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巍 武曉楠
摘要:中國經濟近年來強勁增長,但也受到資源、市場等瓶頸的約束,因此我國政府實施了“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相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可行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F114.43F83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112—02
一、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分析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一)邊際產業擴張論
小島清認為,由于各國生產要素存在差別,同一產業的各國企業因此擁有不同生產函數,造成比較利潤差別,有些國家的企業具有比較優勢。占有比較優勢的企業首先在國內生產,隨著經濟資源狀況的改變,該國原來的產業優勢將逐漸喪失,成為比較劣勢產業。對外直接投資往往是從在國內已經或者即將處于劣勢的產業開始進行。所謂“邊際產業”,在投資國它的地位處于產業比較優勢的下層,而在東道國其地位是處于比較優勢的上層。投資國通過“邊際產業”的轉移可以為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條件。同時,這些產業轉移到國外后可以充分利用東道國的比較優勢重新發揮它對國內經濟的積極作用。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較落后一些,但是相對許多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的優勢。目前,我國部分產業已經達到飽和狀態,確實存在生產能力過剩,而且這些產業要求的技術也比較成熟。如果能夠通過對外投資的方式,使其生產能力充分發揮出來,那么將大大提高這些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當地的產業結構??梢哉f,通過對拉美等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不僅可以解決國內因生產能力嚴重過剩而產生的許多問題,還可以促進東道國經濟的發展,實現“雙贏”。
(二)投資發展周期論
投資發展周期論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鄧寧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鄧寧認為,一國的凈對外直接投資(即,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余額),是該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函數。該理論認為伴隨著經濟發展,人均GNP水平的提高,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具有周期性規律。他根據凈直接投資量和GNP的高低將國家分為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中等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這四類國家代表了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人均GDP低于400美元,幾乎沒有直接投資流出和流入;第二階段人均GDP400—2000美元,直接投資流入增加,直接投資流出很少;第三階段人均GDP2000—4750美元,對外直接投資流出大大增加;第四階段人均GDP4750美元以上,投資的流出量超過流入量,該國轉化成為凈對外投資國。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發展,一國的凈對外投資額會先減少后增加,該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凈對外投資地位之間存在J型關系。
依照鄧寧劃分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四個階段,我國應該處于第二階段末期。目前,我國人均GDP是1100美元,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地區人均GDP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已經達到5000美元以上,這些地區的企業完全有能力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二、我國擴大對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內部條件分析
(一)我國對發展中國家投資具有資金優勢
(1)我國綜合國力大大提高,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外匯儲備已達6 000多億美元,這些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宏觀基礎。雄厚的外匯儲備為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來源和保障,也為東道國企業與我國企業合資、合作提高了信心。
(2)企業整體實力明顯提高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奠定了微觀基礎。經濟效益好的企業也已積累了大量自有資金,具備了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2004年,中國500強企業的銷售收入為89935億元,占當年GDP的77.04%。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十分迅速,1979—2002年,中國個體、私營經濟年均增速達20%以上。截止到2003年末,全國私營企業300萬戶,注冊資金3.5萬億,實現銷售總額1.8萬億。整體實力的增強為海外擴張提供了基本條件。
(二)我國對發展中國家投資具有技術優勢
通過幾十年的發展與調整,我國的科技和國際競爭力得到加強,物質技術基礎較為堅實,工業門類齊全,在一些主要資源開發領域已具備較強的科研和技術開發能力,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堅強的后盾。像在前面介紹過的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論”中提到的,所謂的“邊際產業”有雙重含義,在投資國它的地位處于產業比較優勢的下層,而在東道國其地位是處于比較優勢的上層。我國企業經過幾十年的技術引進、吸收和創新以及自主開發,生產規模、技術、產品日益成熟,擁有的一些國內市場已飽和的技術設備(如機電、紡織、家電生產線等),對拉美等發展中國家還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例如家電產業,雖然拉美的家電業比我國要起步早,但是卻沒有我國發展快,在產品技術、種類、價格上都落后于我國,這是我國企業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所具有的非常大的優勢。
(三)我國對發展中國家投資具有人力資源優勢
由于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產業的不斷成熟,也培養出了一大批熟練的勞動力與技術工人,這些工人可以隨著產業的輸出一起輸出到當地。我國產業工人素質較高,而且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因而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另外,從高科技人員方面來看,我國每百萬人中擁有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454人(1987—1997),雖然比不上高收入發達國家的3166人,但要比巴西的100多人多一些,也比其他不發達地區要多。
三、我國擴大對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外部條件分析
(一)經濟全球化的推動
國際直接投資是一種深層上的通過投資設廠,在生產領域里、在生產過程中把各國經濟聯系起來的方式。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也為我國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
(1)投資流向全球化。世界投資已經由過去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轉向發達國家之間的投資;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投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投資。
(2)跨國公司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使企業向跨國生產經營方向發展,企業的國際化又不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目前世界跨國已經有6萬家以上,控制著世界貿易額的65%以上,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90%以上??梢钥闯?,這種過去由發達國家所獨占的企業組織形式已經成為世界企業發展的潮流。
(二)我國加入WTO帶來有利條件
隨著我國加入WTO,根據WTO權利和義務對等原則,我國將由過去單方面為主的開放,轉變為中國與WTO成員之間雙向的相互開放,WTO成員的市場將更大程度上向我國的企業開放。人世后我國海外直接投資在國外也享受到非歧視待遇、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市場準人的機會大為改善。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常常利用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引導外資流向,保護相關產業,而隨著我國加入WTO,與此有關的產業政策對我國企業將不再起作用,這無疑十分有利于我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從而有利于我國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運營兩種資源。
(三)全球經濟復蘇
2004年,經濟復蘇步伐加快,對外直接投資也將出現新一輪增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未來幾年世界經濟將進入新一輪黃金發展周期,年均增長率將達4.3%。全球經濟的復蘇也帶動了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復蘇。預測表明,2005年拉美經濟將穩步增長,增幅約在4%左右;通脹率將降到5.7%。同時,還有跡象表明,國際投資對在拉美地區的誠信度提高。另外,一些外部因素,如利率降低、原材料價格提高等都將大大有助于該地區宏觀經濟的穩定。目前拉美、非洲的國家為了能吸引外資,提升本地區的投資環境,都“大興土木”優化當地的硬件設施,但當地普遍缺乏資金和相應的技術,這正是中國企業的優勢所在。
編輯/金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