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文紅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266-01
摘要:高師鋼琴教學的目的,是培養適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師資。鋼琴教學模式的改革,必須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從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出發,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師專;鋼琴教學;多元化模式;探討
鋼琴教育作為基礎學科,是高師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的必備技能之一。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需要,為基礎教育培養質量高、數量多的音樂教育人才,三年制專科高師音教專業的鋼琴教學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適應日益發展的形勢呢?擯棄專業鋼琴教育單一化教學模式,建立起高師鋼琴教學體系和模式,則已成為音樂工作者的教改目標和任務。
一、高師鋼琴教學多元化模式的意義
1.高師鋼琴多元化教學模式是培養“人”的需要
著名學者錢學森談到“2l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應該培養出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時認為:21世紀的人才培養應該是全才,但又是專才,實現“全與專”的辯證統一。新時期的鋼琴教育,不是把“人”當作知識接受的容器,而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和個性潛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建設人才。因此,現代教育以培養人為根本、為存在依據,其教學模式也自然必須以“人”為中心。這就要求高師鋼琴教學對人才的培養,不僅是演奏技能的訓練,更要注重綜合素質(藝術修養、音樂創造才能)的培養,力求培養出均衡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樣才能使我們培養的人才很快適應社會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競爭能力。因此,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
2.多元化教學模式是多層次鋼琴教學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早在1995年《關于發展與改革藝術師范教育的若干意見》的文件中,就明確指出:“改革教學方法,使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向綜合性、應用性方向發展。”據此,“新方案”中提出了新時期的鋼琴教學內容,我們可歸納為三大部分:即鋼琴技能、理論與藝術實踐。鋼琴技能部分主要由鋼琴演奏課和鋼琴即興配奏課承擔,并將實用技能內容分別安排在這兩種課程中;鋼琴理論部分主要包括鋼琴技術基礎理論、鋼琴藝術發展史、鋼琴文獻、鋼琴教學法基礎與實習、鋼琴論文寫作等。藝術實踐主要是檢驗理論課與技能課的手段,它是前二者轉化為能力的“中介”。顯然,如果運用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是不能達到這一規定要求的。
3.多元化教學模式是現代科技發展對課堂教學手段變革的要求
運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和改進高師鋼琴教學,將使所培養的學生更加適應現代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要,更加適應我國人才“素質教育”的需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多媒體教學技術用于音樂教學,對引發學生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領域,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多方面的文化素質,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強化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育技術的運用,對音樂教育產生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音樂教育界的重視。這種“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僅為高師鋼琴教學提出了新的思路,而且也為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提供了條件,從而有利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有利于培養出能夠勝任現代音樂教學的師資。
二、高師鋼琴教學多元化模式的探索
高師鋼琴傳統教學主要采用“一對一”的模式,注重學生技能訓練、彈奏技巧和表現力,而忽略對其進行多學科知識的傳授,造成學生理論修養不夠,綜合素質欠缺。多元化鋼琴教學模式變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為立交式的鋼琴彈奏技能和實用技能、學與教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
1.教學形式
(1)鋼琴個別課,又稱鋼琴小課。它是以“一對一“的形式來進行的一種鋼琴技能訓練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鋼琴彈奏技能和技巧。由于是個別課,因而教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教學中能更細致、更深入的顧及到學生的個體特點,使他們的技術技能和藝術個性得到較大的提高。因此它的教學效果十分明顯,是鋼琴教學的主要形式。
(2)鋼琴小組課:這是一種鋼琴集體教學。鋼琴小組課主要以技能技巧訓練為主。對于高師音樂專業前兩年的學生來說,有利于在技能技巧基礎上的能力培養,使其在彈奏內容、瀏覽曲目和彈奏處理上提高效率,從而有利于教學資源和教學成本的節約。
(3)鋼琴理論課:又稱鋼琴理論大課。鋼琴理論課旨在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使之對各國不同形式與風格的鋼琴音樂有基本的感受和了解,提高其對音樂藝術更廣泛的認識。
(4)即興伴奏課。歌曲即興伴奏是音樂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是高師音教專業學生的主修課程。即興伴奏教學不僅要注重個人演奏能力的發展,而且還要重視在具體實踐中的運用,對于學生將來從事教學工作、第二課堂輔導、節目的排練、活動的開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實施注意事項
根據學生彈奏水平和素質提高的實際情況,具體注意事項為:
(1)新生入學后,首先按學生的鋼琴基礎知識和能力進行評估,把條件好、基礎較強的學生作為鋼琴主修或選修層次的培養對象,并在前兩年主要實施個別課教學。其余的學生作為鋼琴小組課的教學對象,進行鋼琴普修層次的培養。這樣就形成兩種不同層次的培養,一類學生主要是鋼琴個別課為主,小組課為輔,一類學生主要是鋼琴小組課為主,個別課為輔,兩類學生都應進行鋼琴即興伴奏的必修和鋼琴理論課的選修。一般情況下,后一類學生兩年以后鋼琴大多結業了,但也有部分同學通過兩年的學習,鋼琴技能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因而,第三年鋼琴課也成了他們的必修課或選修課。
(2)根據個別授課和小組上課的不同層次,學生在鋼琴考試內容上要有所區別。三年級后繼續學習鋼琴的學生,全部實施鋼琴小課。可分主修和選修兩個層次,對鋼琴技能的要求,也應有所不同。
(3)鋼琴理論大課應單列,以班以年級為單位在三年級開設。
(4)在每一教師小組里,應既有個別課也有小組課的學生。教學中,教師還可根據本組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個別課和集體課的學生進行調整,使學生形成競爭機制。
(5)制定鋼琴小組課的教學工作量計算方法和教學評估的標準,鼓勵教師積極實施小組課,有效利用和節約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 [S].中國音樂教育,2002.1
[2]應詩真:《鋼琴教學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