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漫漫 趙保鋼 胡定勝
摘要:探究教學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在大班化教學環境下,如何有效實施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與學生之間基于問題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過教學實例,從創設問題情境、 明確提問目的、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提開放式的問題四個方面對探究教學中教師提問應重視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探究式教學;教師提問;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09)2(S)-0008-2
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強調科學探究教學,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在我國許多地區大班化教學的環境下,科學探究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讓學生獨立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一直提不出有意義的問題,容易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難以達到探究教學的目的。因此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一些問題,來引導和促進學生開動腦筋,同時逐漸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讓他們逐步樹立起問題意識,進而提出有探究意義的問題[1]。
探究性教學的實質是圍繞問題而進行的一系列教學活動, 學習方式主要有觀察、實驗、調查、分析資料等[2]。探究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誘發性的問題,設置問題情境,構成“問題空間”,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環節上掌握一定的技巧并能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下面結合高中人教版物理第二冊(必修加選修)第八章第五節《反沖運動》的課堂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探究教學中教師提問應重視的問題。
1 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主要指富有啟發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探究活動始于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教師首先應將問題設置在學生感興趣或熟悉的情境中, 使學生感到好奇,從而引發認知沖突, 進而提出要解決的問題。一般可以利用自然現象、生產生活實際、學生自身實際、案例分析、故事等來創設問題情境。
設計一節課的提問,應該有一條主線將所有問題貫穿起來,本課的主線就是應用力與運動、動量定理以及動量守恒定律等知識從四個問題情境出發來分析反沖運動的實例。如圖1所示,四個問題情境的分析難度從前至后呈螺旋上升式,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2 明確提問的目的
教師期待從學生的回答中獲得什么,這叫提問的目的性。若教師沒有明確提問的目的,則容易出現提問無針對性,提問內容簡單等問題。課堂提問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了解學生已經知道哪些相關知識。例如:在人船模型情境中的提問“平靜的湖面上靜止的小船右端站著的人向左行走時,船將做什么運動?”,人船模型在前面的專題中已經分析過,此處提問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回憶已學知識,并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也了解在上課將要結束時學生能否提煉出主要知識等,以便針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教學。
(2)提醒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知識。 這類問題也可以引起學生思考,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不僅僅聽教師上課。例如,在氣球放氣做反沖運動的實驗情境中的提問“充氣的氣球放氣后做什么運動?”學生幾乎都有玩氣球的經歷,而且也可能知道可以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來分析,因此教師再問:“如何用與動量相關的知識分析呢?”從而引起學生更進一步的思考。
(3)引出學生的想法。有些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但不知從何說起,教師的提問能引導他們理清思路,同時鼓勵他們闡述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建構相關知識。有時教師需要提出一些相互聯系的問題,幫助學生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例如在草坪灑水的情境描述中,教師提問“水流出后,彎管為什么會自動旋轉起來呢?”,此處分析起來較難,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物體運動反映物體的受力情況,并提出“彎管自動旋轉起來的施力物體是什么?”這樣的提問能讓學生理清思路:從水的運動反映水的受力,再根據力的相互作用,得到彎管的受力特征,彎管的受力又決定了彎管的運動。這樣,學生便容易理解彎管為什么會自動旋轉起來,而且與水流運動的方向相反。
(4)引導學生運用知識。教師可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并進一步拓展所學知識,例如現代火箭情境就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了解物理前沿問題。
前兩種提問相對較簡單,這種問題不宜太多,后兩種提問有一定難度,教師應在課前精心準備,最好有提問的整體框架,同時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對問題做出適當調整。
3 指導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只是探究活動的開始,接下來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把問題分解為若干疑點,并啟發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假設;指導學生通過有效方法收集、篩選、辨別有關證據;指導學生審查、核實材料, 得出結論;驗證假設,補充、修改結論。教師要重視學生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始終將自己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在學生出現問題或困難時,教師應引導而不是指揮學生,應鼓勵學生努力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將自己的方法直接教給學生。針對所探究問題的復雜性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指導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小學的科學課中,教師以啟發、引導、組織活動為主,指導的量比較少,而在中學的理科課程中,教師指導的量相對要多一些,但探究的性質并沒有因此而改變[2]。
在實踐研究中我們發現,對學生的指導可以采用一些策略,表1提供了在探究教學中指導性問題的類型及實例[3]。
4 提開放式的問題
對于探究式教學來說,一節課成功與否,關鍵是看教師對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的深層探究,學生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夠得到最大拓展,那么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該是開放式的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直接得到答案的問題通常不被看做是開放式的[4]。因為學生基本不需要動腦筋,很明顯,如果學生用“是”或“否”來回答問題,那么這個問題肯定不能視為開放式的。

是不是只要學生能用長句回答的問題,就能看成是開放式問題呢?當然不是,其關鍵在于提出的問題應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一方面,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應該注意提問的范圍,問題的范圍是有關問題的可能答案的寬闊度,應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最寬廣的范圍內開始提問,但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 另一方面,教師提問的目的要明確,在某種程度上,所有的問題都應有指向性。教師的提問應尋求在開放式的問題和詳細的、理由充分的回答之間達到平衡。
5 結語
探究教學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但教師能通過課堂提問,逐漸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假設,得出結論并驗證結論的能力,同時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靳玉樂.宋乃慶 .徐仲林,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讀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Christine Chin ,Teacher Questioning in Science Classrooms:Approaches that Stimulate Productive Think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7,44,815-843
[3]陳峰,“問題串”在物理探究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2006,26(11)
[4](美)伊凡?漢耐爾 著 黃浩華 譯, 高效提問——建構批判性思維技能的七步法[M].汕頭大學出版社
(欄目編輯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