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岳 珂
摘 要:“學習型”社會既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治理理念,也是我國在“轉型”變革過程當中對公民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首先系統地闡述了“學習型”社會生成的時代背景、內涵以及公民需要在“學習型”社會中做出怎樣的觀念轉變和行為調整等,然后就基于“學習型”社會背景下如何又快又好地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見解,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全新的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轉型;夾縫生存;生態位
一、“學習型”社會內涵及特征解讀
1.“學習型”社會的內涵
所謂“學習型”社會,就是有相應的機制和手段促進和保障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社會。它是以終身教育體系的構筑為基本內容,以自由、便利、集約為基本特征,以人的全面、和諧、持續發展為基本目標,進而使整個社會全面、和諧、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1]“學習型”社會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產物,它對學習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和自覺,更加全面和持久。全社會的人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我,不斷的調整和反思,不斷的更新自我,才能夠應對紛繁復雜的競爭和挑戰,才能更好地融入和適應社會。在“學習型”社會中,學習會成為一種文化自覺,成為人們主流化、主導化的生活方式,社會的組織、管理以及服務等諸多環節都注入了更多學習化的內涵,整個社會架構也呈現出高效、文明有序和扁平化的特征,不再凸顯諸多的“技術理性”和浮躁。
2.“學習型”社會的基本特征
“學習型”社會形態中的學習與以往社會形態當中的學習相比,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特征。
(1)學習由階段性轉為全程性。傳統的對學習的理解僅僅局限在青少年階段,也僅僅局限于在學校的學習。個人一旦離開了這一年齡階段,離開了學校,也就意味著學生學習的終結,開始步入真正的生活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學習階段與工作階段明顯分離,在學習中是不談工作的,在工作中談學習是零散的、毫無意義的,學習與生活不存在什么通融和互補。而在“學習型”社會當中,雖然學習與生活之間也會有一定的界限,但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的界限一定程度上是模糊的,無足輕重的。他們不會太大地影響學習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學習中的知識是需要經過生活來檢驗的,生活中的經驗和親身感受也是需要學習的不斷驗證和校對的。人們懂得文憑僅僅只能代表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而在人的一生當中是需要學習和掌握很多知識的,很多未知的領域是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涉獵和學習的。因此,關于終身學習的思想就不知不覺地滲透到公民的思想和行動當中去。
(2)學習由自在性轉為自覺性。傳統的學習之所以說具有自在性,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闡釋:一是傳統的知識學習是少數人的游戲,主要掌握在特權等級階層和少數群體手里,他們通過學習知識進而獲得政治上的戰利品,為他們的家族利益擴張和政治話語傳播提供充分的文化知識,前提依據。而對于普通民眾來講,知識一方面的確不能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很多的知識是與生活嚴重脫節的,因此他們學習知識的熱情很難被充分調動起來。事實上他們當中有很多人也在學習,但是這種學習明顯是自發的、自在的。他們一方面缺乏對學習的經濟投入,另一方面缺乏自覺學習和超前學習的意識和行為舉動,因此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伸縮性。而在”學習型”社會,學習的性質就變得自覺和能動起來。在這樣的社會當中,人人都有學習的需求,都渴望通過學習來充實自己的生活,來引領和更好地統帥工作。,通過學習,不僅能給他們的工作帶來諸多的知識積淀,也能使他們在浮躁的社會當中更好、更幸福地生活。因此學習就變得更加具有長久性和自覺性。
(3)學習由被動適應性轉為主動和超越性。傳統社會形態中的學習,被認為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不很重要的部分,是作為人們生產生活的一種準備活動而存在的。人們總是把學習看成是一種抽象的、虛的任務,它不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而真正的生產生活才是實的,才是具體有效的。因此對于知識的學習表現出極大的被動性,這樣的認識只會使學習與實踐相割裂、知識與技能相脫節;另外,對于知識的學習表現出明顯的順從和模仿性,即學習和掌握大量的經驗知識,以滿足工業社會的機械化需要。而在“學習型”社會當中,人們對于知識的學習就帶有明顯的主動性、選擇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即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就可以產生巨大的潛能,知識學習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不僅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且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另外,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需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知識領域和結構;“學習型”社會與以往社會形態中的學習的最大不同之處還在于其批判性和創造性,人們不再也不應該僅僅拘泥于模仿,而應該更多地凸顯著改造和創新。只有不斷地批判,推陳出新,才能夠更好地應對社會激烈競爭和文化日益變遷的需要。
二、在“學習型”社會理念感召下成就職業教育新輝煌
“學習型”社會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轉型”變革時期對公民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在21世紀多元文化日益碰撞交融、知識爆炸與變遷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全人類都理應秉持的生存和發展理念之一。如何在這樣的文化理念大背景下加快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將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采取有效而富于針對性的措施來促進職業教育發展。
