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裕
摘要:隨著全國各中學多媒體教室配備日益增多,生物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越來越頻繁,舊式錄像機逐漸被淘汰。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筆者多年使用錄像教學,頗有些心得,本文談談運用錄像媒體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生物學教學;錄像;體會
錄像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的可見過程呈現出來,它生動形象,能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注意和興趣,幫助理解和記憶。我在近幾年的使用錄像視頻過程中,由傳統的錄像機到現在與計算機的整合,使用時間長,頻率高,經驗比較豐富,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錄像資料的收集
1、購VCD、DVD等現成音像資料。筆者經常到新華書店的音像柜逛逛,到街上音像店看看,發現與生物有關的素材就買回來,如“科學博士”、“牛津劍橋植物百科”、“國際雜技精彩實錄”、“高中生物實驗”、“人體生理衛生知多少”、“植物知多少”、“動物知多少”等等,這類資料獲得最簡便。最直接,最經濟。
2、由傳統的錄像帶轉錄而來。如果發現學校、電視臺、電教館、科技局等單位有較好的錄像帶,可以借來,花些錢,拿到專業錄像帶轉刻VCD的店里去,轉錄到光盤里。因為這樣的錄像帶很難再找到相應的播放錄像機,而刻寫到光盤里,就可以通過計算機來播放。
3、從電視截取。如中央電視臺的《人和自然》、《動物世界》、《世界各地》、《農業財經》、《午間新聞》、《新聞30分》等欄目,直播或重播時用線性采集卡進行截取,現在好多電視卡也帶有此功能。我獲得多期所需資料,效果還不錯。
4、從網上下載。我從“生物百花園”、“三明二中”、“泉州五中”等網站下載了好多與生物有關的視頻片段,內容多樣齊全,而且是免費的。
5、自行拍攝。現行的錄像教材沒有,下載的有些內容陳舊過時,和現行教材不吻合,需要改進調整。有條件的話,可自行拍攝或與當地電教館合作攝制,此種獲取途徑比較昂貴。
獲取錄像資料的途徑很多,最好刻錄在光盤里。便于攜帶,方便教學。
二、錄像媒體的運用
課堂執教教師在使用錄像之前,要自己先認真、反復觀看以熟悉內容。導看時要選擇看的方式、看的時機和看的次數。要以學生為本,注意使用方法技巧,對教學內容、教學順序、教學速度等進行取舍和調控。
1、先看后講或只看不講。以生動的直觀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以維持他們對生物的長期興趣。建構知識的過程中需有感性的認識,如在講解“環境的保護”時,挑選播放“科學博士”中的“地球的十大災難”部分給學生看,錄像中起先是生機盎然的地球畫面,急轉而下的是環境破壞,再是大自然的報復——洪災,地球無聲的哭泣把學生帶人意境中去,一次次的高潮跌起,一聲聲的憂傷解說,足以讓學生感受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此時,無聲勝有聲,教師可以不作任何的講解。此類方法可用于教材中一些容易理解的地方,如緒論、人類疾病與人體健康等等。
2、先講后看。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合理的想象和理解,促進思考,升華思維,彌補思維的不完整性,使動態變化過程和抽象結構具體化。如本人曾開過一節示范課,其中在用到減數分裂的錄像片段時,在一個班級試講時,采用先看后講,效果不盡人意,事后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減數分裂的概念較多,過程復雜抽象,學生的思維無法跟上錄像的節奏,造成聽不懂,理解不了的尷尬局面。在正式上課時,我立即調整思路,先講后看,先通過課件把減數分裂的過程靜態化,而后再播放錄像,整個動態變化過程易于理解,效果好多了。此類方法適用于一些較難理解,概念較多,動態連續變化的教材,如染色體變異中單倍體和染色體組等概念理解等,錄像作為一節課的總結,可加深學生印象,幫助消化。
3、邊看邊講。目的是讓學生看有所思,思有所得,觀看目標明確,思維定向。如上《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有絲分裂》實驗課時就進行實驗錄像教學。先播放錄像,讓學生用視覺學習,若有的學生對錄像幾分鐘的講解還是無法正確使用顯微鏡,可用暫停鍵讓錄像停止,教師邊講解邊讓學生動手,這樣大部分的學生就基本能掌握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接著,讓錄像繼續,當講解到制作臨時裝片時,主要的每一步驟都暫停,讓學生領會掌握后再繼續。就是這樣邊看邊講邊練,學生的實驗效果不錯。這種方法適用于教材中大多數視頻資料,如蛋白質合成錄像等。
三、錄像中出現問題的處理
1、按需要進行有效剪輯。我們所獲取的錄像資料是零散的,有用的和無用的全在一個片子(或文件夾)里,其順序不符合自己上課的教學要求和教學思路,為了便于上課更易操作,教師必須于課前做好剪輯工作,根據需要進行取舍,刪繁就簡,調整思路,可以用超級解霸最新版,進行截取或再合并。
2、錄像中出現常見“暗屏”的處理。這里的“暗屏”不是指電腦顯示器的故障,而是我們在播放錄像資料時,由于投影機的質量問題,經常會出現在電腦屏幕上看得清楚,而投到大屏幕時就顯得很暗,這時如果只通過簡單的超級解霸來調整亮度是不行的,因為那樣整個畫面都變亮了,沒有對比度,看起來整個畫面都泛白而看不清“內容”,可以用Premiere來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明亮度、對比、色調、顏色飽和度綜合調整。
3、對錄像進行深加工。收集到的好多錄像視頻中,無片頭,轉場突然,無解說或解說不符合需要,場景切換單調等等問題。可對錄像進行再加工,如加上片頭。可以用工具軟件Premiere加上片頭,使其完整自然;增加或替換解說詞,錄像資料中的好多解說詞并不是我們所需的課堂語言,可以自己錄音,替換原有的,或原有的全部不要,再自己錄制,現在的電腦普通配置都容易做到;增添轉場效果,由一個畫面轉向另一個畫面時。有時過渡顯得別扭,這時可增加轉場字幕及場景切換效果,如使用消融過渡效果、條形交織滑動、中心淹沒、鐘形擦除、關門、窗簾、輪狀旋轉及場景切換效果,錦上添花,更顯專業性:運用視頻濾境,比如將圖形變形、扭曲、顏色替換、馬賽克、勾邊、左右翻轉、擠壓、浮雕、漣漪、波動等,制作出各種各樣滿意的動態效果……
以上只列舉出幾個常見問題的處理,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實在解決不了的,可求助于音像專業人士。
四、運用錄像媒體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不能取代教師。播放錄像不能整節課播放,最好不超過10分鐘,時間太長,學生容易產生視覺疲勞,當然也不能太短,最少不少于10秒,太短了,學生還沒有反應就結束了,沒有留下任何印象,效果可想而知。錄像再好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作用,學生喜歡的是活生生的教師言行舉止,喜歡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溝通和情感交流。即使是別人的示范錄像課,也只能選取其中某些精彩片段來播放,不可全放。
2、不能包辦代替其他媒體。錄像不是萬能的,有時利用模型、實物、投影等多種媒體進行講解,脈絡更清晰,知識更系統,理解更透徹,形象更直觀。
3、不能取代實驗。筆者有一套高中生物實驗的所有錄像,但發現不能只讓學生“看”實驗,而要讓學生真正動手“做”實驗。因為錄像能重演實驗過程、條件及結果,但無法從視覺上“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所以教師切不能以錄像代替實驗。
參考文獻:
[1]牛寶田.運用電視錄像輔助生物學教學探討[J].生物學教學,1996,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