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的建設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教師、課程、學生三者是教學的基本要素,構成 教學過程的基本結構。課程建設有自身運行和發展的邏輯階段,直接指向課程存在的根本 問題,既是課程建設的目標,也體現課程建設的過程。課程的建設過程是課程、教師、學生 三邊交叉運動、交互作用的過程;是課程、教師、學生三邊 結構重組、同時拓展的過程;也是課程、教師、學生三邊共 同 超越的過程。教學的召喚結構、學生的期待效應、課程的動態生成,既同時發生,又相互聯 通,還重疊交融。
[關鍵詞]召喚;期待;課程建設;教學相長;動態生成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8)04-0051-04
課程的建設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教師、課程、學生三者是教學的基本要素,構成教學過 程的基本結構。教學過程的共時性決定三者共時共生,其中任何一個因素出現,就會牽動其 他兩個因素出現,使教學活動得以進行;如果缺少任何一個因素,教學活動就難以形成,而 已經出現的一個或兩個因素就會消失在教學活動之外。教師、課程、學生三個基本要素在教 學活動開始之初,是分別地出現的,隨著教學活動的進行,三個因素慢慢產生聯系,相互交 流,最后融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樣,說教與學是兩回事,是從起因的角度說的,在教 的活動中,教師是主體,因為教學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認識活動和發展活動;在 學的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因為學習總離不開學生的自我參與和自主發展。說課程是師生 聯系的中介,是從過程的角度說的,因為只有師生以課程為基礎進行對話交流,共同對課 程進行理解、解釋和運用,教學過程才得以展開。說教學是教師、課程、學生共同發展的過 程,是從結果的角度說的,因為教學通過綜合滲透達到的動態生成,最終難以分清何者為 教[1],何者為學,何者為中介。教和學的內容立足于課程但不就是課程,我們在 師生的成 長中找不到獨立的課程因素,我們只是在習慣上理解為課程目標的達成;教指向于學但不就 是學,因為教學相長也是在教的過程中完成的,雖然我們常常把教學的最終目標理解為學生 素質的全面發展;學來源于教但不就是教,不從廣義的角度我們難以區分教師指導、實踐體 驗和心靈妙語,雖然我們總認為學生的發展是教師教育的結果。其實,三者的共生、互生、 創生是水乳交融的。
課程建設是有它自身運行和發展的邏輯階段,直接指向課程存在的根本問題,既是課程建設 的目標,也體現課程建設的過程。
1.課程的建設過程是課程、教師、學生三邊交叉運動的過程
在課程建設的三個基本要素中,課程是人類知識、經驗的結晶,教育學則是人們研究教育 現象和教育問題的學科,是按照教育、教學需要經過精心選擇和系統加工形成的文本;教師 通過教學活動呈現課程內容——解釋教育的理論、實踐和方法,引導學生走進課程;學生在 教師的引導下走近課程——理解教育的結構、功能、規律、原則和方法,逐步邁向自主 成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是課程吸引教師去加工,或者教師呼喚學生去學習;還是 教師主動去研究,學生自主去欣賞,教師、課程和學生進行的都是一個三邊交叉運動。這既 是共同的需要,也是相互的依賴,更是三邊的深入。
2.課程的建設過程是課程、教師、學生三邊交互作用的過程
在課程方面,精品課程的建設是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概念、范疇、體系、研究方法、以及活 生生的教育實踐形成完整的教育世界;在教師方面,它是通過課程將活生生的教育世界呈現在教育過 程 中,并將它在學生的頭腦中激活起來;在學生方面,它是將課程和教師呈現的教育世界在頭 腦 中再現,并在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中驗證或反思復雜多變的教育世界。通過師生的交互 作用,通過教師的創造性的激活,通過學生有意義的反思,在師生共同體驗真實的和詩意的 教育世界的過程中,課程從一種表現性的材料轉化成為三邊交互作用的文本。
啟發性是一切課程應該具備的特征。教師從呈現到激活,學生從再現到反思,師生從交流到 體驗,就是使平面的描述變成立體的形象,形成逼真的、豐富的、活生生的教育世界。一方 面課程內容只能在教師和學生的理解、反思和體驗中活起來,另一方面能活起來又是課程內 容本身所具有的內在特征。從課程內容上講,教育世界只有在教師心中活起來才能在學生心 中 激活起來,只有在學生心中激活起來才能在學生心里活起來;從教師和學生來講,教師和學 生 只有在教育世界中才能感受到波瀾壯闊的教育活動。缺少了一方,其他兩方就不能出現。所 以,課程建設是三邊相互作用的結果。
3.課程的建設過程是課程、教師、學生三邊結構重組的過程
如果我們真正要理解和掌握課程,就必須理解課程內容的產生、發現、形成和發展過程,就 要在對課程理解的過程中重新去發現、總結和加工課程內容。因為課程都是以往知識經驗的 總結和歸納,已經脫離了真實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我們要理解課程描述的真實世界,就必須 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恢復、再造和重建的工作。因為在教師與課程的關系中,學生是中介;在 學生與課程的關系中,教師是中介;在師生關系中,課程是中介。無論是課程文本的設計者 ,還是對課程文本進行理解和加工的解釋者,都是一種心靈的存在,在心靈與心靈之間是可 以進行溝通的。通過教師與文本的溝通,學生與文本的溝通,以文本為中介的師生溝通,我 們就能正確地理解、解釋和掌握課程的本來意義,與現實相聯系的本真世界的意義才能在 課程建設中得以揭示和生成。理解和掌握一門課程,就是正確地認識它所呈現的真實世界, 我們 對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就是人類在實踐中與外部世界對話活動的回溯,就是對課程文本 的構造進行再構造。 “這種解釋歸根結底是一種推測過程,一種把自己置身于作者的整個 框架中的活動,一種對一部著作創作的‘內在依據的理解,對創造行為的一種再創造。因 此,理解是對原有作品的一種再生產,對已經認識的東西的一種再認識,從概念的使命要素 、作為創造組織中心的‘原始決定出發的一種重建”[2]。伽達默爾的這種說 法用來解釋課程建設也是非常合適的。