1.轉變觀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在我國,職業教育之所以面臨邊緣化的境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觀念認識上的偏差和誤解。我國長期以來就有鄙視職業技能者的陳舊的人才觀念,這給職業技能人才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諸多麻煩。直至我國“轉型”變革以及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人們還是沒能夠徹底改變對于職業教育的疏離和拒斥心理;另外,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片面追求重點高中、名牌大學等高學歷、高文憑的現象隨處可見,總秉持著“高學歷才是一流,職業教育是二流”的思想觀念,因此,職業教育的地位面臨諸多尷尬,生源也面臨著極大缺口。
因此,在職業需求日益多元化、價值觀念日益開放化的今天,我們的政府和社會更應該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大宣傳力度,真正使得“人盡其才,人人成才,物盡其用”的思想深入人心,真正形成“學歷和文憑代表過去,能力和素質代表現在,學習力代表未來”的良好風尚。
2.構建“全民參與,資源共享,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流通順暢,和諧相處”的職業教育體系
在“學習型”社會理念背景之下,未來的教育體系必須更加廣泛地滿足人民對于非學歷教育的需求、非傳統教育適齡人群的終身教育的需求和非正規教育的需求[2]。職業教育體系也同樣面臨著諸如此類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盡快構建與時代同步的并適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兩大體系。
(1)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與市場需求、勞動就業以及人的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它的重要特征是市場導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制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既能夠與普通教育體系相互融通,又能夠實現初、中、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有機銜接。
(2)加快建立終身學習與培訓體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就業市場、依托企業、政府支持,社會化、多層次的并有利于終身學習的職業培訓體系。一方面,要進一步整合成人教育資源,構建面向社會、資源共享和功能銜接的職業教育社會網絡;另一方面,職業院校要進一步凸顯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理念,發揮其面向社會的培訓功能,為廣大的初中畢業生、技術工人、流動勞動力以及下崗職工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教育服務,為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以及新農村的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3.優化學校文化結構
這里所說的學校文化結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學科結構、師資結構、學科監督評價結構。在學科專業設置方面,中等職業學校必須走專業特色的道路,在強化原有特色拳頭專業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社會對各類人才需求情況,堅持以師資力量設置專業原則,調整并優化專業結構,開設一些適合自身辦學條件的專業,專業設置上務求寧缺毋濫,努力在培養實用性人才上下功夫,切不可盲目跟風,脫離實際,脫離職業教育辦學宗旨。[3]在師資結構方面,針對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師資數量質量不合理的現狀,政府應該進一步創造條件,提供適度的政策傾斜,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待遇和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的優秀專業技能教師進而充實師資隊伍。學校也應加強師資培訓進修力度,通過有針對性的各項培訓來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務求把教師建設成一支“雙師型”(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隊伍,同時根據自身財力,邀請一些有一定專業知識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技師來擔當客座教師,使教師隊伍更趨向合理化。另外,可以通過“課時工資”“培訓指導”等多勞多得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他們的教學積極性。在學科監督評價結構方面,根據素質教育的內涵以及終身學習的理念,制定合理的學科知識與專業技能評價體系,新的考核體系應從思想、技能與相關知識、能力三個方面來考核學生,進一步鼓勵并監督學生學習。更為重要的是,學校應該將“厚知識結構,重技能訓練,強人文素養”[4]的理念深入執行貫徹下去,開設一些人文社會課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質,培養他們自覺有效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探索能力等。
總之,在我國“轉型”變革的關鍵時期,我們的職業教育既面臨著諸多的發展機遇,也同樣經歷著很大挑戰,面對這樣的特殊時期,我們只有沉著冷靜、梳理思路,用“學習型”社會的理念來轉變公民的思想觀念,用市場化的機制來催生職業教育的發展動力,用政府層面上的引導和政策激勵來激發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活力,真正促進職業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87.
[2] 閔維方,王 蓉.2005~2006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報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
[3]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編.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研究分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4-178.
[4]葉肇芳著.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