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孝勇
摘要:本文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三個方面為教師應對新課改理念下的物理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思路。同時,也闡明了在新課改下,物理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物理教學;探究;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09)2(S)-0027-2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類加快了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邁進的步伐。提高國民素質,尤其是國民的科學素質,已成為世界各國的重要戰略目標。目前,新課改已經在全國展開。那么,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我們的物理課堂教學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呢?這對我們每一個物理老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物理新課改不僅從內容、形式上有了大膽的改革,更為重要的是在理念上也貫徹實施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具體體現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融合上,而不再是以前應試教育下的知識與技能的灌輸。怎樣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就成了教育工作者值得重視的問題。
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
(1)做好精彩的新課引入,激發興趣。事實證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也是如此。要想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有個良好的開端--精彩的新課引入。新課的開始,教師用貼切而精煉的語言,新穎而又奇妙的實驗,巧妙地導入新課,給學生創造一個快樂、和諧的氣氛,激發學生的智慧和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在教學實踐中常用的新課引入方法有:直接引入法、設問引入法、復習引入法、演示引入法、娛樂引入法、故事引入法等等。
(2)通過實驗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主的科學,許多物理概念、規律都是通過實驗獲得的。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的分組實驗,能大大滿足學生強烈的心理需求。新奇、神秘而有趣的實驗能將學生帶進物理學這座充滿神奇色彩的宮殿,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多聯系生產、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的實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認為學習物理有用,從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刻苦鉆研并以頑強的毅力學好它。
(3)結合教材內容,針對學生進行物理中的人文、生活教育,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許多可以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和獻身科學教育的內容。如:在講解天體運動時,可提到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提到神五、神六、嫦娥一號,楊立偉、費俊龍、聶海勝等,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師應善于挖掘、利用這些輝煌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為科學而學習的責任感,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
2 培養學生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些例子教學生掌握這個工具,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目的。”這句話深刻闡明了教師、 教材和學生之間的辯證關系。長期以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直接表現是重教法而輕學法。這種意識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尤其突出。教師在設計教法時忽視或不設計學法,更多地是探討具體章節或問題的教法。但學法是否能揉合在學科知識的傳授中講授,即從學生學的角度有效地傳授學科內容才是現在更需要關注的問題。教法是先導,學法是主體,教法應以學法為依據。教師一開始在教學中就應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指導學生養成自主閱讀教材的習慣、加強審題能力,培養良好思維習慣和分析問題方法。閱讀物理課本不能一掃而過,而應潛心研讀,挖掘提煉,包括課本中的圖象、插圖、閱讀材料、注釋等。更重要的是閱讀教材時,要邊讀邊思考,對重要內容要反復推敲,對重要概念和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記憶。
(2)指導學生聽課。上課時要全神貫注聽教師的講解,聽同學的發言;要邊聽邊想,邊聽邊憶;要注意聽各知識點間的相互聯系,聽公式、定律的適用范圍,聽解題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聽,不懂的要仔細聽,還要動手做好筆記。
(3)指導學生課后及時歸納總結。學生學習物理的主要特征是:課堂聽得懂,課后就忘,一做就錯,一考就暈。針對這些情況,分析原因:一是學生沒有養成課后歸納和總結的習慣,學生的知識是零碎而不系統的, 這樣就不會形成知識框架,且容易遺忘,往往是學了新知識就忘了舊知識,使得學生對理解物理問題有了困難。為了使學生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在一章或一個階段的學習后,寫出示范性的小結,并逐步指導學生獨立完成,通過寫小結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二是有的學生只在乎聽得懂,不問為什么要這樣做,因此學生對解題的思路和方法理解不深,導致一做就錯,一考就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還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備一本錯題集,及時訂正典型的錯題,記錄有意義、有價值的物理題型;記錄解題方法、解題思路,讓他們經常翻閱、復習,直到掌握為止。
(4)指導、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新課程倡導的是學生的合作學習。有許多問題需要學生共同完成。我們在讓學生獨立的情況下,也要注意合作的重要性,現在實行的合作學習形式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當今社會上,有很多工作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需要多方合作。為此,教師應結合課本知識與生活聯系,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應用,通過學習來培養學生的集體與合作觀念。如在解應用題時,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從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讓學生從討論中領悟方法,進行學法交流,比一比誰的方法好,讓學生之間通過取長補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加強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1)把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學。把學習的權利和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設計活動方案,安排學習程序,通過觀察、操作、猜測、思考、討論、驗證等多種活動,在研學中獲取知識。同時,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刻苦鉆研精神,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2)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和合作,引導學生探究。在教學中教師根據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特點,針對學生精心選擇,設計物理問題和實驗課題。這樣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培養了觀察、實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研究電磁感應現象及楞次定律時,可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自主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及方向判定。他們這樣得到的知識就會更深刻和透徹,甚至終生不忘。
(3)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應加強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新的《物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能獨立思考,勇于有根據地懷疑,養成尊重事實,大膽想象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創新是一種能力,即一個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又是一種思維活動,是智力思維能力的綜合反映。素質教育質量提高的關鍵在于各學科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程度。如講《原子 原子核》一章時,若用常規講法學生會感到乏味,但如果我們從原子模型的發展所遵循的創新規律的角度講,則就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就記錄著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里程碑:原子不可再分模型→湯姆遜的“棗糕模型”→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玻爾模型→電子云模型。在教學中,讓學生體驗這種從否定中不斷創新的探究模式,會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質疑的習慣,比物理知識本身的傳授意義還要大。
4 在實施新課改理念下的物理課堂教學時應注意的問題
(1)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要把握好時間設置的量和安排。研究性學習準備量大,涉及的知識點多,占用時間也較多,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另一方面,學生的基礎和基本技能的獲得也要用多種課堂教學模式來進行。因此,要根據客觀實際,適時、合理地設置研究性學習的時間。
(2)要注意新課改評價方式的改變。在新課程下,要求我們必須注重學生的過程發展,注重其過程評價,所以從新課改開始時,我們就應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包括平時表現和考試成績,其各占一半進行評價。
(3)教師要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些學生可能會產生浮燥心情,教師要及時做好心理疏導工作,指導學生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尚仁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2
[3]蔡楠榮.《課堂掌控藝術》.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6.6
(欄目編輯 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