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清
【摘要】21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需要大量創新人才,學校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21世紀的教育要求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并且能夠充分體現創新教育的民主性原則等,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創新精神 探索 興趣 民主
一、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直觀、形象、新穎的優勢,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好奇心是人們對新奇事物積極探求的一種心理傾向。強烈的好奇心,會促使人們產生一種積極探求新知識的欲望,這種求知的欲望如果反復地表現出來,就形成了一個人對某一事物或活動的興趣。在學習活動中,興趣不僅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甚至會導致具有重大意義的發明或發現,可以說興趣是促使學生創造性活動的主要動機。現代教育技術在文字、圖像、圖形、聲音、視頻圖像、動畫等教學信息的展示上,以其形象逼真、新穎別致、跨越時空限制的巨大優勢,對學習者的各種感官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強烈刺激,創設出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為其創造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內部感受的環境。
二、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大信息量、開放、交互的優勢,培養學生探索精神
蘭本達所倡導的小學教育的“探索研討”教學法,把教學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探究。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與所學的概念相聯系的材料,讓學生自己去操作,通過對這些具體的客觀材料進行探究,從而感知材料中與科學概念有關的結構。第二階段是研討。即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讓學生講出自己在探究中的發現,通過同學之間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個學生所獲的形象更豐滿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觀察到的形象內化成概念。
要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探索,就必須給學生提供大量學習材料,實物材料的獲得畢竟是有限的,而現代教育技術就具備大信息量的優勢,并且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交互性,它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材料。學生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就要親自動手操作這些學習材料,這些材料使思維沒有現存的可資依從或可供模仿的東西,能給思維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不容易給思維造成某種限制與束縛,因而能激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大膽想象,充分發揮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智慧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和建立事物之間的新關系,探究出材料中所包含的概念。若學生經常接觸這類材料,其思維就會變得日漸靈活和敏銳,并逐步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和分析問題。在這種探究過程中,不僅有助于學生去建構知識的意義,提高認知水平,更能激發其創新意識,發掘其創造的潛能。
在學生進行探究之后,要讓學生發表他們探究的結果。現代教育技術以其良好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給予學生研討的機會。學生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對一些有爭論的問題,各抒己見,對有懷疑的地方可以提出問題,相互交流,或與教師進行探討。通過研討把各個學生看到的、想到的集中起來,使大家對所要認識的事物了解得全面,并且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主體性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礎。放手讓學生在有利于學習的情境中,獨立自由地進行探索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研討尋求結論?,F代教育技術的交互性又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豐富、友好的交互界面,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知識結構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安排學習進程、獨立地解決各種問題?,F代教育技術的交互性在運用中,不僅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過程,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獲;而且能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交流和評價的機會,促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變過去被動地聽講為主動參與和實踐操作,有利于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積極主動參與的良好品質。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探究式學習過程中,通過“探究——研討”,以小主人的身份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不僅學會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學習的方法,特別是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也體現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三、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充分體現創新教育的民主性原則
“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調動其創新的勇氣,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想像力”。創新教育的民主性原則強調教育過程中要形成有利創新的民主氛圍,如師生關系、教學環境、學生自由發展等方面?,F代教育技術以其網絡化的優勢,充分營造了有利于尊重個性、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
創新性教學力求實現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靜態轉向動態,從對立走向合作,而這一切依賴的是師生關系的民主化。良好的教育必須建立一種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
現代教育技術以其網絡化的優勢,構建了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的教學氛圍,教師只需坐在終端機前就可以了解全班每個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情況,借助信息傳輸網絡及時地對某個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幫助其解決困難。同時,由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其他同學聽不見,也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對其個性的尊重,對于那些學有余力或有獨創見解的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有利于個性特長發展的內容進行學習,也可以和教師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行交流,這樣的氛圍不僅有利于實施因材施教,也是對學生想像力和創新的尊重和愛護。這種創新教育的環境和氛圍,改變了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病,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氣氛中創造,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呼吸”,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環境里,感覺到愛和尊重,從“客體”變為“主體”,樂觀而自信才能不“唯書…‘唯上”,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質疑;生動活潑,積極主動,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李宗誠等.電化教育手冊.重慶大學出版社,1992,(G43-62).
[2]中國電化教育.中央電化教育館,2008,(增刊).
[3]中國電化教育.中央電化教育館,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