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祿 耿玉香
摘要:文章對高職院校當前頂崗實習模式的不足進行了歸納性分析,對教育教學系統化是完善頂崗實習環節的根本觀點進行了論述,闡述了基于工作過程課程的“學”和“做”科學結合的頂崗實習創新措施。
關鍵詞:頂崗實習;完善;創新;系統化;做中學;綜合職業能力
作者簡介:鄭春祿(1963-),男,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主任、教授;耿玉香(1966-),女,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副主任、教授。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36-0043-02
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有效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形式,通過以“做中學”為特征的模式培養高技能人才。多年來我們將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學”與“做”科學結合,從培養方案和頂崗實習方案的系統化入手,不斷創新頂崗實習措施,完善頂崗模式。
一、當前頂崗實習模式的不足

高職頂崗實習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為導向,充分利用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學中做”為主的校內教育教學的成果和校外實際工作為載體的“做中學”有機結合的職業教育培養的高級階段,其目的是提高學生職業綜合素質和能力,同時提高就業競爭力。頂崗實習其性質類似于德國的“雙元制”模式中企業培養部分。
當前各高職院校的各專業都設置了頂崗實習環節,管理模式不一,但其共同特征為:一是時間長,一般包括畢業實踐階段半年以上的時間;二是教學環境企業化和社會化,學生是在企業真實的工作崗位上進行綜合能力訓練;三是學生具有在校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他們要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還要作為企業員工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有明確的工作責任和要求,享受一定的實習補貼,專業對口的頂崗實習能確保學生畢業上崗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有利于實現由“學生”向“員工”身份的轉變。
由于各校的條件和理念差異,頂崗實習的效果不同。通過調查分析,頂崗實習存在如下不足:
(一)缺少頂崗業務訓練方案
一般學校對學生頂崗實習階段雖有較明確的目標、內容和要求,但多數的頂崗實習崗位就是用人單位的需求崗位,因此學校沒有能力自己制定訓練方案,也沒有要求用人單位從教學角度制定訓練計劃。
(二)缺少剛性的考核措施和執行力度
用人單位和學校缺少溝通,盡管在實習協議中明確了各自的責任和義務,但在具體管理中形同虛設。學校對學生在校外的頂崗實習缺乏有效管理,用人單位忽略經濟利益以外的人才培養元素,使頂崗實習考核流于形式。
(三)實習指導效果不平衡
頂崗實習是“做中學”的教學模式。由于用人單位的人才培養意識和水平不同,形成了指導效果的參差不齊。現代企業注重培訓和指導,但傳統企業多數形成“師帶徒”的低效模式。
二、教育教學系統化是完善頂崗實習環節的根本
我們認為,專業培養方案的制訂和頂崗實習方案必須系統化,其含義是專業培養方案是整體方案,頂崗實習方案是其中的一個子方案。頂崗實習方案與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其他教育教學子方案必須相輔相成。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頂崗實習崗位就應該是用人單位的實際崗位,其他崗位只是權宜之計。教育教學系統化完成頂崗實習環節應包括如下內容:
(一)專業培養方案中其他培養子方案都是頂崗實習方案制定的基礎
課程(包括文理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限定選修課程、任意選修課程等)為頂崗(包括頂崗實習、就業頂崗)奠定基礎知識和初步技能;實踐環節(包括軍訓、實訓、實習、設計、各種競賽、各種課外活動等)為隱性知識的豐富和職業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載體。頂崗實習是校內所學的綜合應用,是進一步提高職業綜合能力,適應就業崗位需求的綜合環節。多數院校將畢業設計(論文)環節與頂崗實習有機結合,以實際項目為背景完成實際任務(設計、技改、試驗、維修維護、項目實施書等)。
(二)頂崗實習是一種工學結合的“做中學”模式的教學環節
因此必須遵循職業教育規律,采用系統化的教育教學形式。學生雖具有員工身份,但主體身份是學生。企業必須配備導師,至少配備師傅。頂崗的實際工作就是教學項目和任務。既然是教學就需要有教學大綱(教學標準)和教學方案。有目標就需要考核和獎懲,更重要一點就是要有科學的管理。
(三)頂崗實習是學校和企業合作的系統化工程
它由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同參與。三者關系處理好才能保證頂崗實習的順利、有序進行。保障工學結合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富有成效,我們認為關鍵點如下:
