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峰梅
摘要: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保證數學學習的有效進行,是數學教育面臨的課題。實行分層教學,在分層中解決數學教學問題,是解決這一課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次;問題
所謂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生發展水平的差異,設置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激發學生的活力,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發展的狀態,努力形成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局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教師要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多年小學數學的教學生涯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分層探索:
一、通過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分層概括能力
教師應該認真分析研究教材,盡量使用具體形象的描述,通俗化的語言讓學生樂于接受。如:有彩色粉筆6盒,白色粉筆是彩色粉筆的3倍,白色粉筆有多少盒?學生很快說出用乘法計算。問學生用乘法計算的原因,他們通過審題后說出一句話:“實際上是求6的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算。”通過簡單的語言啟發訓練,使學生用身邊的語言理解復雜的數量關系和題意,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審題、讀題能力的提高,也培養了學生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探索題目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探索題目的思維能力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也是解題的核心。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盡可能用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使應用題的教學顯明化,讓學生盡可能地觀察到我們的思維過程。
例如:△+△+△=△×□
□+○=18
○÷△=3
△=( )
首先,知道解決這道題的突破口在于“乘法口訣”,三個△相加等于后邊的算式,怎樣靈活運用乘法口訣來思考,這一點解決了,題目就有突破了,這就是審題思考的方法。根據這個方法,我接著講解一步到兩步的應用題,如:3個小朋友吃了15個蘋果,_______?讓小朋友提出問題,同學們積極舉手發言,踴躍參與,提出“平均每個小朋友吃多少個蘋果”的問題。這時,我把問題改成“5個小朋友吃了多少個”,并請同學們分析解題思路。小朋友們斷斷續續把手放下,不敢發言了。我啟發學生:“這題也有突破口,誰能發現?誰再把剛才的問題說出來,看與這個問題有沒有關系?如果能說出剛才的問題,你就能找到解決這道題的突破口。”經過我的提醒,學生斷斷續續又把手舉起來了。學生認識到解決兩步應用題時,尋找先求的問題就會有一個新突破,從此學生感覺不再難。這樣大大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訓練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索問題
小組合作能營造討論氛圍,讓學生“學”有所見。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合理組建學習小組,把好、中、差的學生的比例搭配好,又要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例如,“黃花有10朵,紅花比黃花多3朵。一共有多少朵花?”隨著教師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學生能夠根據已知條件在頭腦中逐步推想:先求紅花有多少朵,就要把10朵和3朵合并起來,用加法算,再求兩種花一共有多少朵。小組合作能使有些學生逐步獨立地表述自己的推想過程,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
四、分層鞏固,拓展思維
數學是一門規律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合理地安排一些基本題,讓學生利用自己已經學會的數學知識和方法來解答,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熟練程度,還可以拓展其思維,培養學生靈活、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善于依據學生知識能力的差異,組織他們進行有效合理的小組學習,對“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設計不同的習題,從基礎題到綜合題,從綜合題到提高題,分層次教學,并適宜地安排練習。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分階段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興趣學并樂于學。例如二年級下冊教科書第55頁的“解決問題”,教師可以設計簡單的看圖題“左邊小兔有18只,右邊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數是小兔的幾倍?”進行鞏固練習,還可以設計在多個信息中解決“誰是誰的幾倍”的問題。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
總之,分層教學是從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實際水平出發,把學生的“學”放到第一位,解決數學中的問題,再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濟微中學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