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祥
在我國古代,人們相見時雙手拱于胸前,不僅體現了我國古時的文明禮儀,也構成了一道無形的屏障。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的那樣,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儀比西洋人的衛生,因為中國人是“握”自己的手(拱手),不必去握別人的手。隨著非典疫情得到控制,人們開始不斷反思某些生活習慣的害處,例如我們常用的禮節———握手,就有可能成為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方式。如果說握手是洋為中用的話,現在我們是否可以古為今用,讓拱手取代握手呢?
流行病學調查證實,手是傳播多種傳染病的媒介。人的雙手每日接觸各種各樣的物品,極易沾染上病原微生物。有人作過調查:在一部公用電話的話筒上,至少有5萬個細菌;在一張流通著的人民幣上,有30萬~3700萬個細菌;在一雙未洗的手上可檢出45萬到幾百萬個細菌。據統計,經手間接傳播的疾病不下幾十種。就本次流行的非典而言,除呼吸道飛沫傳播外,經手—口(眼、鼻)傳播已被證實是非典的重要傳播途徑。
目前,傳染病仍是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一類疾病,它是引起人體器官失去功能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在人類最常見的48種疾病中,近40種屬于傳染病,病人占總發病人數的85%,而且新的傳染病還在不斷出現。握手這一當今最為普通、公眾使用頻率最高的交際禮儀,從預防傳染病的意義上說,應當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