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黨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創造史。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不僅有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也有利于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為新時代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迪。只有實現“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才會成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實現“兩個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會成為現代的新文化,才會煥發出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一、演進環境:新時代
任何歷史活動皆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萌芽、演進,是對所處時代前沿理論和實踐課題需求的回應。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第二個結合”的概念正式提出于新時代,自然也是為了回答新時代的新課題,推動新時代的新發展。深刻認識新時代所面臨的新變化、新要求,是我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理解“第二個結合”發展演進的基本切入點。
新時代以來,人民群眾對人文精神的需求更加迫切,“第二個結合”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呈現多元化特征,也存在道德失范、精神空虛、人際關系疏離等現象,人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認同和歸屬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如何通過“第二個結合”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認同,成為當下亟待深入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人文精神、道德倫理和社會責任等價值觀念,在當今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推動新時代發展進步不可動搖的指導思想。推進“第二個結合”,不僅有助于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也有助于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華,守護文化根脈。因此,我們需要關注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和人民的需求,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和創新性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認同。這就要求我們的理論必須進行不斷地創新和發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與時代緊密結合,從而更好地服務和指導實踐。
二、演進起點:堅持人民至上
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和中華民本思想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推進“第二個結合”的智慧源泉來自人民群眾,最終價值旨歸是造福人民群眾。因此,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是客觀規律使然。
(一)“第二個結合”的理論創新之源在人民
人民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沒有人民群眾作為主體力量的廣泛參與,“第二個結合”的創新之路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是人民群眾書寫的。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強調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并常常要求黨員干部深入群眾中去,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沒有任何現成模板借鑒的情況下,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摸著石頭過河,成功開創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許多原創性理論成果,這些成果不是在書齋中靠思辨產生,而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鮮活實踐中提取的經驗智慧。新時代,我們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國內及國際環境,有許多難啃的“硬骨頭”。因此,必須深深植根于人民的生動實踐,緊緊依靠人民,向人民學習、拜人民為師,尊重人民的選擇和意愿,發揮人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人民中汲取理論創新的力量,凝聚起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才能更好地推動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讓人民真正成為歷史的推動者和受益者。
(二)“第二個結合”的根本價值旨歸是造福人民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人民至上”的思想貫穿始終。《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一論述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即人民群眾利益至上的原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經濟上富民利民、政治上重民聽民、文化上教民化民的民本思想和精神,如“民惟邦本”“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等,強調了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這種對人民的重視和關懷,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屬性相契合。堅持人民至上,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弘揚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和中華民本思想,帶領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觀念和基本方法。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必須始終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智慧和能動力量,不斷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愿望。
不移走自己的路;必須立足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生活實踐的內在規律和發展大勢,在“第二個結合”中創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特色與人類文明共同特征相統一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自立指不依附和依賴他國,根據中國實際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的問題。鴉片戰爭以來,各種救國方案的失敗證明了“結合本國國情、走自己的路”的真理性。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也曾一度模仿蘇聯,但實踐證明,蘇聯模式解決不了中國面臨的問題。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啟示我們,必須獨立自主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改革、發展之路。
(二)“第二個結合”要求守馬克思主義之正、創中國化、時代化之新
守正與創新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充分體現著“變”與“不變”、原則性與創造性、繼承性與發展性之間的不可分割與相輔相成的特征。在“第二個結合”的演進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不變的是原則性,也就是堅守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原則性,堅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價值主張,堅定不移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在根本性方向上不偏航。“第二個結合”的偉大實踐表明,既要有保持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不變”定力,又要立足于時代需要和發展趨勢勇于探索、開辟新境。中國共產黨人應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內涵,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生命力、感召力和說服力。通過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做到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守正創新,既是繼承又是發展,繼承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發展的是用新的偉大實踐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三、演進信念:堅持自信自立和守正創新 四、演進思路: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
自信自立和守正創新是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和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在百余年的發展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自信自立和守正創新的信念,用“兩個結合”的科學方法,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永葆生機活力,使我國昂首走在強國之路上。
(一)“第二個結合”賦予自信自立的堅強底氣
自信自立包含兩個方面:自信和自立。自信,指的是自己相信自己,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度,是對自身開創美好前景能力的確信。中國共產黨引領中華民族走上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我們有充分的自信底氣。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必須堅定“四個自信”,傳承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經驗,堅定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和口號,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第二個結合”不是為了結合而結合,而是為了解決不同時代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也不是想怎樣結合就怎樣結合,而是要堅持系統觀念,實現形式、內容、價值層面的有機結合。
(一)“第二個結合”在不斷回答和解決時代問題中得以實現和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和鮮明特點。馬克思主義不僅致力于深刻認識世界和科學解釋世界,更致力于通過實踐積極解決時代問題而“改變世界”。
新時代以來,黨面臨朝著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繼續前進的重要任務,同時也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如何成功渡過改革深水區、破解諸多利益藩籬和深層次矛盾、應對風起云涌的國際挑戰等,都對黨的理論創新提出了迫切需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運而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強國夢提供了根本指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突出原創性貢獻就是推進“第二個結合”,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治國理政和解決世界性難題的寶貴智慧。如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在國內實現了經濟社會長期穩定發展繁榮,在國際貢獻中國智慧、展現中國作為,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中華民族強國夢在“第二個結合”的發展演進中逐漸變為現實。
(二)“第二個結合”是形式、內容和價值三個層面的系統結合
系統觀念,是堅持用整體與部分相統一的觀點看待事物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第二個結合”的演進思路也遵循“系統觀念”的方法論。在形式層面,中華文化有特定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等,深深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中。而馬克思主義作為誕生于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產物,想要在中國大地牢牢扎根,為中國人所理解和接納,首先要實現其表達形式的本土化,即實現中國人能夠認識馬克思主義、讀懂馬克思主義、擁護馬克思主義的螺旋上升的過程。也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之間聯結的紐帶,通過紐帶的“加工”,賦予其“中國風”,傳遞給人民群眾,被群眾所掌握,從而發揮強大的力量。一是在內容層面,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和道德觀等方面存在高度契合性。比如,在天下觀上,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解放,中華文明講求“大同世界”“協和萬邦”;在社會觀上,馬克思主義堅持矛盾分析,中華文明秉持“和而不同”“和諧相處”;在道德觀上,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中華文明講求“推己及人”“浩然正氣”;等等。這種高度契合性是推進“第二個結合”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成就了中華文明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在推進“第二個結合”的過程中,關鍵是找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同類項”,而不是生拉硬拽、牽強附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是在價值層面,“第二個結合”體現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精神的相融合,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在吸取、融入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同時,又賦予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以新的活力和內容[4”。“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5] 價值理念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決定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部行為方式和走向。“第二個結合”在價值層面的表現,有利于馬克思主義深層次融入中國人民的文化心理結構,讓全體中國人民在潛移默化中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物質力量。在價值層面的結合開啟了更深層次的結合典范,但不意味著形式和內容層面已經完成,也不意味著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并不重要,三者沒有先后之分,也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而是作為一個整體有機統一,全面系統地推進,讓馬克思主義根植于民族沃土,在中國牢牢扎根。
結束語
創造性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還是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是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就面臨的焦點問題。“第二個結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新體現,是新時代立足中國立場和解決中國問題,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把握好“第二個結合”的演進邏輯,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是推動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在中國落地生根、進一步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生命力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5.
[4]許全興.百年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經驗[N].光明日報,2021-5-18(3).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
張翼澤(1995一),男,漢族,人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2024年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契合性研究”(項目編號:2024XWH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