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大銀
谷歌音樂搜索的正式發布。牽動著音樂界和搜索界的每根神經,而很少有人知道,谷歌為該產品所做的很多事情。無關音樂。也無關搜索。
2009年月30日下午,胡寧和同事一起走出發布會現場,盡管奮戰兩年多的音樂搜索終于正式發布,但她心里仍然戰戰兢兢,她急切地想知道用戶的反應,想看到自己和團隊努力的回報。
谷歌音樂搜索近日正式上線,全新的用戶界面、獨特的搜索方式、110萬首獲得正版授權的歌曲量成為谷歌研發團隊的驕傲。
但是,在提到這些特點之前,不論是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還是負責音樂搜索的谷歌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林斌、產品經理洪峰、技術帶頭人胡寧乃至整個音樂搜索團隊,都承認現在的成績來自于不懈的堅持,對正版的期望、對技術的篤定、對合作伙伴和用戶的承諾。那些發生在產品背后的故事,能夠完整的演繹以上的形容詞。
作為谷歌音樂搜索的技術帶頭人,胡寧對自己怎樣從紐約回到北京,加入谷歌中國音樂搜索團隊依然記憶猶新,她依然還真切地感受著發生在這個團隊的點點滴滴。
曲折誕生
2007年11月,胡寧在林斌的勸說下,從谷歌設在紐約的辦公室回到北京,出任谷歌音樂搜索技術研發領隊。當時,胡寧發現這個僅僅只有3個人的團隊,已經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嘗試,而這些嘗試完全沒有結果。
這樣的結果并不足為奇。因為,當音樂搜索在中國互聯網搜索中叱咤風云,并為百度等搜索引擎帶來份額巨大的用戶時,谷歌中國沒敢進入這一令人爭議的領域。直到2007年,當時任谷歌大中華區總裁助理的郭去疾和產品經理洪峰走進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的辦公室。
郭去疾和洪峰的想法讓李開復有些懷疑:正版且免費。這對于音樂和搜索都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結果。而巨鯨音樂網的音樂資源和谷歌的技術讓李開復給了洪峰等嘗試的機會,林斌被任命為這個產品的總監。
林斌組建團隊中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立刻將胡寧從美國請回來。但胡寧也有不少無奈,她告訴《互聯網周刊》:“我們當時并不十分明確研發的方向,這其中也有迷茫。”
“但是,幸好開復和林斌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包括其他團隊的配合。最關鍵的是,我們都相信正版并且免費是件好事,是件值得我們努力去做的事情。”在胡寧的回憶中,困難之外,更多的是堅持。
胡寧和團隊成員堅持的結果是:2008年8月,谷歌中國發布了音樂搜索測試版,其主要是在巨鯨音樂網提供的正版、但歌曲數量不多的平臺上,提供歌曲,歌手搜索,以及免費試聽服務。
谷歌進入音樂搜索領域,引人關注的在于它進入的方式:正版、免費。讓人期待的是,它如何說服大部分的唱片公司,如何發揮技術的優勢,給用戶提供不同的搜索體驗,而不是跟其他搜索引擎同樣的界面,同樣的搜索方式。
當時,谷歌的團隊當時也并不否認該產品存在的不足。林斌在產品測試版發布后的第二天承認,整個產品設計還是很稚嫩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歌曲的數目不是很全,有一些可以下載,有一些不能下載。”但他同時表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下決心長期投入這個項目,和巨鯨一起把這個項目做得更好。”
“我們當時看到了問題,在測試版發布時,已經在進行更深層次的技術工作。”在接受《互聯網周刊》采訪時胡寧說,她更期待的是下一次結果的呈現。
終于,胡寧等到了谷歌音樂搜索盛大的正式發布。
10%的呈現
2009年3月30日,全球各大唱片公司聚首北京慶祝谷歌音樂搜索新版上線,現場的熱鬧和人聲鼎沸堪比一場娛樂盛事,而相比2008年8月谷歌音樂搜索測試版的低調問世,這之間的改變,不僅僅在于正版音樂的數量,還有用戶界面、搜索體驗的改善,更有一份理直氣壯的底氣。
谷歌中國和谷歌全球都希望這個項目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谷歌中國的一個拳頭產品,也為谷歌全球的音樂產品研發開創先河。谷歌音樂團隊在這9個月中,在歌曲數量、用戶界面、搜索方式等方面做了很多嘗試。
吸引唱片公司加入,是增加歌曲數量的前提。在這個過程中,谷歌與巨鯨的合作甚為緊密,連李開復都親自出馬,與唱片公司商談合作事宜。與索尼唱片公司的簽約,就是李開復與陳戈共同努力的結果。在2008年8月發布測試版時,四大唱片公司中的三大唱片公司中,除了索尼唱片公司都已經答應與巨鯨合作。
