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歡
一、教學目標:把準《標準》,用活“生活”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的課程目標中有3點和“生活化”有關: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和合作關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參見江蘇省小學體育教師教學能手比賽的教案和《體育教學》雜志實案選登欄目的教案,其教學目標都從不同程度上體現了生活化教學的思想。
根據“目標統領內容”的理念。要實現小學體育的“生活化教學”,首先應該制訂生活化的教學目標:以課程目標、學習領域目標、水平目標為基礎,建構學生的可能生活作為教學的根本。同時還要考慮兩點:一是學生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需要的整合,使學生通過特定課堂學習生活的熏陶,逐步成為具有獨立人格和批判意識的人;二是人類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以及人生價值實現的整合。簡言之,制訂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應以《標準》中的目標為基礎,以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為認識起點,以現實課堂生活為條件,以學生的可能生活為根本。以教學的實效性為著眼點,從全人的角度構建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走出“競技”,觀照“生活”
以江蘇省第四屆小學體育教師教學能手比賽一等獎、教學創新獎的課——《爬行游戲》為例。
設計意圖:攀爬能力是人的基本活動能力之一。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學習內容是手腳并用膝蓋不著地的快速爬行和爬行游戲。教學設計重點放在通過語言、器材、小動物爬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創設各種寬松的爬行生活環境,使學生歡快自主地進行練習。教師從嬰兒爬引入手腳并用膝蓋不著地爬行;接著學生嘗試練習各種姿勢爬行,教師不對模仿動作作具體規定,而是引導學生通過互相模仿、比較和討論,琢磨在各種爬行姿勢中膝蓋不著地爬行最快的方法;學生在體驗中得出結論:降低重心。膝蓋不著地是爬行最快的方法。
教學片段: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但要練習快速爬行,還要自己布置場地、角色分配等等。尋求到有效的快速爬行方法后,以接力的形式進行傳統游戲“鉆山洞”和“鉆隧道”、“蝸牛爬”。學生需要更多的參與、合作與競爭,不但發展了體能與技能,還促進社會生活能力的提高。
教學啟示:在培養學生最基本生存能力時,教師要從生活中提煉教學素材,通過師生之間的討論、學生間的自主合作與競爭總結得出技能、技術的有效方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安全意識。在生活和學習中學會保護自己。
強調課程內容的觀照生活,其意義就在于改變以往課堂不重視學生直接經驗,使教學過早地陷入了符號化、抽象化、競技化的怪圈。教學內容選擇要超越科學世界以及競技運動世界的束縛,更加關注生活世界,要有選擇性的將生活化情景,科學地、合理地再現到體育課堂教學中。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另外,教學內容不僅要有現實感,還要有理想性。實踐表明體育教學內容越接近學生的經驗,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越緊密,學生就越有興趣,就越能體現體育教學的價值。
三、教學方法:體驗生活,活化教法
在前滾翻教學中,學生最容易產生的錯誤動作是團身不緊、滾翻時不低頭。我從生活事例出發運用的教學方法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方法1——貓抓老鼠:通過“貓抓老鼠”這一生活現象,展開游戲活動能夠解決前滾翻教學的難點問題。
游戲玩法:將小墊子豎立起來。當“貓”要抓“老鼠”時。“老鼠”迅速地躲到墊子后面,學生只有深深地低頭,團緊身體才能不被“貓”抓到。
方法2——跳動的小皮球:“跳動的小皮球”是在學生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細微細節,學生對此有完整的概念并能在教師的誘導下快速、準確地做出模仿。
游戲玩法:學生低頭下蹲,兩手抱緊小腿,大腿貼緊胸。教師說:小皮球!學生說:跳跳跳。跳幾下?教師說:跳2(3、4等)下。
此外。我還將“小刺猬”遇到危險、“不倒翁”等生活現象靈活運用到前滾翻教學中。
通過觀摩各類體育比賽課、公開課,我們看到了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程度地靈活運用了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在隊列隊形教學中,教師們運用了生活中的交通規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投擲教學中,教師們運用直尺的彎曲和反彈來引導學生成“滿弓”;在攀爬教學中,教師們誘導學生模仿小動物的爬行,促進學生生活能力的提高。等等。
