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北京100088)
摘要:“以人為本”方針的主體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主體觀的發展,是對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和觀念的回應,同時吸收了國際人權觀念和中國傳統的民本觀念。“以人為本”方針的主體觀涵蓋了所有的人,是對基本人權和人的價值的肯定和認可。從觀念層面上看,“以人為本”方針主體觀是社會發展的體現;從制度層面上看,“以人為本”方針主體觀的實現還有賴于制度建設的有效性。
關鍵詞:以人為本;主體;主體觀
中圖分類號: D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9)02-0006-03
收稿日期:2008-11-07
作者簡介:雷安軍(1978-),男,四川廣漢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07級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法理學、法制史。
一、主體觀的演變與“以人為本”方針的提出
“以人為本”首先要回答的是“以什么人”為本的問題。這就要弄清楚“以人為本”方針的主體觀,即該方針的主體包括哪些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體觀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的創立階段,馬克思主義的主體觀包括的是無產階級,也就是作為資產階級的對立面的無產階級。1917年列寧在10月革命中發布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將工農兵并列。中國共產黨在接受蘇聯傳過來的馬克思主義時接受了這種主體觀,但之后做了細微調整。因為兵的來源還是工農,所以這種主體觀包括工農。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吸取井岡山時期的教訓,吸納開明的地主士紳支持甚至參與政權,工農的主體觀不能容納更多的人。在經歷1943年短暫的“群眾觀”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確立了“人民”的主體觀,運用“人民”這一富有彈性的詞語來涵蓋或者排除一些人。之后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人民概念作了延伸。主體觀的演變如下:工人→工農兵→工農→群眾→人民→人(人民外延放大)[1]。
2003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被作為中國共產黨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之一。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并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即“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2007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由此可見,當前的科學發展觀漸漸演變出“以人為本”的主體觀。“人民”是個政治概念[2] 。“以人為本”主體觀產生后,“人民”這個詞也有去政治化的意味,不再是排除一部分人的主體概念,而是包含每一個人的主體概念[3]。
二、“以人為本”主體的意義
要認識“以人為本”主體的意義,應當先了解“以人為本”這個方針的理論和實踐背景。“以人為本”是對先前將人區別對待的超越,是對平等的追求,也是黨在新時代代表全體人民利益的體現。從理論背景上看,“以人為本”方針的產生是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在新時代發展的結果。
首先,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方針,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歷史唯物主義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它一方面承認少數精英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但是更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要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以人為本”方針正是看到了人民的重要作用,因此強調人是本。其次,當前的改革實踐需要“以人為本”方針。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但很多社會問題也逐漸顯露,尤其是貧富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地區、城鄉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亟待推進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需依賴廣大公民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以人為本”的方針,為廣大公民參與社會建設提供條件;同時,對政府而言,“以人為本”又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再次,社會主義理論是不斷發展的,在這個階段的發展就是科學發展觀。理論因時而作、因事而生。當前的社會問題需要解決人的問題,所以以人為本方針也就成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執政理念。
由此可見,“以人為本”方針的提出具有理論與時代意義。在此意義之下,我們可以進一步考察“以人為本”主體觀的意義。
第一,“以人為本”主體觀將主體擴展到每一個人,體現了國際人權事業對國內政策產生的影響。世界人權的發展,是沿著由少數人到多數人再到所有人都享有并且真正實現人權的軌跡前進的。主體觀的擴大是個世界趨勢。以美國為例,在立國之初,政治權利屬于少數有財產的白種男人,19世紀初杰克遜時代的平等觀將政治權利擴大到白種男人,南北戰爭后,憲法修正案規定了黑人的政治權利,但這只是紙上的權利。20世紀的中葉以后,黑人民權運動在幾十年里才使黑人漸漸獲得一定的政治權利。婦女及其他少數族裔的政治權利也是在20世紀以來才漸漸獲得。所以美國憲法序言里所說的“我們人民”的主體觀實際上經歷了從少數人到多數人再到全體人的演變過程。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積極參加國際人權法律體系,先后加入了《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等。雖然有些公約有待于批準,有些公約更有待于落實,但是這些活動會影響中國的人權政策。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第四修正案。該修正案第33條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人權這個曾經在中國受到批判的“違禁品”而今被寫進憲法,這說明中國公共政策的轉變是相當大的。 “以人為本”主體觀的提出回應了人權觀念的沖擊和影響。
第二,“以人為本”主體觀將主體擴展到每一個人也在某種程度上吸收了中國傳統倫理觀念中的一些因素。雖然中國的傳統社會倫理是家族的、等級的, 但中國仍有注重人的價值、提倡人人平等的觀念,如“人者萬物之靈”、“天地之性人為貴”、“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觀念。這些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今天提出的“以人為本”方針思想來源或話語來源。當然,這些因素有其限度,因為它們后來成為維護帝制專制的觀念。傳統中國主導性的觀念是帝王專制觀念,這種觀念無論如何重視民,其目的還是為避免百姓造反,從而維護其政制的正當性。
