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茹芳 趙志華
[摘要]電視電影是一種新興的電影品種,指為電視首映而制作的影片。作為電視傳媒與電影藝術結合的一種特殊的影視藝術形式,電視電影既吸收了電影傳統中用精致的聲畫語言、進行敘事的各種技巧,又適應了電視媒介的特點。其特殊性決定了它將遵循電視和電影兩種媒介的特點,同時又在敘事節奏、表現方式和藝術審美特征上具有獨特的鮮明特性。
[關鍵詞]電視電影;敘事;表現方式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電影藝術和電視藝術逐漸從競爭走向合作,開始了影視合流的趨勢。國外的影視合流最初是以在電視上播放電影的方式為開端的,即專為電視播放(或專供電視臺播出)而制作影片(膠片),后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的節目樣式,被稱為電視電影。就其制作特點來看,電視電影是一種主要在電視中播出的低成本電影。作為電視傳媒與電影藝術結合的一種特殊的影視藝術形式,電視電影既吸收了電影傳統中用精致的聲畫語言、進行敘事的各種技巧,又適應了電視媒介的特點,體現出了影視藝術在新傳媒時代強烈的整合需求,同時也反映出了影視藝術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歸的深層美學特質。
一、敘事節奏強度大
由于電影和電視的播出與觀賞方式的不同,它們帶給人們的審美經驗也存在諸多差異。電影所帶給人們的審美經驗是超日常的,影院環境是在一個封閉、黑暗的空間中面對巨大的銀幕,銀幕上人物比例都要比實際生活中大,拍攝使用的鏡頭與人們平時的視角不一致,所以在影院中看電影,所提供給受眾的經驗都是一種超乎日常生活的“奇觀”似的體驗。因而電影追求視聽的“奇觀化”、敘事的“復雜化”。而電視的觀賞環境則相反,觀眾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可以聊天、接電話、做家務,可以掌握著遙控器隨時切換收視對象。因此,電視提供給觀眾的是類似于日常生活的審美經驗。所以,電視劇一般不追求故事的超常性,敘事的節奏相對緩慢一些,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敘事節奏與日常生活比較接近,可以通過長時間的播放與觀眾建立日常的情感聯系,讓觀眾獲得一種日常的心理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贏得眾多的固定受眾群。而電視電影在其本質上仍然具有電影的特性,因此在敘事上遵循電影的敘事和表現方式,力求把高度凝練、壓縮的故事用相對簡練、緊湊的節奏加以表現,獲得一種有別于電視的奇觀式的新鮮視覺和心理享受,從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二、視聽語言修辭和表現方式上追求風格化
電視劇由于播出時間長,節目制作時工作量大,加上它更加追求商業化運作,因此,在畫面的構圖、光線氣氛的營造、環境的布置、畫面之間的剪接等視聽語言的制作上都不如電影的制作考究。電視電影對視聽修辭的要求遠遠高于電視連續劇。因為電視電影長度短,不能通過長時間的連續播放來獲得觀眾的熟悉與認同。同時,由于電視電影在電視中播出,視覺效果和聲音的立體感都不如在影院里更有沖擊力,因此宏大的場面和局部特寫都不能發揮有效的視覺沖擊力,它必須在視聽語言的組織上取勝,必須依靠每一個畫面、鏡頭和場面的精心營造來吸引觀眾。在國外,多數電視電影都采用膠片拍攝,力圖在畫質上與一般的電視劇形成區別,而且在畫面的構圖、鏡頭運動、視聽節奏、音樂構成等方面營造一種電影感,形成一種風格化的形式。電視電影的制作規模、投資水準不能與電影相比,而且是在小尺寸的電視屏幕上播放,但為了爭取高質量,它必須更有活力。所以在形態上,應該追求故事、人物、情節的精巧、奇異和新鮮,追求敘事空間和畫面空間的張力,更注重視聽語言本身的表現力,更注重電視電影的內容和文化品位的挖掘。
三、題材內容與表現方式追求生活化、通俗化
電影追求一種“奇觀”式的審美體驗,有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體驗拉開距離。而電視是一種時尚、通俗的大眾傳播媒介,這決定了其播出內容應該具有通俗化、生活化的特點。所以,電視電影為了符合電視這一大眾傳播媒介和文化快餐的播出需要,在內容上和表現方式上會有一定的生活化和通俗化傾向。為了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觀賞需求,電視電影在題材選擇、敘事方式、思想題旨上都要有一定的“親和性”,貼近生活,貼近百姓,是大眾關心的內容,是大眾喜歡的形式。
