏輯體系。首先,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將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穿文化發展的全過程。其次,“兩個結合”是文化建設的方法和路徑。再次,堅定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設的根基,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實現精神上的獨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最后,文明的交流互鑒是實現美美與共文化理想的必經之路,也是對文明沖突論的有力回應。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方法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論特質既根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基,又立足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需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建設方法。具體可從守正創新、“兩個結合”、系統觀念進行分析。首先,守正創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方法論的核心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3]。這一方法在文化領域體現為“守意識形態之正”與“創表達形式之新”的有機統一。其次,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法論。其中,“第二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尤其具有原創性,不僅從文明高度回答了“馬克思主義何以扎根中國”的問題,更在實踐中激活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最后,系統觀念作為文化建設的科學方法,不僅體現在將文化建設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戰略全局中進行謀劃,還體現在文化建設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系統工程,既包括文化教育宣傳事業,也包括文化產業,涉及多個部門和行業。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表達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表達具有平實易懂、引經據典、善用比喻的特質,既彰顯了理論深度,又增強了傳播效能,形成了一套兼具思想性與親和力的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第一,語言平實易懂,善于用群眾熟悉的語言闡釋深刻的理論。譬如,談及文化遺產保護時,他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4],使文化遺產從學術概念轉變為公眾可感知的文化實踐。第二,引經據典,以歷史智慧增強理論的縱深感。在論述文化自信時,引用“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強調創新精神;闡釋生態文明時,化用《荀子·天論》中“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體現天人合一的理念。第三,善用比喻,以意象建構提升傳播效能。如用“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形容民族團結,通過具體物象激活各民族的情感共鳴。這種話語創新不僅降低了人民群眾對理論的理解門檻,更能實現理論傳播從入眼入耳到入腦入心的轉變。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需在教材內容、方法論創新和話語表達三個維度形成有機統一。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材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理論包含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核心要義,教材體系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重構。
一是通過理論邏輯的學理性嵌入。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通過文化生產力理論章節銜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論述;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嘗試將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敘事與新時代文化使命進行歷史邏輯對照。譬如,可以增設“百年文化思潮嬗變”專題,系統梳理從“五四精神”到“文化自信”的理論演進。
二是實行多維度的立體化呈現。構建“理論闡釋 + 經典原著 + 熱點解析”的復合型內容模塊。譬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中設置文化自信專欄,配套《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并鏈接三星堆考古、敦煌數字化工程等文化熱點的二維碼,為學生呈現豐富的文化內容。
三是結合校本特色開發教材內容。師范類院校可側重教育家精神與傳統文化師道傳承的結合開發校本資源;理工科院校可突出科學家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科技倫理結合開發校本資源;等等。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論精髓體現為“守正創新”的辯證思維、“以文化人”的價值導向和“系統觀念”的實踐智慧,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需突破傳統知識傳授范式,構建認知建構、價值引領、實踐轉化三位一體的方法論體系,實現從理論灌輸到思維啟發的教學范式轉變。
首先,巧用問題鏈驅動的探究式教學,使學生在思辨中深化對理論的認知。譬如,圍繞“如何應對文化滲透”等命題,設置“全球化與文化主權”“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倫理邊界”等子問題,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論述,揭示西方文化霸權理論的內在矛盾。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辯證分析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文化沖突與文化共生等范疇,掌握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辯證統一關系。此外,還需善用系統思維訓練剖析現實。如針對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的困境,思政課教師需構建跨學科的分析框架,即運用文化哲學解構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認知范式,借助傳播學理論分析數字時代文化傳承的媒介異化現象,通過引入制度經濟學視角審視文化產業化進程中的價值流失風險。
