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斌
【關鍵詞】胃息肉;內鏡;治療
胃息肉是臨床上常見的良性腫瘤,有單發或多發,屬癌前病變,不同病理類型的息肉癌變率在1.6%~20%不等,為防止胃息肉的惡變,需行手術切除。我們自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對90例胃息肉行胃鏡下微波及高頻電切治療,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男58例,女32例;年齡17~66歲,平均42歲。息肉共102顆,其中胃竇部58顆,胃體部36顆,胃底部8顆,息肉廣基無蒂41顆,亞蒂32顆,帶蒂29顆,息肉直徑<0.5 cm的50顆,0.5~1.0 cm的35顆,1.0~1.5 cm的9顆,>1.5 cm的8顆。病理類型:炎性息肉76顆,腺瘤26顆。主要臨床表現:腹痛、腹脹、惡心、噯氣、上腹不適、食欲不振等。
1.2 治療方法 術前化驗血常規及出凝血時間均正常,應用內鏡及高頻電治療儀(PSD)46顆,;微波治療56顆。46例行圈套器及高頻電凝(電切前嚴格進行器械檢查及通電試驗),筆者采用電凝指數為3.5~4.0,電切指數為2.5~3.5,用圈套器將息肉從根部套住,慢慢收緊圈套器,先凝后切,每次通電1 s,反復凝切,直至切除。多發息肉可根據息肉大小與形態分別切除。分期切除息肉的間隙期為3~4周(因電凝電切后創面1~3周內愈合)。56例小息肉及無蒂息肉采用微波治療。方法:在內鏡直視下經活檢孔道插入微波無線探頭至病灶頂部略加壓點灼,針對病變部進行輻射治療。微波對息肉的治療主要運用微波對組織的凝固作用,采用90 A,時間6~10 s,直到息肉局部氣化或白色凝固。具體操作時要注意微波無線探頭進入內鏡,并使探頭伸出1.5 cm以上,以免探頭過熱,損傷內鏡,點灼后先注水將探頭冷卻。息肉切除后及微波治療后觀察殘端創面有無出血,切除是否完整。有5例較大息肉切除后殘端有滲血,基底略隆起,用微波點灼后滲血止,局部變平。術后注意觀察血壓、脈搏及有無嘔血,黑便等癥狀。術后禁食12~24 h后可進溫熱飲食3 d。常規用H2受體拮抗劑或HP治療2周。
2 討論
胃息肉是消化道疾病中最常見的,可單發或多發;又分為真性與假性兩種。真性息肉又稱為腺瘤性息肉,偶可發生癌變,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假性息肉則為黏膜炎癥性增生所致。胃息肉的治療已受到重視,應用外科手術的方法切除息肉能夠達到根治的目的,但外科手術風險大,患者損傷大,耗費也大,故目前趨勢用內鏡下胃息肉切除的方法逐漸來替代外科手術[1]。
內鏡[2]下治療方法較多,有活檢鉗咬除,電熱活檢摘除,電凝圈套后電切,注射法、激光及微波燒灼法、冷凍法等。對較大息肉可以采用電凝圈套后高頻電切方法;對較小息肉可以采用微波燒灼治療,均可取得滿意效果。
胃鏡治療胃息肉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很少出現嚴重并發癥,對胃內任何部位的息肉或多發性息肉都能一次或分次完全切除。內鏡定期隨訪,還可發現復發息肉,防止癌變。對復發息肉可再次內鏡下切除。
總之,胃鏡下治療胃息肉治愈率高,安全,創面大多在4周內愈合,且可隨訪處理復發,可以達到根治胃息肉和作出全面正確的病理診斷,對預防息肉的癌變是極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替代外科手術。
參考文獻
[1] 蔡華,蔣美艷. 內鏡微波治療術.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51.
[2] 林庚金,吳云林. 內鏡臨床應用進展.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1:29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