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穎 萬 濤
摘 要:在大學生就業形式日益嚴峻的今天,校企合作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培養各類高技能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徑。基于校企合作理念的高職院校的畢業實習及設計的改革,讓學生在大學的最后半年,可以充分認識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結合生產需求,學生進行相關的畢業實習及設計,這樣使得畢業后的學生具備基本的職業技能,適應市場的人才需求,為學生的順利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校企合作;畢業設計;改革
作者簡介:江穎(1975-),女,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專科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電氣自動化;萬濤(1974-),男,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專科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控制。
課題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改課題“構建院校、工企資源共享平臺,推動工科畢業設計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1-7518(2009)35-0032-02
一、引言
校企合作教育在國際上稱為“合作教育”,它是指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合作,培養具有全面素質人才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以適應市場為前提,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合作。作為學校在培養人才中與企業開展合作的一項具體活動,校企合作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培養各類高技能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徑,并積累了豐富而具體的實踐。一方面從企業互動參與合作的角度看,主要是結合生產需求,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其次通過聯合確定培養目標、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并提供設備、教師支持等方式;再其次學校為企業培養所需要的畢業生,為企業提供服務,為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的難題;同時企業也向學校提出人才培養的要求,為實踐性教學提供保障。
在當今大學生就業形式日益嚴峻的今天,校企合作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培養各類高技能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徑。基于校企合作理念的高職院校的畢業實習及設計的改革,讓學生在大學的最后半年,可以充分認識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結合生產需求,學生進行相關的畢業實習及設計,這樣使得畢業后的學生具備基本的職業技能,能夠適應市場的人才需求,為學生的順利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與現狀
1.校企合作的模式。定單培養模式:合作對象上,企業根據用工實際崗位需求向相應學校提出培養數量和規格,委托學校進行培養。雙方簽定定向辦學協議,以確保各自的權利義務。學校的學生就是企業的準員工,建立企業冠名班,學校與企業共同管理, 共同制定培養方案,企業的技術骨干人員與學校的專業教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針對性培養適合該企業需求的員工。
企業實習模式:學校作為主體,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傳授與技能實訓,企業接收學生進行短期的實習。
委托培養模式:企業選派在職職工到學校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提高性的知識或技能的培訓或考證,師資可以是學校教師,也可以是企業的技術骨干。
專業共建模式:合作對象上,由企業行業專家與學校專業骨干教師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承擔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專業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制定、專業實訓設施設備建設、教學內容與教材開發、培養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職責。學校根據相關行業企業的市場需求,進行專業設置和專業方向的調整,雙方通過簽定長期合協議,確立學校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
實習基地模式:學校提供場地與師資,企業提供資金、設施設備與技術人員,共同建立生產實習基地。學生作為企業的準員工和學校的實習學生身份進入基地學習;企業在基地生產產品,校企雙方最終實現利益共享。
2.校企合作的現狀。在世界發達國家職校與企業的合作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形式。德國的“雙元制”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北美的CBE教育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公共課、基礎課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強調培養學生具備職業所需能力,保證了學生在離開學校后能盡快融入工作環境。
我國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是應企業人才實際需求而產生的,并按照企業和學校的安排實施、交替進行課堂教學和企業實際操作培訓(實訓) 的教育模式。這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區別于一般高等教育的核心特點。
據統計,截至2007年,我國有近1200所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國家首批立項建設的28所高職院校已與5000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5300多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聘請了5300多位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企業一年接受就業畢業生3.5萬人。現在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已呈現出眾多模式,理論上名稱繁多,百花爭艷,但實際上由于東南沿海、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資源優勢的不均等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思想觀念、實踐觀念和實踐行動上,科學的實質性的表現大不相同,使得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還大都停留在以學校為主導的校企合作形式上。
三、畢業設計改革的必要性
畢業設計是高等職業學院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的重要手段。通過完成某一課題,可以進一步檢驗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設計(科研)方法,受到初步的工程技術訓練。
傳統的畢業設計基本上由指導教師命題,學生將其當作一個作業來完成。而因為條件的限制,指導教師與企業的聯系并不密切,對企業的最新發展情況了解甚少,這樣一來畢業設計就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理論選題陳舊,理論性題目偏多,脫離了培養目標,不能反映出本學科的最新發展情況;(2)綜合訓練題偏少,單一性題目偏多,學生不能得到較好的綜合訓練;(3)選題完全脫離學生就業單位或就業性質,背離了當前的就業需求。