其次,慣用“以文化人”的價值導向。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與課程內容進行深度融合。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通過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民惟邦本”等理念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契合性,增強理論闡釋的歷史縱深感;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結合新時代涌現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群體、黃文秀等先進典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象化為可感知的文化符號;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通過革命文物數字化展陳、紅色家書情景劇等創新形式,使百年黨史的文化記憶轉化為青年學子的精神滋養。此外,教師團隊需要建立“文化育人”的協同機制。一方面,構建“習近平文化思想資源庫”,系統梳理教學素材;另一方面,要創新浸潤式教學方法,通過文化主題辯論、非遺工作坊實踐、城市文化地標研學等多元化路徑,使學生在文化體驗中深化理論認知。同時,應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定期組織傳統文化研修班、紅色教育基地實踐培訓,提升教師的文化解讀能力和教學轉化水平,確保“以文化人”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地見效。
最后,善用數字技術對習近平文化思想進行系統性分析,幫助學生形成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統性認識。在數字化時代,可通過構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知識圖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著作選讀》等文本進行語義關聯分析,使學生能直觀地把握理論體系的科學架構。在具體實踐中,可依托數字技術搭建虛擬仿真的教學平臺。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還原良渚古城遺址、殷墟甲骨文數據庫等文化場景,結合習近平文化思想中關于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重要論述,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何以中國”的歷史根基;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可利用大數據抓取全球主流媒體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報道數據,借助詞云分析、情感計算等技術,引導學生從國際傳播視角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全球價值。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話語表達的特質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體系兼具政治高度與情感溫度,其“平實易懂、引經據典、善用比喻”的特質為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提供范式。如何將這樣的話語表達特質融入高校各門思政課教學的始終,以改善當前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的現狀,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深思。
一是將傳統話語進行現代性轉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結合”要求,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為傳統話語的現代性轉譯提供了方法論指引。譬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思政課教師在授課時可將“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轉化為“每個平凡人都是時代的主角”,結合B站《我們的二〇三五》短視頻、抖音平臺中國首檔青年思想秀節目《青年中國說》等新媒體案例,將抽象的理論嵌入青年的生活語境。
二是將文化思想與青年話語進行創造性對接。針對“Z世代\"學生偏好具象化、互動性表達的特點,思政課教師可以借鑒“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等生活化比喻,設計富有青春氣息的教學方案。譬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政課教師以新疆棉事件為切入點,結合“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比喻,引導學生通過“劇本殺”角色扮演、AI生成“我的民族朋友圈”虛擬畫像等活動,將政治話語轉化為情感認同。針對青年玩游戲的特點,思政課教師可以用他們熟悉的網絡游戲中的話語解讀思政課的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與青年亞文化符號相結合。譬如,講“愛國”時,可結合游戲《原神》講述“守護《原神》璃月的家國情懷”;講“法治”時,可以類比網絡游戲規則設計中的程序正義。這樣,較容易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達成價值認同。
三是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學科進行話語的精準化適配。根據理工類、人文類、藝術類等專業學生的認知差異,針對不同學科和專業的話語特點,建立相匹配的話語體系。譬如,對理工科學生講授“科技自立自強”時,可以運用“卡脖子技術”的比喻,結合芯片制造“光刻機突圍戰”案例,引導學生開發核心技術攻關決策的模擬系統;在對藝術類學生闡釋文化自信時,則可以運用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藏經洞項目的案例,設計一次“壁畫修復中的文化基因解碼”實踐課,引導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美學進行深入探究。此外,高校思政課教師還需深化跨學科協同備課機制,聯合專業課教師開發“習近平文化思想 + 專業”的案例庫,譬如,新文科方向聚焦非遺直播帶貨與文化傳承,新工科方向突出大國工匠精神與智能制造。借助數字畫像技術追蹤學生的課堂行為數據,從理論接受度、專業關聯度和價值認同度等三個維度動態優化教學策略,真正實現“精準滴灌”的育人效果。
結束語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注入了思想偉力。通過系統地融入其理論精髓、科學方法和鮮活話語,不僅深化了思政課的理論深度,更增強了鑄魂育人的時代實效。新征程上,高校應持續守意識形態之正、創育人模式之新,引導青年學子在文化自覺中堅定信仰,在文明互鑒中開拓視野,為培育兼具中國精神與國際視野的復興棟梁筑牢思想根基,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青春沃土上生根綻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N].人民日報,2024-05-12(1).
[2]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91.
[3]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6.
[4]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17.
作者簡介
段蘭蘭(1987—),女,漢族,湖南懷化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路徑研究”(編號:24D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