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紅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生;思考;
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2(B)—0041—01
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既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學生思考習慣的培養又是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調動起學生動腦筋、想問題的熱情,讓學生逐步養成思考的習慣。
一、創設情境,誘發思考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積極思考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因此,教學時,教師應有目的地創設問題情境,調動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用實物出示4個蘋果,讓學生把4個蘋果連續平均分2次,學生很容易得到把4個蘋果平均分開后,1份有2個蘋果,再把其中的1份再平均分開后,1份有1個蘋果。之后再讓學生繼續思考:將1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1份是半個蘋果,“半個”蘋果用什么數表示?學生們很困惑,不知道如何表示。這時,教師再告訴學生,學習完“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后,答案自然揭曉。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他們心中充滿了期待,充分做好了接受新知識的心理準備。
二、適當引導,促進思考
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思考線索,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從而避免學生因盲目思考而導致思考低效。如,北京師范大學版的《數學》第四冊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二年級有89人,比一年級少57人,一年級有多少人?學生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見“多”就加,見“少”就減,這時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這樣引導:一年級和二年級相比,哪個年級的人多?是求大數還是求小數?學生回答求大數。學生順著教師的引導積極思考,就會很快找出數量關系式:大數=小數+相差數,此題應用加法計算。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扶”其所弱,“幫”其所難,因勢利導,學生就會逐步學會思考。
三、留給時間,充分思考
學生愿意思考,學會思考,沒有適量的思考時間,思考也會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為了使全班學生都積極思考,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同時,為了讓全體學生都有所發展,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同時還要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并把學習內容的關鍵之處和學生不易領會處,精心設計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分層設置。
如,在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時,先將本班學生分為甲、乙兩組:甲組由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學生組成,乙組由學困生組成。課堂上,讓甲組學生按“操作——比較——推導”的步驟,采用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進行探究學習。乙組學生在教師直接指導下進行剪拼操作,然后引導乙組學生思考:剪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有什么關系?近似長方形的寬與圓的半徑有什么關系?最后啟發學生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樣,甲組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乙組學生在教師的直接指導和低難度的提問、啟發下掌握了知識。這樣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思考,能有效地解決在統一教學中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問題。
四、組織討論,深入思考
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是群體活動與個體活動相結合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抓住契機,組織討論,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通過交流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的思維更靈活。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要說就得先想,有了想法,學生必定會產生交流的欲望,這是組織討論的有利時機。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教師先出示了這樣一組準備題:8÷2=4 , 80÷20=4 , 800÷200=4 , 8000÷2000=4。然后引導學生從上往下觀察,看看被除數和除數有什么變化,商變化了沒有, 之后再引導學生從下往上觀察,啟發學生找出規律。經過獨立思考后,學生都產生了想說的欲望。教師以此為契機,組織學生深入討論:“在除法里怎樣才能使商不變呢?” 學生紛紛討論,各抒己見,之后教師再加以歸納、總結。實踐證明,這樣教學,不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還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