教學相長、課程發展各以對方為基礎而同時達到。在課程方面,是由描述的對象體現真實世 界的意義,教師在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的過程中,再現的結構轉變為再造的結構。學生在對 課程內容進行重組的過程中,呈現的結構轉變為活現的結構;在師生方面,是由對話交流到 意義理解,師生雙方由單向傳輸到心靈對接,形成教學相長的結構。關系的轉換過程就是結 構的重組過程。當課程內容轉換為真實的教育世界活起來之后,對真實世界的解釋必然轉換 為一種要求,即這種世界表現了什么,有什么意義?對師生的發展起什么作用?
一方面,沒有師生由對話交流進入真實世界,活生生的教育世界不可能顯示其意義;另一方 面,沒有課程內容顯現的活生生的教育世界進入生動的表達,師生的對話交流不可能進入意 義世界[3]。課程內容顯現的活 生生的教 育世界在一定時空中的可顯示性,與體驗意義世界的師生在一定時空中的可把握性,形成了 三邊結構不斷重組的條件。
4.課程的建設過程是三邊同時拓展的過程
首先,課程表現為一種非理論所能窮盡的意蘊,因為理論天生具有開放性,課程是在吸納多 樣豐富的新理論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的;因為教育問題是層出不窮的,教育理論總是“對教育問題的嘗試性解答”[4];因為教育實踐總是復雜多變的,教育理論總是落后 于教育實 踐而產生強烈的提升的要求;因為教育活動總是動態生成的,理論的創新常常是在動態的教 育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其次,教師表現為一種解釋和重組理論的沖動,因為對教學內容的加 工和改造,是教學過程對教師的內在要求,教師的創造才能就是在加工和改造理論的過程中 得到提升的;因為教學過程充滿著置疑問難,沒有問難就沒有教學,教師的研究能力就是在 設疑解難的挑戰中得到發展的。第三,學生表現為一種非文本所能窮盡的期待,因為文本的 世界和心靈的世界構成的距離常常是個性發展的動力;因為教師群體的解釋和學生個體的解 釋產生的碰撞常常是自主發展的契機;活生生的教育世界不能完全為文本所概括,也不能完 全由教師所描述,就形成了文本之外的理解和解釋,這種文本之外的意義生成不是課程自身 形成的,而是在學生的期待中形成的,只有當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期待效應時,才能體會 到文本之外的意義生成,同樣,只有當課程進入文本之外的意義生成時,學生才能感受到文 本所不能窮盡的意蘊。第四,師生關系表現為教學相長,師生和課程的關系表現為同時拓展 。三者是同時并進的,教學的“召喚結構”[5]、學生的“期待效應”[6] 、課程的動態生成既同時發生,又相互聯通,還重疊交融。
5.課程的建設過程是課程、教師、學生三邊共同超越的過程
課程為什么會有文本之外的意義生成呢?文本之外的意義生成既是課程的內在特征,也是師 生成長、課程發展的內在需要,正是在文本之外的意義生成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心靈 接通了,理論導向與實踐操作的訴求聯通了,生活世界與教育世界的追求融通了。中國古人 相信:“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切磋琢磨、教學相長,是教學過程的固有表現?,F代教育理 念倡導:“教是為了不教”、“師生與課程的共同發展”,都指的是教學過程發展的至高境 界。這種教育境界不是有限的時空所能表現的,它只是表現為一種揚棄,一種發展,一種提 升,一種追求。這種教育境界其實就是教學與課程發展的深度和高度,它蘊涵的是教育過程 的生成性,指向的是師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正是這種持續不斷的生成性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深 度,構成教學過程的發展性和課程建設的超越性。
教師為什么會發現非理論本身所能表達的改造和重構的空間、非傳授所能帶來的期待效應呢 ?意義的挖掘和學生的發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特征,在改造和重構的過程中,教師感受到教 育的責任和創造的熱情,這種責任和熱情本就內蘊在教育者的心靈之中,如果教師局限于具 體有限的時空中,為其所困,為當下的功名和效益而奔忙,為日常事務所纏繞,就感受不到 這種責任和熱情,但文本之外的意義生成、預料之外的學生發展出現時,教學過程的召喚結 構就會形成,教師也就被激發,帶進改造和重構的空間,產生召喚的責任和激情?;蛘哒f, 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專業素養就充分呈現出來了。
學生為什么能感受到非文本所能呈現的延伸領域、非灌輸所能達到的召喚結構呢?教師的召 喚和課程的召喚是教學過程的基本特征,在課程的有意義的空白的挑戰之下,通過教師的誘 導啟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潛在的素質被激發起來,這種欲望和潛能是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 的固有特點。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與“悱”既是一種需求,也是一種 機能?,F代教學理論提出的“跳一跳,摘到桃”、“最近發展區”,其中“跳”和“距離” 既是 一種描述,也是一種策略。當“空白[7]”、“距離”[8]、“要求”所形 成的召喚結構與學 生的欲望和潛能構成的期待效應相互作用時,學生內在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就會被充 分激發起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就會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實現。
