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亞娟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發展性,呵護學生創新的靈性;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探究性,營造自由探索的空間;關注學生的互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把語文學習引向社會和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寬容地對待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挫折和失敗。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新課程理念 課堂構建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20131-01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教育實質是對人的培養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鮮明個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發展,建構新型的課堂,營造語文教學的新境界。
一、關注學生學習的發展性,盡量呵護學生創新的靈性
教師首先必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用心去呵護學生創新的一切靈性。因為,呵護學生創新的靈性是喚起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可是實際的教學中,有許多扼殺學生創新靈性,破壞“寶貴財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師問學生,冰融化了變成什么?有的學生說變成水,有的學生說變成小河,有的學生回答變成春天。結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揚,說成春天的被老師斥為“胡說八道”。這個教師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靈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擊一番,其結果,或許這個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詩人。可與其相反的,一位老師在上完《兩只鳥蛋》之后,看到學生仍興致勃勃,便利用幾分鐘讓大家說說心里想說的話。一位學生要求上臺背誦白居易的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這位教師抓住契機,引導學生進行一番熱烈的對話。大家從“不能打枝頭鳥”到鳥媽媽怎樣照顧小鳥,又說到“我們的好媽媽”。這時,一個學生突然說:“我們的媽媽就像鳥媽媽一樣好,因為我們都是鳥蛋。”(全班哄堂大笑)當老師詢問“為什么”時,他一本正經地說:“因為我們現在還小,比較容易被壞人帶走,如果被壞人帶走了,媽媽也會像鳥媽媽一樣著急的。”(其他學生贊同了:喔!那我也是鳥蛋……)我不禁為這位教師關注學生、尊重期待,善于呵護學生的創新靈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關注學習方式的探究性,盡量為學生營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間
如何才能做到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動去合作,自己獲取?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自己想的,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擊學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師都應該想辦法為其提供機會,那么學生的終身受用的知識就會自然而然地建構起來了。小學階段,向學生提供了許多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素材,以“問題──探究──新問題──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開。這一過程不僅能使學生學習了知識,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許多生活必備的經驗。例如《窮人》一課的結尾只寫“桑娜拉開了帳子”便嘎然而止,這給讀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間,也給學生提供了盡顯個性的好機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全文,根據漁夫和桑娜的思想變化過程,選擇自己的認知情感,推測想像“拉開帳”子后會發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師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選擇的空間,去開啟學生的認知情感,課文體現的夫妻情、鄰里情,才盡顯其美!在這里,學生學會了自主感悟,學會了合作交流,這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關注學習主體的互動性,盡量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率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與討論性練習,才能夠實現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其次,交流應是雙向的,教師創設有效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或小組討論,在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給以有效的反饋,而不是簡單地判斷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或簡單地予以更正。
四、關注學習材料的儲備性,盡量把學生的眼光引向課本外那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
在課堂教學中應開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學生頭腦中已儲備的與學習新知有關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來,優化組合,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創新的教學要從封閉走向開放,開放教材,開放課堂,給學生提供“憑借”的機會,實行大語文教學觀念,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溝通,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各學科教學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課堂教學與火熱的社會生活相溝通,擴展外延,豐富內涵。
1.向課外開放。課前可讓學生去感知、去體驗,開放學習,讓學生事先了解課堂學習內容的背景材料,作好學習的鋪墊;課堂學習結束后,可憑借“例子”,盡力拓展,把學生知識的觸角引向廣闊的知識領域。如語文課學習了《黃繼光》后,可讓學生去閱讀書籍,收集英雄人物的資料,然后為英雄人物建立小檔案,內容可以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生活年代、主要事跡、精神品質等等。
2.向社會開放。課堂教學應以教材為憑借,讓學生投身于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火熱的社會生活、大自然中去學習。要利用現代信息媒體,聽廣播、看電視、看錄像、看VCD、上網等,拓展學習渠道,讓學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教育資源。教師則適時指點、引導,使學生在廣闊的大自然中盡情地學習,享受著開放學習的樂趣。
五、關注學習過程的反思性,盡量寬容對待學生
教師應寬容對待學生創造性活動中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注意發現和肯定學生在已經失敗的創造過程中體現的創造熱情和進取精神。一位教師在教學《愛迪生》一課時,發生了這樣一件“怪”事:他指名學生逐段朗讀課文,學生個個讀得正確、流利,有滋有味,無不令聽課教師佩服。當讀完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時,學生中仍有一個女生的手高高地舉著,教師便問:“你有什么問題嗎?”“老師,我還想讀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語驚四座!那位教師顯然也沒料到會這樣,不由得臉紅了。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了,微笑著說:“你想讀,那就讀吧!”那學生可能真沒料到老師能在這種場合滿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緊張,連嗓音也變了,結結巴巴地讀完了這一自然段。原以為這位教師就這樣草草收場,繼續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沒有請那女生坐下,仍面帶笑容地說:“這位女同學可真了不起,敢于在這么多同學和老師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為緊張,讀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這段話讀好的,你愿意再來讀一遍嗎?”“愿意!”……“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獲得積極的體驗。”假若這位教師面對這位女生高舉的雙手視而不見或對該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顧走自己的“路”,那學生的學還會積極主動,興味盎然嗎?為了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新評價制度的特色又從何體現?由此可見,教師寬容對待學生的挫折和失敗,使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課改評價制度得以實施的重要環節。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發展性,盡量呵護學生創新的靈性;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探究性,營造自由探索的空間;關注學生的互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關注語文學習的社會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