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鮑 紅
近百年來,中國注重把眼光瞄向西方,學習他們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作為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以及當代中國優秀文化,并沒有真正走向世界舞臺。我們的圖書、期刊等,在世界各國(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只能是邊緣點綴,無法進入主流市場。這對中國與世界的溝通,對世界了解中國都非常不利。
中國文化如何更好地為人類做貢獻,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隨著信息時代和全球化的到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們終于找到了一個實際有效的手段,這就是將中國的內容資源以數字出版的方式,利用互聯網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內容是信息化競爭的制高點
全球化的信息化建設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首先是建設信息高速公路階段,其次是終端建設階段,最后是信息內容資源建設階段。其中信息內容資源的建設是信息化建設的制高點,沒有好的內容資源信息,信息高速公路的電腦終端不可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在技術和財力競爭方面,中國顯然落后于西方;但是在內容資源方面,中國卻有獨特的優勢中國五千年來積淀的文化博大精深,當代文化也非常豐厚,尤其是,中文的閱讀人口達15億人之多,全球漢語圈的人口超過20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人們將更加重視同中國的交流,中文的內容資源會日益顯現巨大的價值。
期刊是最優質的內容資源之一,它不像報紙和新聞那樣時效性強,又不像圖書那樣海量。期刊是典型的中國知識密集型產品,聚集了大批優秀作者、編輯和知識產品的創造者。它以生動及時連續的方式,展現了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是了解和研究中國社會最全面的工具。
電子期刊,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輕騎兵
在過去50年中,中國期刊銷往海外的年發行量不到百萬,平均年銷售額約300萬美元,其中郵寄費用占了很大比例。以《新華文摘》為例,從美國訂購一份要460美元,其中航空郵資占70%,期刊社獲益僅20美元,讀者收到刊物最快也要半個月以上。
2004年5月,美國紐約三大公共圖書館先后選了1000種期刊建立電子圖書館。2005年初,加拿大建立了電子閱覽室。在半年之內,臺灣69座大學開了電子閱覽室,服務的讀者超過200萬,占臺灣人數近10%。
龍源期刊網和作者簽約,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互聯網發行傳播,為讀者提供中文電子期刊閱覽室。目前,已有1380多種中文期刊全文電子版。網上期刊對于海外發行以及傳統渠道無法到達的客戶具有特殊意義。為海外的圖書館、學校等機構以數字出版形式建立期刊閱覽室,最大的好處是突破了時空阻隔,可以同步地把它的服務內容提供給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使用者。
數字出版,中國期刊走向世界的未來
通過數字出版,中文期刊將服務于全世界的以下主要群體:
一是海外華人。除了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外,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總數達幾千萬。他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較高,渴望了解中國的社會和文化,希望中國的發展壯大,他們將是中文數字化期刊的最大受益者。
二是海外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西方國家的圖書館建設很發達,平均每2萬人1所。美國的公共圖書館有8000多家,加拿大也超過1500家。這些圖書館為滿足公眾需要,收藏各個國家的資源。隨著華人在世界各地的增加,尤其全世界對中國了解需求的增加,中文期刊閱覽室必將日益增多。
第三個客戶群最有潛力,這就是世界各地的中小學。早在2000年,加拿大西安格省就把中文課列為中小學的必修課,加拿大全國也將采取這個政策。2004年2月,美國的全國教育委員會主度也宣布,將中文課列為美國中小學的必設課程。這意味著多家小學將設立中文的閱覽室,而電子閱覽室成為最主要的宣傳。
預計在未來5年中,世界各地將有1萬左右的圖書館和學校建立中文數字閱覽室。如果每個閱覽室讀者1000人,將使許多中文閱讀期刊發行量達到1000萬份。如果每個期刊在每個閱覽室達到20美元,平均可以獲得200萬元的凈利潤,這個市場是以前幾乎沒有的。
隨著3G的發展,和支付手段的完善,未來的互聯網將是優質內容的天下。數字出版將為中國期刊插上翅膀,中國文化將不再僅僅作為神秘的文化來獵奇和消遣,它將成為世界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中國的優秀文化資源,將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財富,在多元化的世界獲得應有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