首先,在題材選擇上電視電影尤其關注現實生活,關注社會熱點。電視是一種即時播出的現代媒介,一部電視電影在商業上是否成功主要取決于它在電視網中第一次播出時的收視率,而在觀眾對其藝術狀況一點都不了解的情況下,能吸引觀眾的因素主要是其內容與公眾熱點的結合。電視電影沒有制作拷貝、發行等過程,劇本通過審查后,一般50天就可完成拍攝、制作。因此,電視電影可以關注社會熱點,拍攝大眾關心的內容,可以更快更準確地反映流行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社會焦點問題,在觀眾中盡快引起反響。這是電視電影優越于電影和電視劇的地方。如發展比較成熟的美國電視電影,題材內容多由流行的傳記、小說、歷史著作、報告文學或新聞報道改編而來,而且每一個熱門話題都會引發一部或幾部電視電影。如古巴小男孩埃連·岡薩雷斯的故事就被cBs改編成了電視電影;戴安娜公主結婚、婚變和不幸逝世等幾次大事件,都引起了好幾部質量不很高,但播出非常及時的電視電影。
其次,在表現方式上,電影中常常使用一些隱喻手法表現深刻的思想內容,讓觀眾在細細揣摩、不斷回味之后明白其中的奧妙。而電視電影由于在電視上播放,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多是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放松與娛樂,而且觀看過程常常被打斷,所以它選擇以大多數觀眾都能快速接受的方式來表現影片內容,這樣才能爭取更高的收視率。
再次,電視作為大眾主流媒體,會對影片的思想內容進行自動把關。電影和電視的制作發行體制的不同,因而對作品的審美意識評價、審核標準也存在差異。影院電影可以給導演充分發揮的余地,影片表達的內容可以完全商業化,也可以具有很強的人文和藝術特征:可以是前衛的,也可以是有些極端和另類。而在電視上,電視電影就是一個節目,沒有分級,電視臺這一主流媒體會自動替大眾把關,對影片的道德標準、審美風格等做出規定和選擇。因此,電視電影在思想內容上大都比較中庸,更適合大多數觀眾的審美標準。與影院電影顯著的文化特征相比,電視電影更像是電影快餐。
四、在表現形態上。適應屏幕播出的需要
為了適應在電視的小屏幕上播出,電視電影在表現形態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規范,與影院電影有一定區別。在鏡頭景別的運用上,電視電影多使用近景、特寫等近距離的景別,較少使用場面宏大的大全景,而在電影中慎重使用的特寫、大特寫在電視電影中則使用較多。這是因為電視的小尺寸屏幕和電影的大尺寸銀幕所帶給人們的視覺效果有所不同。電視屏幕尺寸小,清晰度低,因此應多使用小景別以便讓觀眾辨認圖像上事物的細微之處。在影院中,由于銀幕上圖像放大比例要比實際生活中看到的要大很多,所以特寫和大特寫會帶給觀眾十分強烈的沖擊力,使用時比較慎重。而電視電影中則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可以多使用特寫,更能凝聚觀眾視線去注視畫面上的細節,這樣更能符合電視的敘事規律和受眾的觀賞習慣。
電視電影的制作還存在屏幕長寬比例的問題。傳統膠片電影都是寬銀幕的,而電視屏幕則是4:3的畫面比例。在國外,當膠片電影開始在電視上播出時,曾經把電影銀幕上兩邊的內容截掉,來適應電視屏幕的尺寸,這樣就以損失一定的圖像內容為代價,觀眾無法看到在電影銀幕上兩邊的內容。而國外早期的電視電影拍攝時,也考慮到要在電視上播出,總是把主要的人物和圖像內容放在畫面的中間位置。這些做法顯然有削足適履之嫌。如今,美國的電視電影制作都已采用4:3的畫面拍攝。我國目前則多是用磁帶錄制的遮幅式,保持圖像的寬銀幕尺寸。在剪接節奏上,電視電影的節奏比電視劇要強,但要比普通的影院電影慢一些,在同樣的時長里鏡頭剪接次數一般明顯少于普通影片,這既是為了適應電視觀眾在日常環境中觀賞的心理節奏,同時也是因為在小屏幕上觀看影片所感受到的速度與大銀幕有所不同。在大銀幕上觀看一個電影鏡頭,圖像的清晰度高,影像尺寸大,視覺沖擊力強,較短的時間內就能獲得印象深刻的視覺和心理感受。而同樣的一個鏡頭,在電視的小屏幕上看清晰度則大大降低,屏幕尺寸的縮小也會讓觀眾的視線停留更多的時間才能獲得同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