師生的教學相長,師生與課程的共同發展,是在師生之間、師生與課程之間的相互 作用中完 成的,它既不能孤立地發展,也不能孤獨地發展,必然要求存在于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或 者是課堂教學,或者是課外活動,不可能單方面或靜止地存在。師生、課程一旦出現于具體 的 教學活動之中,一方面是對各自本質的具體確定和實際肯定,另一方面又是對各自本質的一 種限定,對各自的豐富性的一種否定。師生、課程一旦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實際的相互聯系, 就不會滿足于各自的具體存在,都要求超越自己的局限,渴望豐富地表達自己,希求實現自 己的深層意蘊。
意義的深度存在于課程之中,只有師生通過教學過程的層層深入,它才呈現出來;素質的深 度深蘊于師生的內心之中,只有在面對課程,在課程中被層層激發時,它才顯露出來。沒有 師生的參與,課程的深度無法呈現;沒有課程,課堂內的教學相長也無法得到實現。
總之,課程的建設,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融通建設者經歷、學識、修養、 追求、愛好、志趣的載體。不同的人,不同的群體,追求的過程是千差萬別的,達到的境界 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心境,行為的選擇各有特色,活動的方式自成風格。 我們作為課程的建設者,當然希望在發揮每一個建設者獨特風格的同時,享受“同游”的快 樂,努力去接近課程建設的理想境界,也逐步到達人生的理性境界。
[參考文獻]
[1]孫俊三.雷小波.教育原理(自序)[M].湖南教育出版社,2 007.211.
[2]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187.
[3]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26.
[4]周作宇.問題之源與方法之鏡:元教育理論探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83.
[5]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79.
[6]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研究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卷)[Z].北京:中華書局, 1985.207
[7]宗白華.天光云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54.
[8]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77.
(責任編輯 黃建新)
Beckoning and Expecting: the Dynamic Creation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SUN Jun-s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 1, China)Abstract: Course construction is made in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courses and
students are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teaching. Course construction has its
own mechanism and logical phase, which points directly to the fundamental proble ms in courses. Course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targe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but also the embodiment of it.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 process of the
trilateral interaction of cours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lso a structure-reconstructing, developing and surpassing process of the three . The beckoning structure of teaching, the effect of students expectation and
the dynamic creation of courses not only occur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connec t and mingle with each other.
Key words:beckon; expect;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dynamic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