此后,正如陳戈所說,得以說服眾多唱片公司的原因,70%的理由來自谷歌:“因為谷歌已經證明了,它在一個免費的應用上(搜索)怎么賺錢。”所以,在說服索尼時,李開復親自去了紐約,最終促成了合作。
隨著四大唱片公司的加入,其他唱片公司也陸續答應了陳戈的邀約。至今,已經有140家唱片公司在谷歌音樂搜索平臺上提供正版免費音樂。這其中包括國內外的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他們為谷歌音樂搜索提供了110萬首正版授權的歌曲,與巨鯨網以廣告分成模式合作。不過,據谷歌方面透露,由于人工的原因,目前谷歌可以使用其中35萬首,在隨后的幾個月內會逐漸擴展到110萬。
除了與巨鯨音樂網共同吸引唱片公司的加盟,谷歌的主要工作仍然集中在對搜索技術的研發上。據胡寧介紹,在發布測試版時,許多更新的研發已經展開,團隊的主要工作在于細化用戶體驗。
從搜索的方式上,團隊從節奏、音色、音調、歌手、年代等方面提供給用戶更多的搜索條件選項,以更接近地找到想要的歌曲。在尋找歌曲相似性的過程中,胡寧和團隊成員們,往往為了一個數學公式而冥思苦想。“吃飯想,睡覺、刷牙時都在想,第二天我興奮地告訴大家想出來了。”胡寧的興奮溢于言表。而團隊的另一個成員路羊,主要負責聲音特質的搜集和歸類,在這幾個月中,他聽了幾千首歌,以至一聽到朋友說要去K歌他都會條件反射式的抗拒。
不過,讓胡寧和路羊興奮的是,他們并不是孤軍作戰。除了李開復和林斌的支持外,還有來自谷歌全球的工程師的配合。胡寧特別提到了在蘇黎世的一位名叫Oliver Gille的工程師,他主要和胡寧聯系,探討搜索在技術方面的問題。
在用戶界面設計方面,用戶感受最深的應該是谷歌的“泡泡挑歌”,形式新穎且別致。據胡寧介紹,這個泡泡來自谷歌內部UI(用戶界面設計)團隊的建議。“我們自己在技術上可能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在用戶界面方面,我們考慮得少些。這時,UI組的同事就會為我們提出一些建議,比如在用戶界面的上端和下端都同時增設全選按鈕,我們覺得這個想法很不錯。”胡寧很高興團隊間的默契配合,給谷歌用戶界面增添新的亮點。
而整個用戶體驗細化的工作中,胡寧體會最深刻的是,給用戶提供一個
良好的體驗習慣。“以前的音樂搜索培養了用戶一些不好的習慣”,胡寧認為用戶在使用音樂搜索過程中查看下載速度、文件大小、頻繁地找鏈接地址等習慣影響了用戶對于音樂搜索的體驗。“我們以前都有這種感覺,搜索歌曲后,往往出來一大堆列表,并且不知道哪些鏈接是可用的,所以我們會從下載格式、速度方面來做選擇”。胡寧在分析用戶習慣后認為,谷歌統一的MP3格式和唯一指向能夠保證用戶的體驗。但也有分析者認為谷歌應當提供更多試聽和下載的格式。
在以上這些功能展現在用戶面前后,林斌認為可以給谷歌的音樂搜索打到80分,但作為技術帶頭人的胡寧卻透露,谷歌音樂搜索在技術上要做的,起碼還有90%。
90%的期待
“我們現在做出來的,其實只占我們想做的10%”,胡寧的話中透著信心,也讓人滿懷期待和猜想:剩下的90%中會有什么?谷歌還會展現給人們什么?是音樂的數量,搜索的方式抑或別的什么?
在這些猜想當中,關于谷歌音樂搜索最直接的疑問就是,谷歌中國音樂搜索的推出,會引發谷歌在全球上線這一產品嗎?面對這樣的提問,胡寧對《互聯網周刊》說,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計劃。
而對于音樂搜索方式的改進,谷歌中國研發語音搜索的傳言不久前已傳開。谷歌的音樂搜索也將能通過哼歌來實現嗎?
在國外,已經有針對語音搜索的音樂搜索引擎。Midomi就是其中一個,它是總部位于硅谷的MelodisCorporation推出的一款依靠哼唱歌曲旋律來搜索歌曲信息的搜索引擎,可以讓用戶通過哼歌來找到自己想要的歌,其主要原理是通過用戶的聲波與數據庫里已有人聲聲波的匹配來查找相似歌曲,其最大的難度在于數據庫的積累。
博士研究方向為音樂機器學習的胡寧當然知道這個搜索引擎,她還知道斯坦福等大學在語音搜索方面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并且,她并不否認谷歌音樂搜索會同樣在這方面做出探索。同時,如果谷歌中國想要往語音搜索方面發展,谷歌全球在手機語音識別方面的經驗也完全可以助谷歌中國一臂之力,該技術自去年11月開始,已經正式為用戶提供服務。
但是,相對于外界的“音樂搜索”之稱,胡寧更愿意把谷歌的音樂搜索服務稱之為“音樂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技術上可以說不存在問題”。如果用戶需用音色、音調等搜索方式以外的其他選擇,谷歌音樂搜索團隊將會再次改進。
其實,關于音樂搜索的種種期望,都在林斌的一句話中有了看似明確的方向——跳出純文字搜索。“純文字的搜索做了很多年,大家都很懂了,將來能不能跳出文字,用更自然的方式,把時間、地點、人物都結合在一起,把搜索做得更人性化,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