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良偉 王帥兵
《池塘養魚》是研究在池塘這一特定環境養殖魚類的一門課程,是農業院校水產養殖及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為學生將來從事魚類養殖生產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礎。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行業對水產專業技術人員需求量不斷增大,高職院校水產養殖及相關專業招生人數不斷增加。為此,我院勇于探索,積極創新,本著為行業輸送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發展的目的,主動開展《池塘養魚》課程教學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筆者就我院近幾年該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實訓及課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作一介紹。
調整教學內容和順序為了適應新時期水產行業發展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要求,我院2006年和2008年先后兩次邀請行業專家、企業能手、用人單位參與課程教學內容制定,充分利用專家和能手對新技術的掌握和行業發展趨勢的把握,將養殖生產中新技術、新模式等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使教學內容更具時代性和先進性;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與學生就業直接相關,對畢業生的反饋信息對我院水產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我們壓縮了池塘理化因子對魚類的影響、家魚人工繁殖基本知識等內容,增加了魚類養殖過程中水質檢測與調控、微管增氧技術等內容,使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實用性,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滿足了企(行)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技能要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針對池塘養魚生產季節性強的特點,教學內容制定之后,我們根據池塘養魚生產工作流程順序確定課程教學內容的順序,使課程教學內容順序與生產實踐相一致,為在基地開展專業技能訓練奠定了基礎。
積極開展專業技能訓練水產養殖專業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學生要離開實驗室參與到生產第一線,才會獲取理想的訓練條件。因此,在《池塘養魚》課程教學中,我們將主要專業技能的培養集中在實訓基地進行,在充分利用校內水產專業實訓基地的同時,我們積極聯系、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到目前為止,我們先后與姜堰水產良種場等6個水產良種場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每年5~6月(苗種生產集中期)組織學生到校內外基地參加持續4周的集中苗種生產專業技能訓練。針對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成魚養殖管理實踐訓練相對不足的情況,我們便利用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會,一方面安排部分學生到校內魚場進行成魚養殖專業實踐,另一方面利用專業教師資源,安排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到泰州水產養殖場等大型水產養殖公司進行專業實踐,不僅強化了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內容,而且使學生提前感受專業生產氛圍,體現了職業教育特色。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既提高了動手能力,也加強了對理論學習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質,使理論教學、實習教學、技能訓練與職業素質培養相輔相成,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抓好師資隊伍建設針對青年教師大多從學校到學校、實踐技能不過硬的情況,我院對教師提出“五個一”的要求,其中一條便是要求每位年輕教師聯系一個企業,并利用假期深入企業進行鍛煉,提高專業實踐水平;在《池塘養魚》課程集中技能訓練的過程中,我院要求青年教師親自帶隊,深入到生產第一線,利用校外基地資源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專業實踐能力,有效地培養了青年教師。在抓好校內教師培養的同時,我院還邀請校外基地專家、能手擔任實訓課程的教學。我們的做法是:學生在校外基地實訓期間,專任教師與基地專家、能手共同制定學生實訓項目,專家、能手負責整個實訓期間的指導工作,專任教師對學生實訓進行督促和考核,打破了傳統的“外騁教師進課堂”的操作模式,充分發揮了他們技能操作的優勢,有效地提高了師資隊伍質量。
改進教學手段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充分運用多媒體、投影儀、電視錄像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組織教學,增加了教學信息量,拓寬了學生思路,降低了課程學習難度,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該課程的教學,提高了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家魚繁殖設施時,我們將收集到的典型的交配池、孵化池的圖片制作成幻燈片給學生看,使抽象理論得到形象展示。
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讓學生深入校內外基地開展現場教學外,還運用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首先,在整塘教學過程時,我們通過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將一個較為典型的池塘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結合理論知識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整塘方案。學生在工作內容方面意見較為一致,但在清塘藥物選用及清塘方式選擇上有一定爭議。有的學生選用生石灰,有的選用漂白粉,有的選擇干法清塘,有的選擇帶水清塘。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發言,陳述他們的理由。最后由教師引出在清塘過程中要注重成本核算和安全等要點,將課堂教學仿佛置于一個生產現場,與單純講授法相比,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次,要引導學生獨立設計方案。例如,在成魚養殖內容結束后,擬設一定面積的養殖場,讓學生結合家鄉養殖條件狀況自行設計養殖方案,有效地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再次,開展討論式教學。課程教學集中技能訓練和暑期進行社會專業實踐結束后,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經驗交流,對各自在實習基地的特殊做法及存在的生產問題進行交流和研討,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同時增長了學生的見識。比如在青魚人工繁殖方面,有的單位采用導精管取精方法收集精液,學生將實習過程中的場面拍攝下來進行交流,有效啟發了其他同學的創新思維。
建立完善的課程考核體系教學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既要拓寬知識面,又要掌握學習方法。因此,課程考(試)核方法也應多樣化。我院《池塘養魚》課程考核由實訓(技能)考核與理論考核兩部分組成,實訓(技能)考核參照農業部組織的淡水魚苗種繁育工、淡水成魚飼養工等工種考核內容,在集中實訓結束后進行,考核采用現場操作、口試、筆試等方式,結合實訓表現、實訓報告質量等情況綜合評定實訓成績。理論考試命題以教學大綱為依據,題型豐富多樣、覆蓋面廣,既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也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為教學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反饋信息。
通過對《池塘養魚》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取得一點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在課程網頁制作、與校外基地深度融合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不斷探索、總結、提高,進一步深化《池塘養魚》課程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張響英,王冬梅.對高職《動物繁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08,(8).
[2]于萬成,王桂蓮.深化實踐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07,(2).
[3]田玉民,蘇玉虹,史東輝,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08,(11).
[4]顧晶.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下的課程改革思考[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6).
作者簡介:
熊良偉(1978—),男,湖北武漢人,碩士,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水產養殖專業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