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傳安
摘 要: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根本上回答了社會發展的目的和目標問題,它不僅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探索和論述中,而且是社會主義區別于其他社會形態的根本標志。堅持以人為本要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動力,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做到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讓發展的成果為全體社會成員共享。
關鍵詞:以人為本 社會主義本質 內在要求
中圖分類號:C9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2-037-02
一
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終身思考并為之探索和奮斗的主題,也是他們構建社會主義理論的基點,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都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應當是社會主義的目的和本質。對于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發展的條件?!奔础拔磥砩鐣且悦總€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恩格斯進一步解釋為,社會主義不僅要努力“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腦力獲得充分的發展和運用。”如果說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看作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的話,那么,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其本質要求中也必然包含著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規定。
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也十分重視人的發展問題。毛澤東同志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他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斬斷了束縛中國人民的代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的束縛,他指出:“被束縛的個性如得不到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沒有社會主義?!痹谏鐣髁x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科學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強調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要求因材施教,提倡個性教育,從各方面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判斷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边@一論斷中,鄧小平同志把人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的目標這一思想內在地蘊涵于自己的認識當中,“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與實現共同富?!睙o一不是為更好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敖夥派a力,發展生產力”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而“最終達到共同富?!眲t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
江澤民同志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把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目標提到全黨的議事日程上來,他在著名的“七·一”講話中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提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過程中,我們進行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
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黨的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并使之成為我們黨新的執政理念。這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關于社會主義本質新認識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新發展和新貢獻。2004年3月10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憋@然,這里的以人為本主要指發展目的的問題,我們的發展不是為發展而發展,而是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展必須把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人的發展統一起來,而落腳點始終是人的發展?!耙匀藶楸尽钡膱陶砟钍俏覀凕h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二
以往人們在談論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時,大多是從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從發展生產力方面進行規定的。誠然,從生產方式的角度、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把握、理解社會主義本質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只有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只有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們的社會主義才能得以鞏固和發展,才能盡快改變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才能走向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境界,也才能夠使人獲得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但是僅僅從這一層面去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是不全面的。就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言,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新階段,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的過程都是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過程,而且在一定時期,導致生產力發展的速度還相當之快,“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所以,僅從生產力發展是很難全面說明社會主義的本質的。社會主義的確與資本主義等剝削階級社會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一區別的關鍵是不能從生產力本身去尋求答案,而應從發展生產力是為什么,即目的上去尋求——發展是否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是否堅持以人為本。
在階級社會中,發展的目的和發展的期望值都受到了處于主導地位的統治者的意志的影響。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統治者賦予發展的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使自己永遠處于統治地位,并不是為了人,談不上以人為本,而是為了一部分人,即統治階級自身。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是以追求剩余價值,增加財富,提高生產率,戰勝對手以獲取最高利潤為目的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他(資本家)狂熱地追求剩余價值的增殖,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去為生產而生產,從而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并在《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引用李嘉圖的話說:“各國只是生產的工場;人是消費和生產的機器;人的生命就是資本;經濟規律盲目地支配著世界,在李嘉圖看來,人是微不足道的,而產品則是一切?!?/p>
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成為了社會的主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而是團結友愛、平等互利、共同前進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稱其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關系。人既是生產的目的,同時又是實現生產目的的手段,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互為目的、互為手段。在社會主義社會,一切工作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經濟發展服務于人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因此,社會主義較之于資本主義、較之于私有制社會的優越性體現在更好地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作為新時期黨的執政理念,必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得到貫徹和體現,才能真正顯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能否認,在實現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我們曾經走過彎路,遭受過挫折。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認識,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實際,違背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規律,阻滯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民群眾長期處于貧困狀態,把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理解為平均主義大鍋飯,把社會主義引入難以自拔的境地,因此,也就不可能談得上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時,由于片面理解“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得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不一致不協調,甚至落后于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未能為最廣大社會成員所共享,使我們的社會因為貧富差距的擴大而顯現兩極分化,這不僅有悖于共同富裕的宗旨,也有悖于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我國目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進一步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促進人和社會全面發展,必須在各項工作中認真貫徹以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更好地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首先,必須真正確立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所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的理念,并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根本原則。
其次,大力發展生產力,為更好地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以人為本表明人是根本目的,實現這個根本目的,關鍵要靠發展,只有發展才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生產力的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馬克思主義認為沒有“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將死灰復燃?!编囆∑揭惨回灨叨戎匾暟l展生產力,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著名論斷。我國正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根本任務在于發展生產力,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首先就應該把經濟搞上去,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需要長期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并實現發展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這樣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這里要強調的是,發展生產力只是手段,是實現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手段。目的與手段不能錯位或顛倒。如果把作為人發展的手段的生產力發展反過來變成目的,而人卻變成了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那么,人就會成為商業社會中的經濟動物,從而失去了人的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根本談不上以人為本,無從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再次,要注重社會公正,讓發展的成果惠及社會全體成員。社會主義社會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公平應該是人人共享發展成果,以人為本,有利于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公平。在現階段,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一是要努力解決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貧富差距過大將直接導致社會不公,如果社會成員收入懸殊而又長期得不到解決,不僅會挫傷人們的積極性而且會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更無法實現以人為本,會形成在人的發展上不公平。為此,我們要堅持并不斷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布局,積極推進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分配關系,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二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必須能夠使社會成員擁有平等的權利,使社會成員獲得參與社會競爭的平等起點和分享社會利益的均等機會。機會公平是現代社會公正的核心和基礎,是社會公正的重要準則。機會公平的基本含義是社會成員生存與發展機會的平等,人人都有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平等機會,如就業的機會、接受教育的機會、憲法所規定的基本權利等。有機會的公平,才能保證社會成員擁有平等的權利,在公平的起點上通過自己的勞動參與社會競爭,獲得自己滿意的收益,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由此為人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廣闊的空間,切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是政府必須保護那些在市場競爭中“不能對自己負責”的社會成員。在市場經濟中按規則進行競爭,按貢獻進行分配,獲得結果上的公平,這是現代社會公正的基本含義之一。結果公平是指每個人得其所應得。由于不同的人擁有的資源不同,在利益分配和占有上也必然存在差異,因此,在生活狀態上也必然存在差異,有的人甚至會陷于困境使生活不能得到保障。這就需要政府發揮調節作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通過利益的分配和協調機制保障弱勢社會成員基本的生活和發展條件,使他們也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能擁有促進自己發展的可能。
又次,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人口大量增加,資源過度消耗,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破壞等矛盾極為突出,嚴重地制約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僅不利于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還威脅到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經濟高速發展背后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有悖于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要解決由于人與自然的對抗而造成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必須轉變觀念,確立一種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應該維護和保護地球,保護人類的生存條件??朔伺c自然的嚴重沖突,消除生態危機,需要人類做出深刻的反省和自責,徹底改變對待自然的態度。一方面必須拋棄片面追求急功近利的狹隘思想,改變那種不顧后果而無限索取的生存態度;另一方面又必須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和家園,自覺預見人類行為對自然所產生的影響,充分考慮生態平衡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綜合考慮,統籌規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確保國家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23、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楊華.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J].湘潭大學學報,2004(7)
(作者單位:泉州師范學院 福建泉州 362200)(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