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方法在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法、系統性教學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教學方法。如:主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發現教學法、啟發誘導法、創造教學法、游戲化教學法、評價激勵法。這些教學方法挖掘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進行主題化、游戲化、情景化的創編和整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對體育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生活化教學方法成為一種隱性內容貫穿于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方法之中,也被更多的體育教師所接受。
四、場地器材:拓展生活物品,走進生活場地
傳統的體育教學器材是建立在競技體育思想基礎上配置的,其中有許多器材不適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也很少真正得以使用。通過對這些生活中遺棄、廢棄、不起眼的物品進行體育器材化的改造,從理論上設計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多種游戲并運用在多種體育教學內容中。
2007年以來,我校開展體育器材化改造生活類物品并在實踐中運用的研究。以鞋盒在小學《障礙跑》教學中運用為例,將鞋盒等間距地放在一條直線上,快跑中安全地跑過障礙;將2到3個鞋盒橫放在一起,等間距放在一條直線上,在快跑中安全地跨過障礙;將3到4個鞋盒豎放在一起,等間距地放在一條直線上,在跑動中安全地跳過障礙;將4到5個鞋盒重疊起來豎著,在跑動中安全地繞過障礙;用4到5個鞋盒擺成城墻,再將竹竿搭在鞋盒上就變成城門。學生依次排到離城門大約20米左右的地方,當跑到障礙物前約1-2米處時。根據障礙物的高度,可采用屈膝團身或屈膝側身的方法迅速鉆過障礙物,也可以用膝蓋著地或不著地的手腳并用的爬行爬過障礙。
此外生活物品的器材化改造還有很多,比如:各種汽車的輪胎、板凳、課桌、報紙、飲料瓶等等。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生活類物品作為體育教學器材,可以做到“一材多用”,“一材用到底”。生活類物品體積適中,輕便不堅硬,作體育教學器材時簡便易行,安全可靠,一般不會發生運動損傷。場地布置簡單易操作,同時教師可以抓住器材本身的環保因素,有機滲透環保教育。
這些由學生主動收集、開發的器材,發揮了它的潛在功能,激發了學生的運動興趣和熱情,體現了廢物開發利用的環保思想和“一物多用”的節約型經濟思路。這樣的嘗試和探索活動,激發了師生的聰明才智,提高了
師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解決了學校小型、活動型體育器材不足的問題,體現了小學體育教學游戲化、生活化的理念。這樣不但能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而且能將課堂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生活中。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參與運動、享受運動、熱愛運動,進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最終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
五、小學體育生活化教學的誤區
現象1:一位教師在教立定跳遠時,先讓學生兩臂向前上方擺動,比喻成大象甩鼻子;接著再模仿小白兔雙腳跳,最后歸納為“把大象甩鼻子和小白兔跳的動作結合起來,就是立定跳遠”。
現象2:教師在教授“前滾翻”時,為了突出“前滾翻”在生活中的運用,用墊子設計成了“一座山”,讓學生從“山頂上”采用前滾翻動作向下滾動。
現象3:在體育教學中運用下棋、多米諾骨牌、電子游戲等等生活教材。
以上3個現象是某些教師一味地追求生活化教學內容與方法的結果。他們認為生活化的內容與方法運用得越多越好,越新越好,對學生越有利。現象l牽強附會地創設了兩種生活情境,不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造成了體育技能的誤導;現象2與基本生活事實是不相符合的,人從山頂上滾下應采取側滾翻,采用前滾翻是非常危險的;現象3不是運動項目,也不是學生在體育課上必須學習的“內容”。更不是對競技項目的改造。這些對學生發展無益處的“生活化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還有很多,表面上看是觀照生活,但實際上與生活是相脫節的,或者是簡單地照搬生活場景,有的甚至是對生活素材的機械杜撰。
追求生活化的體育教學并不是任何生活中的事物、事件、事例都能運用到課堂中,也并不意味著體育課程是對生活的簡單復制,所有生活都可以是體育課程內容,課程與生活的界限消失了,那是對體育課程庸俗化的理解。同時我們不能生搬硬套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更不能認為沒有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就是錯誤的教學方法。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決定著“生活化教學”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如果不能使體育課堂教學達到實效,那么就不能稱之為“生活化教學”。因此,我們必須對生活內容做出教材化的改造,要符合《標準》要求,從而尋求教學的基礎性與發展性相結合,學術性與生活性相結合,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結合,最終達到體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