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清
摘要:本文在總結現有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有益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關鍵是創建優良學風、引導學生實現“兩個角色”的轉變是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重點以及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是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難點。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關鍵;重點;難點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78 (2009) 32-0164-02
高職教育在我國廣泛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高職教育從規模到內涵的不斷發展,教育工作者在學生教育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高職院校學生教育主要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專門技能,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必備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人才。探索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特點和規律,采取與時俱進的有效的教育管理理念與模式,是擺在我們高職院校學生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研究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特點與規律,不但能深化教育者對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內涵的認識,使高職院校的教師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而且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業務水平和個人素質,幫助學生順利地成長成才并成功地走向社會。
一、創建優良學風是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關鍵
學風建設是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永恒主題,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學風建設和研究,是高職院校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教育改革深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面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多方面努力進行改進和創新。
學風是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生活、紀律等多種風貌的綜合體現。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學風、校風、教風結合起來,形成齊抓共管、全員育人的機制是高職院校學生思政工作的基本思路。學生的思政工作也只有與學風建設緊密結合,才能抓實、抓出成效,因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首先應該在優良學風中體現出來。
一所學校的學風,是指“全體師生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治學目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是全校師生群體心理和行為在治學上的表現。”學風建設的本質就是根據學風的特點、規律和目標。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在校學生治學精神的培養活動。
創建優良學風既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學風建設對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它不僅僅是一個教學問題,它對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生活,弘揚刻苦學習、頑強拼搏精神和求真務實、明禮誠信的道德風尚,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價值觀以及學會做人、做事都有積極作用和深遠影響。創建新時期高職院校優良學風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人才工程。
二、引導學生實現“兩個角色”的轉變是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重點
2007年8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越來越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國的未來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靠人才,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工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繼續堅持好、落實好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的方針,大力倡導尊師重教,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高職院校引導學生實現“兩個角色”的轉變是學生教育管理的重點。
(一)引導學生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加強學生的入學教育
新生入學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入學教育對幫助新生盡快融入大學生活,順利實現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樹立新的人生目標,提高心理素質,培養專業興趣,實現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入學教育是指為新生了解高職教育有關知識、熟悉高職教育教學和教學管理特點,明確本專業教學要求,掌握高職教育學習技能,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而開展的教育活動。入學教育是高職院校開展教學活動、落實教學過程中的首個環節,規范到位的入學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根本保證,是學生順利進入專業和課程學習、掌握自主學習技能和方法的重要鋪墊。高職院校應不斷提高對入學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這一環節放到事關學校教學過程管理水平、事關校風學風建設、事關教學質量和學校聲譽的高度,為規范實施入學教育環節配備充足的師資力量,提供可靠的條件保障,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入學教育環節的安排包括教學課時、教學組織形式、輔導老師、考核方式等。
入學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教育、專業教育、自主學習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思想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動機,激發學習熱情;專業教育主要介紹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專業教學及教學管理要求,課程免修免考、補修、學位申請等規定;自主學習教育重在介紹高職教育的常識與特點,自主學習的方式與方法,學習專業技能等;信息技術教育主要包括計算機信息與技術等。
(二)引導學生實現從大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加強學生的畢業教育
作為剛剛跨出校門,走向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在經歷選擇與被選擇的矛盾沖突過后,無論滿意與否,最終都將選定某一職業,開始邁向社會,這無疑是人生一大轉折。這一轉換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角色轉換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事業的成敗。有些畢業生能很快適應這種轉變,表現出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但也有一些畢業生很長一段時間后,仍然不能適應新環境,這實際上是一個角色轉換過程中角色不適的問題。幫助大學生掌握角色轉換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尋找有效途徑和方法盡快幫助畢業生適應新角色,是高職院校畢業生教育的重要內容。
此外,高校肩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大學生是否具備創造力,擁有創新才能,直接關系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發展。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畢業教育管理的過程中比較強化其對畢業生的服務功能,針對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反映與就業技巧培訓進行了細致的工作,重視畢業教育的實用性,而忽略了創業創新教育的重要地位。實際上創業創新教育作為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創業創新能力是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基礎,也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基礎。高職院校作為實施創業創新教育的主體之一,迫切需要擔當起創業創新教育的重任,培養一批具有創業創新意識、創業創新精神與創業創新能力的創新型學生。
三、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是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難點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社會性和人民性。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這是一項重大變革和歷史任務”。進入21世紀以來,知識經濟的日益發展,大學畢業生年年急劇增長,待業人數也年年猛增,因而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就業難的現象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沒有得到重視,造成臨近畢業時才認識到個人職業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高職院校應該盡早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大學生自己也要提前認識到個人職業素質的重要性,盡早著手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
因此,如何著力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提高,已成為高職院校落實以學生為本,為學生解決切身利益的重大研究課題,也是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重點。幫助學生培養自己的職業技能是職業素質培養的落腳點。相應的技能是大學生進入職業領域的資本,不同的職業會對人們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大學生對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認為經過了專業學習,就有了相應的技能。我們要讓學生了解知識教育是學習技能的基礎。要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一定要經過反復實踐或者體驗。我們要輔導學生學會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單,了解這些技能與自己的職業目標之間的差距,以及職業技能培養的途徑和認識的方法,這都是職業素質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學生應該通過制定自己的職業計劃來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會。在制定計劃中高職院校學生需要經歷幾個實踐環節:一是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一些相關的信息來補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職業培養計劃;二是在做計劃時要評估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兼顧自己的能力,環境條件的限制,周圍人對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預測在現實目標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阻礙和如何逾越障礙。學校教育者要鼓勵學生采訪有關職業成功人士,獲取他們的成功經驗。特別是應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一些臨時性的工作,以獲取更多的經驗和社會信息。通過實踐,讓學生對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個人價值觀、興趣、需要、人格、能力傾向等,進一步補充他們的學習內容和調整自己的職業價值取向。
總之,大學生就業為社會和學校關注、為家長和學生關心。高職院校應該通過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來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增強大學生就業力,解決大學生亟需解決的問題。這正是高職院校落實以學生為本的必要措施,也是學校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解決大學生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靳潤奇,池衛東,王冬梅.論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6,(32).
[2]劉蘋.大學畢業生實現角色轉換的有效方法[J].當代經濟,2006,(7).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