1.實習崗位的選擇應以用人單位的崗位為主。傳統的頂崗實習往往是學校選擇的專業對口、規模較大的現代化企業。其優點是便于統一管理和考核,但真正的做到頂崗工作很難,而且絕大多數不能被實習企業留用工作。近幾年來,我們改變思路,將招聘用人單位作為頂崗實習崗位,雖然管理有難度,但實現了實習與就業一體化,真正做到了學為所用。如此順水推舟,企業、學生雙滿意。
2.實習管理的難點在于企業是否積極配合。企業是學生頂崗實習過程的實施者,企業決定了用人權和學生的經濟利益。由此決定企業是頂崗實習期間的管理主體,學校必須依靠企業組織教學和日常管理。我們的經驗是在用人單位來校招聘初期協議教學和管理措施,以約束雙方積極配合,高質量完成實習。
3.實習管理的主導是學校。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其經濟效益是第一位的,其多數管理者、技術人員是教育的外行,學校必須自始至終對實習進行主導性管理。我們需要讓企業的高層主管支持實習中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也需要做好企業管理的中層和基層重視學生頂崗教學的指導工作,更重要的是對崗位的導師或師傅進行職業教育方法的培訓。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具有企業員工和在校生的雙重身份,既要服從企業的管理和支配,也要服從學校的管理和指導,學校是協調者,也是監督者,更是實習的指導者。學生實習中生產、生活、交通、住宿與企業的關系等問題需要學校協調,學生的實習過程中表現和效果需要學校監督,學生實習中學習方法和新知識需要指導。
三、學與做科學結合是頂崗實習措施創新的基礎
我國目前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模式可以歸納為“學中做”、“做中學”兩類模式,“學中做”是指以學習理論知識為主線,通過實踐活動來完善的教學過程。“做中學”是指以工作項目或典型任務的實踐活動為載體,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訓練相關技能。學習領域課程模式、CDIO模式和項目課程是“做中學”理念的典型代表,之前的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全部推行的是“學中做”理念。頂崗實習是典型的“做中學”模式,它相當于德國學習領域課程的企業培訓部分。多年來,我國頂崗實習的管理模式趨于成熟,但效果的不理想需要去創新。我們的措施是從頂崗實習的教學規律抓起,既從“學”、“做”科學結合做起,提高頂崗實習質量。
(一)以企業“做”為主體,以學校“學”為主導的頂崗實習指導體系的完善是提高頂崗實習質量的首位措施
我國不同于德國,雙元制的前提是具有教育資質的企業辦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和企業師資都經過了教育學和心理學培訓,都能承擔教學任務。然而,我國學校教師懂教學,但多數無企業實踐經歷;企業技術人員和實踐專家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培訓,更無職業教學法的知識和能力。盡管學校和企業達成協議培訓導師或師傅,但其職業教學能力水平遠不能獨立指導頂崗實習的全程(師帶徒模式在半年內無法完成合格的指導)。所以學校教師仍需承擔學生崗位新知識傳授的任務,其形式主要采用學生問,教師答的模式進行。網絡通信(電子郵件、QQ、飛信等)、電話等現代通信為這種實時指導模式成為可能。我院幾年來采取現代通訊指導學生,并與企業主要指導人員保持溝通。實踐證明效果良好。
(二)制訂科學的學生個人實習計劃是提高頂崗實習質量的關鍵措施
頂崗實習中多數用人單位只安排一個崗位或工種,制定該工種(崗位)的各典型任務的課程標準是保證實習質量的關鍵。按照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程序制定課程標準是不可能的,因為幾乎一個學生一個崗位。我們的做法是在學生頂崗實習前,培訓學生制定實習計劃(見表1《××專業頂崗實習××任務實習計劃》)的簡易程序,并在《學生頂崗實習手冊》中闡述制訂要點。學生到崗后與導師或師傅共同制定,按任務難度確定實習中的6到9個典型任務,按典型任務填寫實習計劃,明確企業任務和學校任務,然后發給學校導師。經學校導師、教研室主任審定后,對在校學習中未學過的顯性知識安排教師針對性傳授。然后將修改后計劃發回,經企業導師或師傅認可后執行。
實習計劃僅僅是實習的依據和標準,具體的工作任務的實習過程科學的執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學生頂崗實習手冊》中舉例說明根據具體典型任務設計的實習指導方案。通常順序為:布置任務工作要點分析——學生制定工作計劃——導師或師傅檢查計劃——導師或師傅要點示范——學生實施工作計劃——導師或師傅驗收并與學生交流——學生自我評估——導師或師傅總評。只有有了精心設計遵循心理學原理的“學”、“做”安排合理的教學方案,才能取得學生全面能力培養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范唯.搞好示范院校建設,引領高職教育發展[EB/OL].http://www.tech.net.cn/page,2009-5-4.
[2]F.勞耐爾.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