由于與實際工作沒有密切聯系,學生對畢業設計的重視不夠,相當一部分學生并未把畢業設計論文當回事,在此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學習、工作、生活懶散,不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主動性和積極性未充分調動起來。這樣所做的畢業設計質量都比較差,學生的科研能力,動手能力不能得到有效訓練,畢業設計達不到教學大綱要求的目的。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的學生因為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剛剛走出校門,在嚴峻的就業競爭中便處于劣勢。
為了能夠解決傳統的畢業設計的問題,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專科部機電系結合當前的教學要求和就業形式,提出了“構建院校、工企資源共享平臺,推動工科畢業設計改革”的目標,在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市場、行業和企業的需要對畢業設計環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畢業設計改革的措施
1.提前準備。在畢業設計前的一個學期,我們開設了針對畢業設計的講座,并把講座設置在教學計劃當中。在2005屆開始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專科)教學計劃”“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專科)教學計劃”“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專科)教學計劃”三個專業中都開設了《控制系統設計基礎》課程。它的目的在于:指導教師首先和學生進行很好的交流,讓學生樹立一個信心,有些東西沒有學過,或者學了點皮毛,但可以通過在畢業設計階段的努力把這部分知識掌握,理解并加以應用。另外,講座的重頭戲放在一些設計實例的分析上,讓學生對畢業設計的過程有一個初步并且較系統的認識,為日后的設計打好理論基礎。
為了使學生有一本適合畢業設計的教材,我們聯合安徽工業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共三所學校編寫了適合畢業設計指導的教材《電氣控制系統設計基礎與范例》,該書已在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并劃入“21世紀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此教材屬于開放性教材,根據技術發展的情況,于2008年10月出版了《電氣控制系統設計基礎與范例-第二版》。此書填補了國內關于畢業設計教材的空白。
2.師資培訓。指導結合生產實際的畢業設計課題,要求指導教師不僅要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具備一定的工程經驗和工程實踐能力。目前在高校教學的許多年輕教師,學歷高,基礎理論知識深厚,創新意識較強。然而他們專業知識比較單一,接觸社會少,工程實踐能力較差。因此讓高校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深入到企業,與企業技術人員一起攻克公司技術難關,與企業的工程師一起指導工程課題的畢業設計,可以提高他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了自身的閱歷,有利于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形成。同時可以增加教師與企業的信任,進而建立長期的聯系,為發展企業與學校的橫向科研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歐姆龍(上海)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學校派出三名青年教師到上海歐姆龍總部進行了學習,獲取相應的證書,并與歐姆龍(上海)有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3.請工廠的工程師到學校授課。某公司負責人曾經介紹:“企業不需要只是會在紙上設計的人,而需要能快速上手的新人!”一項行業科技項目從出現到進入課堂需要至少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致使教學內容遠遠落后于行業發展。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或是由于缺乏實際操作經驗,走了許多冤枉路,使自己的設計無法實現,或是由于對工藝發展水平欠缺了解,總覺得這不可能,那也不可能,束縛了本應廣闊的創造空間,所以必須盡快拉近課堂與實踐的距離。
而且自動化涉及的行業很廣,教師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此我們不定期地邀請一些國際品牌的工程師和一些一線的現場工程師為學生進行講座,拓展了學生的眼界。
4.學生培訓。由于現在教學課時有限,某些課程的課時只能帶學生入門,有些學生希望得到提高,更快的與實際接軌。我們與歐姆龍(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進行了OMRON PLC通用知識培訓班(初級班)的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經過培訓、考核的學生在工作中可以直接應用PLC技術,順應了部分用人單位的需求。
5.建立自動化論壇。現在網絡技術發達,我們建立了“江西科技師范學院自動化論壇”,使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更加密切,同時已經畢業的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就業經驗傳授給在校生,從而擴大了行業范圍。
6.校企合作做畢業設計。從2005屆畢業生開始,我們與多個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書,讓學生到各公司進行實訓、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的教學任務。學生“零距離”地接觸了企業和崗位,感受了企業文化,大大加快了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形成,為今后的就業打下基礎。
五、結語
我們國家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通過結合工程做畢業設計,縮短了學生和社會的距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運用基礎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通過參加工程實踐,學生不僅可以向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專業技術知識和生產技能,同時,學生在企業技術人員的相處中,培養了共事能力,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將畢業設計搬到市場中去做,一方面要鼓勵引導學生到被錄用單位做畢業設計,對于還沒有找到“婆家”的學生,則要求到教學實踐基地做畢業設計。另一方面,對學生到用人單位進行畢業設計要加以規范,予以跟蹤管理與考查,以保證學生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設計。
參考文獻:
[1]伍建橋.高職課程改革與課程模式的構建[J].中國教育研究,2006(2). [2]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Z].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6.
[3]黃旭,李忠華.把握結合點,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4(24).
[4]施新生,朱忠浩.校企合作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思考與實踐[J].化工職業技術教育,2006(3).
責任編輯顏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