第三,“以人為本”主體觀將主體擴展到每一個人,反映了當下中國的觀念與實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從大躍進、反右、“文革”等經濟運動和政治運動轉到進行經濟建設的常規活動中,階級斗爭為綱的觀念被官方和社會棄置,發展經濟的觀念成為主流。在階級斗爭為綱背景下,人被人為地區分為人民和敵人,并且人民中的組成部分很容易變成敵人。這種觀念對人性進行政治化的界定,強調的是人民和敵人在本質上的差別,實質上沒有把人同等看待。鄧小平理論對以階級斗爭為綱進行了撥亂反正,強調發展經濟、提高人的福利,最終實現的是共同富裕。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國家和社會對人的看法更強調普遍的人性,強調人與人的平等。同時,社會貧富差距的增大,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等問題的凸顯都使得包括每一主體的“以人為本”方針的出臺。這幾年的親民活動,如政府為民工討要工資、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等都說明“以人為本”方針關注的主體是非常廣泛的。尤其是2008年汶川5月12日大地震以來,政府和民眾對人的生命的關注、對災區群眾基本生活的重視,體現了“以人為本”方針所指向的主體和所關注的層面是全面的、深層次的、注重細節的。
第四,“以人為本”主體觀不僅蘊含了所有人,而且還更偏重弱勢群體。前面已經指出,“以人為本”方針的提出乃是因時因勢而作,弱勢群體的社會問題是該方針產生的原因之一。在一個現代社會中,精英階層、中產階層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獲取社會資源、得到公正對待。而社會弱勢群體由于其經濟能力差、社會地位低難以在社會的利益博弈中得到公平對待。弱勢群體的問題,中西方社會都會遇到。前文已經指出,美國的弱勢群體如黑人、婦女、亞裔美國人等都是漸漸才獲得平等對待的,也就是說,他們經歷很長的時間才漸漸成為法律上的“人”。目前中國處于轉型期,雖然法律上規定了人人平等,但一些弱勢群體難以在事實上享受到平等的權利。 “以人為本”的方針出臺將強有力地推進人與人在事實的平等,使得人人皆可以享受平等的人權。而要做到這一點,“以人為本”的主體觀就應當更加注重弱勢群體。
三、“以人為本”主體觀的實現
“以人為本”主體觀的出現反映了黨和國家對人權的重視。但這種主體觀需要制度的推動才能在社會生活中實現。筆者以為,“以人為本”主體觀的實現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以人為本”方針的地位問題
“以人為本”方針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但是,作為一個方針的“以人為本”如何與人的基本權利這種具有普適性、持久性的價值相吻合?“以人為本”方針的穩定地位問題涉及到“以人為本”主體觀的范圍變化問題。筆者認為,“以人為本”方針涉及到人的基本權利,因此應當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其主體范圍也應當是最廣泛的。
(二)制度化層面的建設
“以人為本”最后還要回答“如何將人的需要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的問題[4]。這一問題的實質就是如何用制度來推行這種方針。“以人為本”作為一個觀念、方針、政策出臺容易,但要有堅實的制度來推行則不容易。實踐中往往會出現所設計的制度推行起來大打折扣甚至失敗的問題。因此,必須加強制度化層面的建設。
1.建立的制度應當是社會多種利益博弈的結果,而不是某一方主導的結果。新制度主義學派的學者將制度視為一場博弈[5]。制度產生于社會多元利益的博弈,這種博弈既是人們的討價還價也是人們的一種同意,而制度的有效性正是在于其建立的過程中經過了廣泛的同意。以勞動合同法的制定為例,勞動法屬于社會法領域,但最終制定的卻是私法上的合同法。這就顯示這個法律制度的確立中,勞方的利益可能沒有得到很好的考慮。我們在建立落實“以人為本”方針的制度時,應當考慮到多方面的利益,確保制度獲得最大多數人的認同,從而得以在實踐中很好地實施。
2.增加程序的公正。程序公正具有自身的價值。“以人為本”方針的貫徹并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得到實體上的公正對待,因為實體公正永遠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可以無限接近但難以實現。因此,我們的制度建設應當注重公正的程序的建設。當國家與社會運用公正的程序來解決社會問題尤其是民生問題時,每一個人都受到公正的對待,這就實現了“以人為本”的方針。
3.從具體制度來看,應當建立更加有效的弱勢群體扶助制度,如失學兒童救濟制度、民工社保、醫保制度;改革當前效力低下的制度,如法律援助制度、工會制度等。
總之,“以人為本”方針的主體觀之所以出現,既有國際人權事業蓬勃發展的推動,也有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主體觀的發展,同時還受到中國傳統的民本觀念的影響。當然,最重要的推動力乃是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和觀念。“以人為本”方針的主體觀涵蓋了所有的人,是對基本人權和人的價值的肯定和認可。從觀念層面上看,“以人為本”方針主體觀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體現,從制度層面上看,“以人為本”方針主體觀的實現還有賴于制度建設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徐顯明,范進學.鄧小平法理思想論綱[J].法學家,1999(6).
[2] 俞子清.憲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78.
[3] 李雪灃,胡東.人民概念政治性的憲法解讀[J].北方論叢,2006(3).
[4] 徐顯明.以人為本與中國法治問題研究[J].學習與探索,2006(6).
[5] 肯尼斯?謝普斯勒.制度研究:理性選擇理論的啟示[M]//何俊志,等,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譯文精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21.
責任編輯 黃志恒
On Subjective Conception of Policy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LEI An-jun
(Politics and Law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The subjective conception of policy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is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s and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reflects the contemporary Chinas social problems and conceptions and also absorbs conceptio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ions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which covers every person and affirms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and human value. In theory, it reflect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 institution, it depends on the institution establishment
Key words: putting people first; subjective; subjective conce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