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偉
音樂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設計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紐帶和橋梁,是學生音樂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負有主導音樂教學的任務。學生作為音樂學習的主體,同教師應是一種合作與交流的關系,并非被動的受教者。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夠相互尊重、理解與信任,才能積極合作,有效溝通,教學相長,分享成功。我在新課程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過程中感受頗深。
在七年級13冊第一單元《七子之歌》的教學中,我特別注意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更新,要想在歌曲《七子之歌——澳門》的教學中有新的突破,必須找到新的切入點,很好地導入,給學生互動;配合多媒體課件讓他們有全新感覺,轉變角色,讓學生有一種美的感受,這樣才能走出舊的教學模式。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方法導入:“同學們,能不能幫我認一認這是什么?”學生一聽我這樣說,注意力一下子全集中過來,真的準備幫我忙。我一邊說一邊播放預先準備好的課件一——澳門特別行政區旗。
“這個誰不知道!”有的學生驕傲地說。“這不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嘛!難道老師不知道嗎?”很多學生在小聲嘀咕。學生中肯定有人在想:老師也有不懂的時候!當然,這正是我所希望的,這樣會讓他們覺得學習并不困難,而且知道日常學習和生活積累息息相關。
“老師好像在哪本書里看到過這面旗。”我接著說。這時,學生紛紛舉起音樂書。“這兒不是嗎?”“就在第一課里面嘛。”“那么再請同學們幫老師想想,這面旗有哪些含義?”教室里安靜了片刻又開始熱鬧了,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有位同學完整地說出來了,并獲得了熱烈的掌聲鼓勵。同學們能積極參與討論,主動、自主地學習,我們的教學過程就算達標了。
“第一課《七子之歌——澳門》你們知道‘七子是哪‘七子嗎?”“當然知道!澳門、香港、臺灣、威海、廣州、九龍、旅順。”聽到這兒,我又繼續播放課件,找到“七子”的地理位置,這樣的教學沒有呆板的說教,卻能自然巧妙地寓思想教育于音樂教育之中。我相信,當學生在地圖上找到“七子”的地理位置時,一種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就會從他們內心深處油然而生!“老師,我們唱一下嘛。”終于有學生提議演唱歌曲了。“好啊,你們先聽一遍,并體會澳門盼望回歸的心情。”我接著播放歌曲。“同學們,哪一些歌詞最打動你呢?”“靈魂,300年來……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母親。”同學們紛紛發言。
“同學們,我知道你們都會唱這首歌,唱給老師聽聽!”這時,他們和著伴奏得意地唱起來……唱到第九小節即第一段反復處,我突然停下來:“老師彈到哪里了?”“接下來,我該彈哪里了?”我盡量讓學生覺得是在幫助老師,其實是老師在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因為知識點就在問題里面。“那三百年來……”“不,應該又從頭唱‘你可知Macau……”聽到學生正確的回答,我立刻肯定:“我聽見一個同學說對了。是的,應該再唱‘你可知Macau處。那么,這是為什么呢?”“一、有反復符號;二、第三音句重復,形成了本樂段的一個小高潮,仿佛一個失去母親的孩子正對思念中的母親真誠傾訴。”“對,太好了!把作用都說了。”用同樣的方法我們還復習了簡譜中全音符、符點二分音符、符點四分音符、休止符以及切分音等知識。這樣學生對整個樂譜就比較熟悉了,演唱起來更加準確自如。接下來,我們對歌曲進行演唱處理。例如,歌曲中多次出現“母親”一詞,這實際上是在表達對母親的眷戀之情,用旋律的發展、變化來襯托出對母親的情感。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對母親的內心情感的親身體驗來體味這發自內心的呼喚,再結合歌曲意境,想象那種離別祖國母親的感情。然后,老師用圖形譜來“畫”出這些情緒:
,并通過分析,讓學生知道這些曲線可以表現出不同樂句的“母親”處在不同的旋律線,以及歌唱的速度、力度和音色的不同運用。圖形譜能包含如此豐富的內容,學生自然特別感興趣,紛紛動手畫起來并互相比較,起到了幫助分析歌曲、處理歌曲的作用。
最后,我在小結時,著重強調了新型的教學過程是怎樣體現師生互動及新型師生關系的,同時又充分肯定了同學們在新教材教學過程中的表現。課后,同學們對我說:“這樣的音樂課生動活潑,學起知識來一點也不枯燥,覺得好像不是在上課,師生之間像朋友一樣平等地交流。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地鞏固、學習和運用知識,記憶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牢固,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并形成能力。”我也告訴他們,音樂課就是這樣,讓大家在調節大腦的同時得到藝術的享受和熏陶,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音樂素質。而且我們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真正使全體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即使不通過考試也同樣體驗了同學們的知識水平,這是《新課程評價標準》的一個生動而具體的體現。
通過新教材的教學,我深深地認識到:要求學生創新,老師首先應該創新,改變角色改變教學方式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