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李駿
摘要:結合我國企業并購的司法實踐情況,分析、研究國家稅務總局的規范性文件,并對比美國和我國臺灣地區企業并購中稅收優惠之法律規定,筆者總結了我國現行規定存在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稅收優惠 企業并購 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5-
新修訂的《企業所得稅法》統一了內外資企業的差異性稅收待遇,實現了稅收優惠政策的統一與規范,對構建平等競爭的稅收法制環境具有積極意義。我國現行規定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一、企業并購中稅收優惠的立法價值取向不明
政府對企業并購的態度取決于企業并購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作用,其是否具有“突出的公益性”。如果企業并購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有積極作用,具有“突出的公益性”,則我國稅法應持積極的態度,進行鼓勵和促進。如果企業并購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有消極作用,不具有“突出的公益性”,則我國稅法應持消極態度。筆者以此作為價值評判標準,來分析一下我國企業并購是否具有“突出的公益性”,稅法是否應予以積極鼓勵與支持。
我國現行并購稅制主要以收購企業是否使用本企業股權作為對價以及所使用的本企業股權對價的比例作為區分企業稅收待遇的主要標準。由于該標準是一種“形式”上的標準,并購雙方可以通過設計符合該“形式”的并購方案享受稅收優惠待遇,實現避稅目的,但其事實上卻并不具有“公益性”。實踐中該標準形同虛設,導致我國稅法對于企業并購何種支持,何種反對態度混亂,并最終造成現行法律規定價值取向不明。
二、企業并購中稅收優惠法律規范位階低下
我國企業并購之稅收優惠不是由法律加以規定的,其主要被規定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各種“通知”和“批復”等效力低下的紅頭文件中。這就使得稅收法定主義本有的保持法律穩定性和當事人可預測性的機能受到重創,導致納稅人無法進行合理預測,從而嚴重影響了經濟主體的自由和理性的選擇,加大了稅收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
這種由稅務行政機關制定稅收優惠措施的做法違背了新修訂的《企業所得稅法》第29條、第35, 36條的規定。該法規定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制定權集中于國務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享有一定的稅收減免權。
三、稅收優惠方式直接、單一
企業合并免征契稅,免征印花稅,目標企業屬于上市公司的,其個人股東免征收個人所得稅……;股權收購中目標公司的個人股東免征個人所得稅……;資產收購中轉讓全部企業產權的,免征增值稅、營業稅、契稅等。縱觀三種并購交易形式下交易各方享受的稅收優惠待遇,不難發現我國對企業并購主要采取減免稅等直接優惠方式。
直接優惠方式可以使納稅人直接感受到稅收政策鼓勵的方向,因而具有較強的指向性。但缺點是直接優惠方式對稅收收入的影響很大,而其激勵作用也相當有限。間接優惠方式雖然作用較為間接,但可以減少政府的稅收損失,并且其激勵作用并不見得比直接優惠方式小,缺點是在征稅各期需要認真核算以前年度遞延的稅款額,容易造成稅收征管繁瑣化,對稅收征管的要求比較高,它們分別適用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投資環境已經建立并日益完善,政府不應廣泛采取作用直觀、見效明顯的直接優惠措施吸引某些急于取得利潤的投資者,而應傾向于采用遞延納稅等間接優惠方式,以保證經濟的協調發展。當然,這并不是完全否定直接優惠方式,而是限制直接優惠方式的使用范圍。
四、免稅并購適用條件和適用范圍之不足
依照《關于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中的有關規定,當企業以整體資產轉讓、整體資產置換和合并形式進行并購;并且符合享受所得稅遞延的稅收優惠條件時,有關當事方通常不需要當期確認財產收益或損失;相反,如果以上述三種形式進行并購,但不符合享受優惠的條件,有關當事方則必須當期確認財產收益或損失勸。這里的“不確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并非真正的免稅,只是通過延緩其損益認列的方式,將其納稅義務予以遞延,當企業以不符合特定適格要件的形式處置該資產時.,將一并繳納所得稅。鑒于,該主要機理在某種程度上與第三章第一節論述的美國聯邦“免稅并購”的主要機理相類似,同時也為了便于與美國聯邦并購稅制進行比較、借鑒,在下文中筆者將符合特定要件而享受所得稅遞延優惠待遇的整體資產轉讓、整體資產置換和企業合并稱為“免稅整體資產轉讓”、“免稅整體資產置換”和“免稅合并”。
五、反避稅措施欠缺
企業并購活動屬于復雜的資本運作活動,涉及的稅款金額較大,任何細微的稅收漏洞都可能導致稅款的大量流失。而企業并購活動中各種避稅方式也是層出不窮、極其高明。這就對反避稅規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多數國家有關企業并購的免稅條件大都限定在兩個方面:所有者權益的連續性和企業經營業務的連續性,美國除此之外還在商業目的和交易步驟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相對來說,我國現行規定欠缺反避稅措施,對于并購雙方精心設計的并購方案,尤其是對每個步驟的交易均符合免稅條件的多步驟交易幾乎束手無策。如果用國際上多數國家普遍采用的標準來重新考察我國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那么大多數并購案例的真實性都將受到懷疑。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整體資產置換,資產置換往往發生在關聯企業或控股公司之間,其目的是保住上市公司的殼資源以便更好的上市圈錢,或是配合莊家在一級市場炒作股票而并非企業經營發展的真正需要。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稅收制度國際比較課題組.美國稅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 周奎省 吳豪.企業合并稅收優惠法制制度比較研究,經濟與法,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